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同义复用现象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3

1. 初中文言文同义复用

“占人用助语问,有两字同义而复用者。”(俞枷《古书疑义举例》)这种情况,前人秒为“宜言”、“复语”或“连文”。例如《左传·禧公卜年》:“一蔗一洗,一卜年尚优有臭。”廖炎武《日知录》往;“尚即犹也。”刊淇《助字彭略说:“尚犹、犹尚,并重言也。”嗯词同义复用,是为了加强语气,或者调整音节,使文句整齐流畅,便于诵读。我们阅读古文时遇到这种情况,如果硬把它们拆开米分别解释,就可能,“因辞害义”,造成误解。笔者从中学文言教材中摘决了若干虚词同义复用的例句,略作说明,以补课水注释之不足。

(一)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 避之。(《谋玫刃高中第二册)

说明:“能,'.通“乃”,王引之《经传释词》说:“能,犹乃也,亦声相近也。”所以工氏认为《谋玫》篇中的“则能”就是“则乃”。“则乃”又如何解释呢?杨伯峻《古汉语虚词》“则”字条下说:“‘则’作连词,一般用于复合句,上句表原因或情况,下句表结果。·”如·偶尔也有‘则乃’同义词

一,连用的。”

2. 文言文里面的同义连用和同义复指有什么区别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诗经·卫风·氓)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

这两个句子中的“泣涕”是“眼泪”的意思,“庖厨”是“厨房”的意思,都属于同义连用。

“复指”是说用一词语(通常是代词)指代话语中已出现过的另一词语,例如:

李老栓他是你的什么人?(“他”复指“李老栓”)

美洲豹飞奔起来,汽车都很难把它追上。(“它”复指“美洲豹”)

替你找份工作?这不难。(“这”复指“替你找份工作”)

唯命是从(“是”“命”)

何陋之有?("之"复指“何陋”)

3. 同义复用指的是什么

顾名思义,两个词汇的意义相同或相近,故注释时,两词只要“合而为一”就是了。

比如,《桃花源记》一文里,有这么一句话:“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这句话中的“仿佛”与“若”,都是“好像”的意思。

因此,在翻译时,只要“二合一”即可了。再比如,《祭妹文》中的“觭梦幻想”,“觭梦”与“幻想”,都是“奇幻的梦想”(“觭”通“奇”)之义;还有《六国论》中的“如弃草芥”(“草”与“芥”,小草)、《项脊轩志》中的“尘泥渗漉”(“渗”与“漉”,滴漏);《庖丁解牛》中的“批大郤,导大”,“郤”与“”都是“空隙”的意思。

还有,《过秦论》中的“席卷天下,包举环宇,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句里的“席卷、包举、囊括、并吞”这四个词语,都是“统一”的含义;而“天下、环宇、四海、八荒”这四个词,都是“中国”的含义。所以,这句话的翻译很简单,就是“统一中国”。

4. 古文同义词或多义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内容】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心情】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神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想要】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意思】

略无慕艳意【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情趣】

绝:

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极点,独一无二】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极点,独一无二】

忽然抚尺一下,众响毕绝 【消失】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消失】

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极】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断绝】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断绝】

虽杀臣,不能绝也【断绝】

名: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名字】

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名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出名】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有名望的】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命名】

会:

会宾客大宴 【适逢,恰巧遇到】

会天大雨,道不通【适逢,恰巧遇到】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领会】

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会】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聚会】

5. 【本人最近读《陈涉世家》,有一些问题,如下

你问的这个问题比较专业,这里面涉及一个专业术语“同义复用”,我试着给你解释:原文:籍第令毋斩藉:读jiè 通假字通“借”,假设,假使《陈涉世家》有“借第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借:即使.第:只、仅.令:使).“借第令”课本往释为:“借,即使.第,仅.令.即使.”我以为把“借第令”分而注之是不妥当的.因为这是一种语词的复用现象.根据这三个词的分别注释,串起来“借第令”应该是“即使仅使”,这是无法讲通的.同义词连用是古汉语中极为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同义连用,简言之,就是几个同义成份的连用.它是古代汉语中重要的词汇现象.有的同义词连用已凝固成为词 ,构成了先秦汉语词汇的一部分 ,而且也为现代汉语词汇形成奠定了基础.另外 ,同义词连用作为古人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 ,还起到了加强语势 ,协调音节 ,变化行文的效果.由同义词连用构成的语言形式,一般叫做复语,古人也称之为重言、连文,今人又称作同义复合词.对于同义词连用这一现象汉魏以来即有人在注释古籍中偶尔涉及,到了清代才得到普遍重视和研究,诸如顾炎武、刘淇、徐灏、马瑞辰等,都在其著述中谈到这种现象.顾炎武说:“古经亦有重言之者,《书》‘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遑即暇也.” 著名的训诂学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对此研究尤深.他们通过这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找到了不少古汉语疑难词语的正确训释,每每令人折服.嗣后,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一书列有《语词复用例》章专作闸释,又有姚维锐《古书疑义举例增补》对此现象广泛征引,详为论证.。

6.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同义复用,偏义复用,词类活用有哪些

秦伯:秦穆公。

②无礼于晋:指晋文公为公子时在外逃亡,经过郑国,郑文公没有按礼节接待他。 ③贰:有二心,郑自庄公以后,国势日趋衰落,它介于齐、晋、楚三大国之间,看谁势力强就依附谁,有时依附一边,又暗中讨好另一边。

