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青少年会发生校园欺凌行为?

如题所述

为什么青少年会发生校园欺凌行为?作为大学生的我对这一问题也有所思考,我想我也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

一、个体因素


1、身体外貌

学生身体力量的大小常常构成影响欺凌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欺凌者在身体力量上处于优势地位,而另外一些学生则会因为身体弱小、在受到欺凌后不能有效反击而容易被欺凌。

2、一般认知功能的缺陷

有些欺凌者在智力、言语、抑制控制、计划等一般认知能力方面存在缺陷。存在一般认知能力缺陷的儿童,其行为具有了冲动性的特点,难以选择恰当的策略应对同伴关系问题;同时,一般认知能力的缺陷限制了个体学习恰当道德规范和行为的能力;也使得他们在学校生活,特别是学业竞争中受挫或失败,从而更可能会以攻击性的方式行事。


3、社会信息加工技能缺陷

道奇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攻击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按照这一模型,个体从面临社会线索到做出反应经历五个步骤:信息的感知与编码、信息的解释与心理表征、形成潜在反应、反应评价、执行反应。任一个步骤或几个步骤上的缺陷都会导致个攻击与欺凌。

4、道德认知方面的缺陷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建立起个人的道德标准,一旦做出与道德标准相抵触的行为会导致个体的内疚和自责,这种内疚感会阻止个体做出更多有违道德标准的行为(如,欺凌行为)。欺凌者在道德认知方面会产生的一些特定的认知缺陷,他们会重新定义自己的行为,使欺凌行为的伤害性显得更小、最大程度地减少自己在行为后果中的责任和降低对受伤目标痛苦的认同。

5、态度与价值观偏差

欺凌者在欺凌事件中持有消极的态度,他们更认同欺凌行为,在目睹欺凌事件时无动于衷或麻木不仁,很少愿意帮助受欺凌者。


6、移情能力和内疚感缺乏

有些欺凌者的一般的加工能力不存在缺陷,但移情能力较差。这些欺凌者不能准确地认识到别人的意图,从而容易形成敌意性的人际认识,认为他人对自己怀有敌意;另外这些欺凌者还难以体验到受欺凌产生的痛苦,因而也不易停止其欺凌行为。

7、人格特征

欺凌者的人格特征欺凌者通常有盲目的高自我评价和自尊、自信,这种高的自我评价和自信又常常与对他人的怀疑、低估或歧视相对应,这构成了他们实施欺凌的重要心理条件。在气质与性格特点上,欺凌者多脾气暴躁,易怒,冲动性强,对一般性的外界刺激反应强烈。


二、环境因素

1、不利的家庭及父母教养因素

父母惩罚父母使用惩罚的目的在于纠正儿童的不良行为,但这种教养行为使用的效果却常常与父母的期望相背,它会增加儿童的攻击性及其他不良行为。这是因为,虽然父母对儿童的身体惩罚能够导致儿童对父母的要求的即时服从,但是,儿童会从父母的身体惩罚及其后果中同时获得运用身体力量赢得别人服从、实现对他人控制的榜样模式。这样,在父母不在场的情境中,他们也可能采用攻击的方式去征服别人。

2、同伴背景因素

不利的同伴地位受欺凌者在同伴群体中的受欢迎程度较低,而被拒绝程度较高,即他们的同伴地位通常是最糟糕的。这种不利的同伴地位使得他们在受到欺凌后不能得到同伴的有效支持,从而增大他们继续受欺凌的可能性。


3、教师方面的影响因素

教师在学生的学校活动扮演重要的角色,虽然教师并不直接参与到欺凌的活动中,但是教师对待欺凌事件的态度、处理欺凌事件的方法都会对班级内的欺凌行为产生影响。教师对待欺凌事件中持的积极的态度越多,越有信心处理班级中的欺凌事件,会采用更多反欺凌的干预策略,其班内学生对待欺凌的态度会更加积极,更少的实施欺凌行为,更多的同情和保护受欺凌者。另外教师支持的缺乏、不良的师生关系和较多的师生冲突,会导致学生缺乏安全感,从而导致学生成为欺凌者。

4、班级规范

班级规范是指在存在于班级范围内的一系列准则、价值观和标准,规定了成员认为恰当、成员可接受和期望的态度和行为。当一个班级整体上对欺凌行为持积极态度时,该班级欺凌发生的频率较高,而一个班级具有较高的反欺凌班级态度时,该班级欺凌行为发生的频率会相对较低,而保护性行为发生的频率相对较高。


5、学校氛围

学校整体氛围影响欺凌及其相关行为(如对抗、违纪等)的发生。积极的学校氛围,如低冲突、组织有序、学习定向、鼓励合作等,有助于欺凌及相关行为的降低。此外,当学校具有积极的管理措施、高水平的父母参与及高学业标准时,学校中的欺凌现象则较少。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2-10-10

