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同义词复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8

1. 初中文言文同义复用

“占人用助语问,有两字同义而复用者。”

(俞枷《古书疑义举例》)这种情况,前人秒为“宜言”、“复语”或“连文”。例如《左传·禧公卜年》:“一蔗一洗,一卜年尚优有臭。”

廖炎武《日知录》往;“尚即犹也。”刊淇《助字彭略说:“尚犹、犹尚,并重言也。”

嗯词同义复用,是为了加强语气,或者调整音节,使文句整齐流畅,便于诵读。我们阅读古文时遇到这种情况,如果硬把它们拆开米分别解释,就可能,“因辞害义”,造成误解。

笔者从中学文言教材中摘决了若干虚词同义复用的例句,略作说明,以补课水注释之不足。 (一)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 避之。

(《谋玫刃高中第二册) 说明:“能,'.通“乃”,王引之《经传释词》说:“能,犹乃也,亦声相近也。”所以工氏认为《谋玫》篇中的“则能”就是“则乃”。

“则乃”又如何解释呢?杨伯峻《古汉语虚词》“则”字条下说:“‘则’作连词,一般用于复合句,上句表原因或情况,下句表结果。·”如·偶尔也有‘则乃’同义词 一,连用的。”

2. 初中文言文同义复用

“占人用助语问,有两字同义而复用者。”(俞枷《古书疑义举例》)这种情况,前人秒为“宜言”、“复语”或“连文”。例如《左传·禧公卜年》:“一蔗一洗,一卜年尚优有臭。”廖炎武《日知录》往;“尚即犹也。”刊淇《助字彭略说:“尚犹、犹尚,并重言也。”嗯词同义复用,是为了加强语气,或者调整音节,使文句整齐流畅,便于诵读。我们阅读古文时遇到这种情况,如果硬把它们拆开米分别解释,就可能,“因辞害义”,造成误解。笔者从中学文言教材中摘决了若干虚词同义复用的例句,略作说明,以补课水注释之不足。

(一)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 避之。(《谋玫刃高中第二册)

说明:“能,'.通“乃”,王引之《经传释词》说:“能,犹乃也,亦声相近也。”所以工氏认为《谋玫》篇中的“则能”就是“则乃”。“则乃”又如何解释呢?杨伯峻《古汉语虚词》“则”字条下说:“‘则’作连词,一般用于复合句,上句表原因或情况,下句表结果。·”如·偶尔也有‘则乃’同义词

一,连用的。”

3. 文言文“洗”的同义词

《文言文两则》近义词反义词

【近义词】

曰──说

善──会

援──拉

辩斗──辩论

日中──中午

俱──全

汝──你

去──离

通国──全国

鸿鹄──天鹅

弗若──不如

【反义词】

非──是

善──恶

近者热──远者凉

智──愚

专心致志──心猿意马

远者大──近者小

4. 古文同义词或多义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内容】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心情】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神情】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企图、想要】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意思】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意思】

略无慕艳意【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情趣】

绝:

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极点,独一无二】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极点,独一无二】

忽然抚尺一下,众响毕绝 【消失】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消失】

湖中人鸟声俱绝【消失】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与世隔绝】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极】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断绝】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断绝】

虽杀臣,不能绝也【断绝】

名:

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名字】

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名字】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出名】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有名望的】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命名】

会:

会宾客大宴 【适逢,恰巧遇到】

会天大雨,道不通【适逢,恰巧遇到】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领会】

豪杰与皆来会计事【聚会】

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聚会】

5. 同义复用指的是什么

顾名思义,两个词汇的意义相同或相近,故注释时,两词只要“合而为一”就是了。

比如,《桃花源记》一文里,有这么一句话:“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这句话中的“仿佛”与“若”,都是“好像”的意思。

因此,在翻译时,只要“二合一”即可了。再比如,《祭妹文》中的“觭梦幻想”,“觭梦”与“幻想”,都是“奇幻的梦想”(“觭”通“奇”)之义;还有《六国论》中的“如弃草芥”(“草”与“芥”,小草)、《项脊轩志》中的“尘泥渗漉”(“渗”与“漉”,滴漏);《庖丁解牛》中的“批大郤,导大”,“郤”与“”都是“空隙”的意思。

还有,《过秦论》中的“席卷天下,包举环宇,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一句里的“席卷、包举、囊括、并吞”这四个词语,都是“统一”的含义;而“天下、环宇、四海、八荒”这四个词,都是“中国”的含义。所以,这句话的翻译很简单,就是“统一中国”。

6. 初中文言文字词翻译

文言文虚词用法 之 一、代词 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 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 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十则》) ④醒侯故使之问之。