④函陵:郑地,在今河南新郑县北。 ⑤泛(fán)南:郑地,在今河南中牟县南。

⑥若:假如。 ⑦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⑧陪:增加 ⑨赐:恩惠 ⑽阙:侵损,损害 ⑾说:通“悦”。 ⑿以乱易整,不武:用散乱代替整齐,这是不符合武德的。

[1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尝,曾经;为,给予。 (14)东封郑:在东边使郑成为它的边境 15.因:依靠 16:敝:损害 17:知:通智1.秦军泛南:泛,fán; 2.佚之狐:佚,yì,音同“易”; 3.夜缒而出:缒,zhuì,音同“缀”; 4.君之薄也:薄,báo,音同“雹”;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为,wéi,音同“围”; 6.共其乏困:共,gōng,音同“公”; 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wéi,音同“围”; 8.夫晋:夫,fú,音同“服”; 9.阙秦: quē ;(也有标注 juě) 10.秦伯说:说,yuè,音同“悦”,高兴。

11.使杞子、逢孙、扬孙戍之:杞,qǐ,音同“起”;逢,páng,音同“旁”; 1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夫,fú,音同“服”;微,没有。 13.失其所与,不知:知,zhì,音同“智”。

1、贰 ①“二”的大写。 因为郑国先于晋国结盟,但后于晋国的敌国楚国结盟,被视为不敬。

故秦、晋围之 (例: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②副职 (例:其内任卿贰以上。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③不专一 (例:贰则疑惑。

《荀子·解蔽》) ④离心,背叛 (例: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左传》) ⑤再,重复。

(例: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⑥从属二主。

(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鄙 ①边邑,边远的地方 (例:《为学》:“蜀之鄙有二僧。”

) (本文: “越国以鄙远”) ②庸俗,鄙陋。 (例:《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 ③看不起,轻视。 (例:《左传·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 3、许 ①准许。 (同现代汉语) ②答应,听从。

(例:本文:“许之。”、“许君焦、瑕……”) ③赞同。

(例《愚公移山》:“杂然相许。”) ④约数 (例:《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

) ⑤表处所 (例:陶渊明《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4、阙 ①què 古代宫殿前两边的高建筑物。

②què 城楼 ③què 皇宫,引申为朝廷 ④quē 挖掘,引申为侵损,削减。(本文:阙秦) 5、微 ① 没有 ②细小,轻微(同现义) ③衰败 国势衰微。

④卑贱 (例:《史记·曹相国世家》:“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⑤幽微,精妙。

微言大义(成语) ⑥隐蔽,不显露。见微知著(成语) ⑦假如没有。

(例:《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 (本文: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6、敝 ①坏,破旧。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屦。”

) ②谦词 敝人 ③疲惫 (例:《资治通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④损害,衰败。

(本文:因人之力而敝之。)1、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因为,连词) ②敢以烦执事 (拿,来,介词) ③越国以鄙远 (表顺承,连词)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表顺承,连词)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把,介词)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连词,表顺承) ②夜缒而出 (表修饰,连词) 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表顺承,连词)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表转折,连词)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语气词,表陈述)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疑问副词,为什么)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④且焉置土石 (疑问代词,哪里) ⑤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⑥永之人争奔走焉 (兼词,于此) “之”的意义和用法见课后第三题。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代词,指代“使者”)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代词,指代“那件事”) ③失其所与,不知 (代词,自己的) ④吾其还也 (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5、之 ①公从之 (代词,代佚之狐的建议) ②是寡人之过也 (的) ③行李之往来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④何厌之有 (宾语前置,有何厌之)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⑴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军是驻扎的意思,同下文“秦军”) ⑵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使。

灭亡,动词使动用法) ⑶邻之厚,君之薄也(“厚”“薄”都是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厚,变雄厚;薄,变薄弱) ⑷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远,形容词用作名词,远 地,指郑国) ⑸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夕”,名词活用作状语 朝,在早上;夕,在晚上) ⑹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 为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西”方位名词作形容词,西边的;前一个“封”,名词活用作动词,作 疆界。后一个“封”,仍为名词,疆界。)

⑺与郑人盟(名词活用作动词,结盟) ⑻因人之力而敝之(形容词做动词,损害) ⑼共其乏困(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缺少的东西) ⑽阙秦以利晋(使动用法.使。..获利) ⑾且贰于楚也(数词。

7. 古文同义词或多义词

1、咸(咸来闻讯)、皆(皆叹惋)、同、全、毕(群响毕绝)2、只(止有剩骨)、仅3、时(时有物外之趣)、常4、尝(未尝)、曾5、贻、赠多义词:1、度已失期(度:估计音duo)2、陈胜王(王,动词---当王),大多时候是名词3、处处志之(志,做标志,动词) 寻向所志(志,名词-标记)4、寻向所志(向,以前) 向吾不为斯役(向,假使)5、刻唐贤今人(刻,动词)、刻不容缓(刻,名词,一刻)6、亡亦死(亡,逃跑) ,亡妻(死亡)7、等死(等--同样), 其它 :等---等待8、或----有时 或----有人 或----或者。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