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同义复指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24

1. 文言文里面的同义连用和同义复指有什么区别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诗经·卫风·氓)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孟子·梁惠王上)

这两个句子中的“泣涕”是“眼泪”的意思,“庖厨”是“厨房”的意思,都属于同义连用。

“复指”是说用一词语(通常是代词)指代话语中已出现过的另一词语,例如:

李老栓他是你的什么人?(“他”复指“李老栓”)

美洲豹飞奔起来,汽车都很难把它追上。(“它”复指“美洲豹”)

替你找份工作?这不难。(“这”复指“替你找份工作”)

唯命是从(“是”“命”)

何陋之有?("之"复指“何陋”)

2. 初中文言文同义复用

“占人用助语问,有两字同义而复用者。”(俞枷《古书疑义举例》)这种情况,前人秒为“宜言”、“复语”或“连文”。例如《左传·禧公卜年》:“一蔗一洗,一卜年尚优有臭。”廖炎武《日知录》往;“尚即犹也。”刊淇《助字彭略说:“尚犹、犹尚,并重言也。”嗯词同义复用,是为了加强语气,或者调整音节,使文句整齐流畅,便于诵读。我们阅读古文时遇到这种情况,如果硬把它们拆开米分别解释,就可能,“因辞害义”,造成误解。笔者从中学文言教材中摘决了若干虚词同义复用的例句,略作说明,以补课水注释之不足。

(一)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 避之。(《谋玫刃高中第二册)

说明:“能,'.通“乃”,王引之《经传释词》说:“能,犹乃也,亦声相近也。”所以工氏认为《谋玫》篇中的“则能”就是“则乃”。“则乃”又如何解释呢?杨伯峻《古汉语虚词》“则”字条下说:“‘则’作连词,一般用于复合句,上句表原因或情况,下句表结果。·”如·偶尔也有‘则乃’同义词

一,连用的。”

3. 同义复词的示例

①夫差将欲听与之成(高一册《勾践灭吴》)

这里,“将”和“欲”都是副词“将要”的意思。又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

②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初三册《邹忌讽齐王纳谏》)

“谤”和“讥”连用,都是指责别人的过错或短处的意思。

③老臣病足……故愿望见太后(高一册《触龙说赵太后》)

“愿”和“望”都是“希望”的意思。如《触龙说赵太后》:“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又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④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高一册《触龙说赵太后》)

这里,“爱”和“怜”都是“爱、疼爱”的意思。

⑤斧斤以时入山林(高一册《寡人之于国也》)

这里的“斧”和“斤”指的都是“斧子,伐木的工具”。

⑥反归取之(《郑人买履》

这里的“反”和“归”指的是“返回”

4. 什么叫互文,偏义复词,同义复词

互文,也叫互辞 ,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

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

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同义复词指的是意思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连用,表示同一个意思的复合词。

5. 什么叫互文,偏义复词,同义复词

互文,也叫互辞 ,是古诗文中常采用的一种修辞方法 。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形式: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同义复词指的是意思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连用,表示同一个意思的复合词。

6. 什么是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龙源期刊网 复词,自清代以来为训诂学家、语言学家所瞩目,在他们的著述中时有涉及。

可是在这方面的理论文章迄今不多,而古籍的注释校勘又往往牵扯到这个问题。笔者不揣浅陋,抛砖引玉,以就正于方家。

一.同义复词在古代汉语中,特别是先秦作品,同义复词的广泛应用形成了一种值得注意的语言现象。所谓“同义复词”,是指古代汉语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同义词复用,并列构成复合词语。

它的内部结构关系是并列关系,其中作为构成成分的同义词,义同义近是相对的,他们往往既有相同的一面又有相异的一面。这就是所谓“对文则别,散文则通”。

意思是说,某些同义词当分别使用在对偶句中的时候,它们的意义或用法有细微的差别;当分别使用时,常常各自保留了他们原来的词义或用法;当连用于散文句中的时候,它们的意义又有相通之处,我们在阅读时常常是取其共同之处。同义复词,少则两个音节,多则有三四个音节,以两个音节的居多。

但在功能上却只能是一个词。由于有些同义词经常连用在一起,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复音词。

现代汉语中相当一部分的双音词就是由古代两个单音同义词(近义词)作为语素构成的。例如“恐惧”等。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说过:“汉语大部分的双音词都是经过同义词临时组合的阶段的。这就是说,在最初的时候,只是两个同义词的并列,还没有凝。

7. 古文中什么是偏义复词

古文中,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词使用,在特定语境中,实际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只起作陪衬音节的作用,这类词就叫偏义复词。

文言实词绝大多部分具有多义性,有些实词古今意义已发生变化,古字通假,与现代汉语最大的不同是现代汉语双音词占优势,再有的就是复词偏义现象。偏义复词由两个字组成,只有一个字表示意义,另一个字只作陪衬。

狭义的古文是指古代散文,一般不包括骈文。

在1954年以前的古代文言文的统称(一般不包括“骈文”)。

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魏晋以后的骈俪文已经盛行于世,其文讲究对偶,句法整齐而文词华丽。北朝后周苏绰反对骈体浮华,仿《尚书》文体作《大诰》,以作为文章的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作文章。其后,至唐代韩愈﹑柳宗元等人,主张恢复先秦和汉代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朴质流畅的传统﹐即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韩愈《题欧阳生哀辞后》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师说》说:“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称,并为后世所沿用。唐代优秀的古文家﹐虽以复古为号召﹐却富有革新精神。明代倡导“文必秦汉”的何景明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