(《扁鹊见蔡醒公》) 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译作“它”、“它们”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十则》) 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 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十则》) ④鬼问:“汝复谁?”定伯诳之。

(《宋定伯捉鬼》) 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狼》)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作“的” ①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 ②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愚公移山》)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④南面而制秦,尚何取鸡鸣狗盗之力哉?(《读孟尝君传》) ⑤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结构语气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②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③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 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观沧海》) 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3、语气助词,凑足音节。 ①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狼》) ③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④顷之,贼二十余骑四面集,步行负弓矢从者百许人。(《大铁椎传》) 4、结构助词,提前宾语的标志。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爱莲说》) ②何陋之有?(《陋室铭》) ③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可译为“又”“而且”“也”等,有时也可不译。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十则》)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③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译作“然后”“就”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十则》) ②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③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 3、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然而”“却”“可是”。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十则》)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③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示递进关系的连词。

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①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冯婉贞》) ②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敏而好学。

(《十则》) 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愚公移山》) ②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③睨之,久而不去。

(《卖油翁》) 6、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译作“因此”“所以”“因而”。 ①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醉翁亭记》) ②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他。(《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③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

(《黄生借书说》)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可译为“在”“从”等。 ①介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 2、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①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 ②世皆称孟尝君能得土,士以故归之。(《读孟尝君传》) 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陈涉世家》) ④而吾以捕蛇独存。(《捕蛇者说》) 3、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用、按照”等。

①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马说》)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④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愚公移山》) 二、连词 1、表目的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 ①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狼》) ②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出师表》) ③故为之说,以俟夫人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 ④诚直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出师表》) 2、表结果,可译作“以至”“因而”。

①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3、表并列或承接,因果关系。

①属予作文以记之。 三、动词:译为“认为”。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出师表》) 文言文实词用法 1、人不知而不愠(怨恨)《论语十则》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疑惑)(同上) 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教导)(同上) 4、择其善者而从之(长处;优点)(同上) 5、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渐渐地)《扁鹊见蔡桓公》 6、醒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同上) 7、使人索扁鹊(寻找)(同上) 8、桓侯遂死(于是就)(同上) 9、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胁迫,攻击)《狼》 10、顾野有麦场(回头看,看见)《同上》 11、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放松,这里指卸下)(同。

7. 文言文

一 . 贫、穷

这两个字都有“景况不好”的意思。“贫”的反义词是“富”,指缺乏衣、食、财。如“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彭端淑《为学》)。“穷”的反义词是“通”或“达”。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穷”除了上述义外,还作“尽”讲,如“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列子·汤问》)

二 . 疾、病

“疾”,常指一般的生病。如“君之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韩非子·喻老》)。“疾”也表示快,这个意义今天仍用,如“大声疾呼”。“病”,生病,常指病得很重。如“(君之病)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出处同前)。

三 . 饥、饿

“饥”指一般的肚子饿,与“饱”相对。如“饥渴而顿踣”(柳宗元《捕蛇者说》)。“饿”指严重的饥饿,指没有饭吃而受到死亡的威胁。如“家有常业,虽饥不饿”(《韩非子·饰邪》)。

四 . 盗、窃

“窃”是指“盗窃”,偷东西。如“窃货日益”(《苟子·修身》)。“盗”相当于今天的“贼”;古书中的“盗”,多是古代统治阶级对起义的奴隶或农民的称呼。如“岁凶荒,人饥为盗,河南尤甚”(《旧唐书·黄巢传》)。“窃”除指“偷”以外,还表示“偷偷地,暗中”,如“窃载与之齐”(《史记·孙膑列传》)。

五 . 荫、蔽

二者都有“遮住”义,但是范围大小差别很大。“荫”只能从上遮住,而且指遮住阳光。如“树林荫翳,鸣声上下”(欧阳修《醉翁亭记》)。而“蔽”遮的范围更大,可以从前后左右遮住,也可以从上遮住。如“项伯亦以身翼蔽沛公”(《史记·项羽本纪》)。

六 . 诽、谤

这两个词与“讥”都是指责别人的过错或短处,但是它们之间有一定的差别。“诽”是背地里议论、嘀咕,如“不诱于誉,不恐于诽”(《荀子·非十二子》)。“谤”一般指公开地指责。如“厉王虐,国人谤王”(《国语·周语上》)。而“讥”则是微言讽刺。

七 . 购、买

“购”是指重赏征求。如“太宗尝出御府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旧唐书·褚遂良传》)。“买”指拿钱换东西。古代“购”和“买”不是同义词,“购”的东西往往不是商品,跟“买”的性质不相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