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起义的过程及失败原因

如题所述



说到《闯王》,大家肯定会想到李自成。事实上,历史上有三个人被称为“闯王”,即高迎祥、李自成和李来亨。其中,高迎祥是第一个自称“国王”的人。


1628年,高迎祥起义反对明朝。随着起义军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迎祥等人意识到了结盟的重要性,于是他与各路盟军联合起来,组建了第36营。高迎祥是领导者之一,被他的下属称为王闯。


1630年,李自成领导饥民起义。他首先投票支持叛军,然后投票支持高迎祥。由于李自成作战勇猛,被部下称为敢作敢为之人,也受到高迎祥的器重。


后来,高迎祥战败被杀,李自成自然继承了高迎祥的“破王”称号。李自成继位后,凝聚了民心,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随着庞大群众的免费宣传,李自成“称王”的称号越来越为人所知。


除了对高迎祥的尊重,李自成继承“称王”称号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阶级的独特局限性。李自成自学不多。在他对“闯”字的理解中,“闯”就是勇敢不屈的意思,符合他本人的性格,所以李自成欣然继承了“王闯”的称号。


李自成战败后,起义军在生死未卜的情况下,决定由有“小王”之称的李来亨为起义军首领。从小就一直跟随李自成征战南方的李来亨,从小就仰慕李自成,所以很自然的继承了李自成的优位,自称“状元”,带领起义军继续对抗清廷。


李自成起义的原因很多。他的起义是历史的大势所趋,但他很好地顺应了这一趋势。确切地说,李自成起义有三个原因。一是明末削职,导致他当时失业;二是明末大乱,百姓苦不堪言;第三,李自成个人的反抗精神。


明初崇祯年间,“节俭”的崇祯皇帝为了节省国家开支,补贴内廷专款专用。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他就下达了一个可能让他后悔一辈子的命令,那就是废除邮递员。这样一来,皇宫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就不用担心经费问题了,但这也导致了当时大批被废掉的信使加入叛军,因为受命而丢掉工作的李自成也在其中。


电影《大明劫》用了大量的篇幅描述明末社会的混乱。中央政府大乱,政令不通,地方官吏腐败,基层乡绅与地方官勾结,霸占大片土地,底层百姓更是饥寒交迫,苦不堪言。此时被蒙在鼓里的崇祯皇帝,不仅没有表现出任何对民生的同情,反而对陕北农民加税。这一举动迫使本已挣扎求生的农民举起了反抗的大旗,同样受害的李自成自然也加入了起义军。


李自成是个讨厌文学的战士。从小就喜欢舞刀弄棍。成年后更是凶悍好斗,数次因与人打架入狱。由此可见,李自成是一个具有叛逆精神的人物。当他失去工作,没有足够的食物和衣服时,他所能想到的就是反抗,这是他痛苦的来源。


李自成是明末农民起义的领袖。全盛时期,李自成约有百万大军,管辖数千里。也曾攻克过明朝皇宫,但在只有十几万的清吴联军面前失败了。为什么?我们来看看李自成失败的原因。


李自成剧照


李自成失败的原因很多。第一个原因是缺乏强大的军事实力。说白了,没有一个好兵。李自成虽有百万大军,但我们都知道,行军打仗,兵贵于多。李自成的军队中能称得上精锐的应该不超过十万人。山海关战争时,清军先让吴三桂的军队消耗掉李自成的大部分兵力,然后再把清军的核心军队,也就是六万满洲八旗军投入战场。这样,李自成必然会被打败。


还有一个原因是李自成没有正确认识到自己的对手是谁。李自成的军队只满足于打败明朝的残官,拿下都城就结束了,却不知道到处都有人想夺取天下。当时反对李自成的应该有很多,比如明朝残余势力、地主武装、张的大西军、清政权以及蒙古各部。


对手那么多,李自成却以明朝为主要对手,对政治影响力明显增强的清朝漠不关心。况且努尔哈赤的后8金军早在李自成起义之前就消灭了一部分明军。李自成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李自成削发为僧的主张,主要是清朝乾隆年间一位叫何的学者提出来的。因为他曾经在嘉善见过一个叫“冯天瑜”的和尚的画像,画像里对和尚的描述和史书里的李自成很像。此外,李自成起义时曾自称“奉天元帅”,和尚法名“奉天玉”。这么奇怪的法名,除了暗示什么,实在想不出其他好的理由来解释。更有甚者,据和尚的徒弟说,“冯天瑜”和尚的皇权太明显了,让人不敢对视。和尚冯天瑜传下来的诗和李自成的口气很像,是李自成出家的最好佐证。


当然,也有人认为仅凭一些诗词就断定李自成出家,过于武断。此外,奉天玉僧画像与史书中对李自成的描述仍有较大出入,因此他们认为李自成是在九宫山被杀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