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源于哪个省?

安徽省

发源
   中央电视台不久前在《走遍中国》之《黄梅戏发源地》的纪录片中较为客观地论述了这一历史,这个网址是优酷上的视频 http://v.youku.com/v_show/id_ca00XMTM4MDk4MDA=.html 也有人认为如今争论黄梅戏属于哪儿已没有意义,对黄梅戏的发展没有任何推动作用。他建议专家学者将更多注意力放在黄梅戏本身的发展规律上,进一步巩固、提高黄梅戏这个地方剧种在当今戏曲领域中的地位。
  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梅戏保护区域是安徽省的安庆市和湖北省的黄梅县。
国家文化部公布的四位黄梅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39岁的韩再芬(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二团,安徽安庆人)、41岁的赵媛媛(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一团,安徽安庆人)、61岁的黄新德(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剧院,安徽安庆人)、44岁的周洪年(湖北省黄梅县人)。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

黄梅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在湖北、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台湾等省以及香港地区亦有黄梅戏的专业或业余的演出团体,受到广泛的欢迎。黄梅戏原名“黄梅调”,是十八世纪后期在皖、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形成的一种民间小戏。其中一支逐渐东移到安徽省安庆市为中心的安庆地区,与当地民间艺术相结合,用当地语言歌唱、说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被称为“怀腔”或“黄梅调”。这就是今日黄梅戏的前身。在民国10年(1921年)出版的《宿松县志》中,第一次正式提出“黄梅戏”这个名称。

  黄梅戏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从清咸丰到辛亥革命前后。产生和流传到皖、鄂、赣三省间的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受当地戏曲(青阳腔、徽调)演出的影响,与莲湘、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成结合,逐渐形成了一些小戏。进一步发展,又从一种叫“罗汉桩”的曲艺形式和青阳腔与徽调吸收了演出内容与表现形式,于是产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戏。从小戏到本戏还有一种过渡形式,老艺人称之为“串戏”。所谓“串戏”就是各自独立而又彼此关连着的一组小戏,有的以事“串”,有的则以人“串”。“串戏”的情节比小戏丰富,出场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围。其中一些年龄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来扮演。这就为本戏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第二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到1949年。这一阶段,黄梅戏演出活动渐渐职业化,并从农村草台走上了城市舞台。黄梅戏入安庆城后,曾与京剧合班,并在上海受到越剧、扬剧、淮剧和从北方来的评剧(时称“蹦蹦戏”)的影响,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编排、移植了一批新剧目,其中有连台本戏《文素臣》、《宏碧缘》、《华丽缘》、《蜜蜂记》等。音乐方面,对传统唱腔进行初步改革,减少了老腔中的虚声衬字,使之明快、流畅,观众易于听懂所唱的内容。取消了帮腔,试用胡琴伴奏。表演方面,吸收融化了京剧和其他兄弟剧种的程式动作,丰富了表现手段。其它如服装、化妆和舞台设置,亦较农村草台时有所发展。

  第三阶段,是1949至今。1952年,黄梅戏艺人带着《打猪草》、《蓝桥会》等剧目到上海演出。几十年来造就了一大批演员,除对黄梅戏演唱艺术有突出成就的严凤英、王少舫等老一辈艺术家外,中青年演员马兰、韩再芬等相继在舞台上、银幕上和电视屏幕上展现了各自的英姿,引起了观众的注视。严凤英、王少航合演的《天仙配》,曾二度摄制成影片,轰动海内外。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2-15
源于湖北省东南部的黄梅县。。
流传到安徽,并发扬广大。

代表人物是严凤英。
第2个回答  2013-12-15
黄梅戏源于安徽省哦,最有名的戏是《天仙配》,
第3个回答  2013-12-15
源于安徽省
第4个回答  2021-02-19

黄梅戏是由山歌、秧歌、茶歌、采茶灯、花鼓调,先于农村后入城市,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随着一折《天仙配》唱红大江南北,相信每个上了年纪的朋友都能随口哼出一句“你我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在人间... ...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