佛教的级别职称都包括哪些

如题所述

佛教的级别职称包括:比丘、沙弥、式叉摩罗、和尚、长老、方丈、住持,而佛教中住持、长老、方丈这三个称谓所指的是一样的,重要寺务由住持会同首座等班首与四堂口主事共议决定。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起源于古印度河流域迦毗罗卫国乔达摩悉达多所创。佛教重视人类心灵和道德的进步和觉悟,目的即在于追寻和实践悉达多所悟到修行方法,发现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终超越生死和苦、断尽一切烦恼,得到究竟解脱,进入涅_的境界。

1、住持:因他在寺院住的地方叫方丈,因此又叫方丈。职称叫和尚、大和尚、堂头和尚、长老。

2、座元:是个对外职称,又叫第一座。由本寺住持的师兄弟或法兄弟担任,但他们往往不住在本寺院。

3、首座:职称也可以叫“和尚”,他是住持的接班人。

4、西堂:是个对外职称,乃是其它寺院退隐住持或长老在我寺长期居住而得的荣誉尊称,因本寺住持住东院,他住西院故名。

5、后堂:由寺院的年高腊长的老和尚担任,引导大家的修学,起模范作用。

6、堂主:由本寺的真修实证的大德担任,负责带领大家的修学或寺院核心领导、管理。有些“堂主”不是这个意义上的堂主,比如念佛堂的“堂主”就是念佛堂的香灯。

7、都监:是寺院戒律监察机构的主管,负责监督、检察各部门(班首、执事)的工作,他的职称往往是堂主级别的,也有后堂级别的。有的寺院住持或首座亲自兼任都监职务。

佛教寺庙职务性身份称谓如下

上座:原始佛教将僧人依戒腊年限之长短分为下座(10年以下)、中座(10年至20年)、上座(20年以上)。后转而为寺院职务之称。上座为一寺之长,主要是弘讲佛法,作僧中表率。唐代以后称为方丈或住持。也用于对有德行之僧或僧腊较高者的尊称。

寺主:位居上座之下,负责一寺实际事务。唐代以后也称寺监或监院。

维那:位居上座、寺主之下,管理众僧杂务,调和僧众纠纷,辨别度牒真伪等。又负责僧众纪律事务。唐代以后维那成为丛林八大执事之一,主要负责宗教仪轨、佛事唱念等。

藏传佛教的僧职,在教内已形成一整套既严格又分门别类的选拔制度,它是维系藏传展各类宗教活动的重要组织保障。其称谓众多,概括来说,大体上可分为封号性僧职称律性僧职称谓和寺院组织中之僧职称谓。

1、封号性僧职称谓,是由历代中央王朝授封的一种僧职称谓,在藏传佛教诸多僧职称起始于元朝。

2、学位性僧职称谓,在藏传佛教界具有很高的地位和威望。因为这一僧职称谓是极少学而获得的一种宗教学衔,它能够显示各自在佛学知识领域具有颇高的的专业水准和身中总称为“格西”(汉文意译为“善知识”)。

3、戒律性称谓,藏传佛教同其它佛教流派基本一致。比如,藏传佛教中的戒律性称谓格聂、格聂玛、格策、格策玛、格隆、格隆玛和格罗玛。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