我国的校园欺凌问题十分严峻,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率高,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的青少年群体中发生率最高。青春期本身就是一个心理波动剧烈的阶段,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由于此时独特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变得容易冲动、喜欢寻求关注、无法控制自己行为等等。在生理和心理的双重作用下,让这个时间段的青少年很容易陷入校园欺凌中。

——情绪不稳定且自制力不够🍎🍎


当青少年遭受到某些挫折,或者与同学产生一些言语冲突的时候,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且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大多有着反叛倾向,行为容易冲动,自控能力差,从而做出不正确的行为。青少年很容易把别人的不满、批评当作是一种恶意的诋毁,从而产生报复心理,甚至产生暴力行为。


——精力旺盛且认知能力较低🍎🍎


身体的发育速度在青少年时期达到一个高峰,但认知能力在这个阶段又跟不上身体发展的节奏,导致精力过剩。由于认知能力较低,很多时候青少年面对一些新鲜事物,出于对事物好奇和了解的欲望再加上精力过剩,很容易造成“不了解的试一试”。这看似不起眼的“试一试”就可能导致他们走上歪路,很容易有错误的过激行为发生。


——由于缺乏辨别能力容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青少年对是非的分辨能力没有发育成熟,缺乏对规则的理解,社会不良因素又很难被完全隔离和规避,因此青少年对一些不良行为的模仿和盲从时有发生。尤其是现在自媒体传播广泛,到处都有暴力的负面信息,一些电影、游戏等,也会增强青少年的攻击性。很多施暴者受到一些暴力题材影视影响,总是认为“以暴制暴,以牙还牙拳头硬的才是老大”这样的思想才是正确的,这使得他们对于欺凌行为产生错误的认识,更容易做出欺凌行为。


结语🌟🌟


消除青少年时期的校园欺凌是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努力,家长、老师和社会都要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老师要帮助青少年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正确面对厌学等负面情绪,引导他们恰当正确地体验情绪和表达情绪。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社会各种媒体要引导社会正能量,不要过度渲染暴力情节,净化网络环境。

第2个回答  2022-10-11

我的优点、缺点、特点,都不该成为你的笑点。

校园欺凌在近几年逐渐走到大众视野,不知道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社会现实,还是校园欺凌现象越来越严重,对于校园欺凌现象,我强烈抵制,如果碰到校园欺凌现象,我也不会默默无闻、漠视不管,对这种恶劣行为,只有惩罚才能制止。


为什么青少年会发生校园欺凌,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家庭原因

为什么我会把家庭原因放在第一位,因为我认为青少年有欺凌别人的想法,首先就是父母的引导没有到位,为什么会让孩子产生欺负别人的想法?为什么不去制止孩子?为什么一昧纵容孩子?

我见过有些家长,特别纵容孩子,抢别人东西,家长也毫不在意,甚至去夸孩子真棒,生怕孩子受到欺负,换位思考,人家孩子凭什么被欺负,家长的不正确引导,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本来青少年心智就不成熟,就需要家长引导,如果能在第一次就制止,严厉批评,他就不会做校园欺凌的施暴者。

二、青少年自身原因

校园欺凌的施暴者最终还是要归结于青少年自身。

青少年处于一个心智不成熟的阶段,整个三观还没有成熟,所以会去以自我为中心,去欺负别人以获得自己想要的,甚至有的人认为这就是对的,打不过就应该服从,一直用暴力去解决问题。

电影《悲伤逆流成河》里面的女主就是一直在被校园欺凌,最终选择跳河,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一直都处于非常压抑的情感,明明女主什么都没有做,为什么那些施暴者如此猖狂,施暴者就是这样,把欺负别人当乐趣。

三、学校原因

还是拿《悲伤逆流成河》说,里面的女主甚至都跳河了,在这之前受到了很多校园欺凌,可惜女主没有遇到像《少年的你》里面的小北,起码陈念和小北互相救赎,结局很好。我不知道为什么没有突出学校的管理,还是学校根本漠视。

既然发生的地点在学校,那就说明学校的管理还是差强人意,学校有没有去加强这方面的规范,去制止这种行为,还是害怕什么,校园欺凌不是小事,这是会给受害者造成终身的伤害,所以学校应该规范校园欺凌。

四、反抗意识

把反抗意识放在最后也是想引起大家注意。

青少年受到校园欺凌,一定要和父母、老师、警察叔叔说,我以后也会告诉我的孩子,恶意的伤害一定要硬气起来,你软弱只会让施暴者越来越猖狂,发生校园欺凌的重要原因,就是因为青少年被害怕蒙住了双眼,不要害怕,反抗他们,制止他们,保护自己。

如果当你发现身边的人受到校园欺凌时,希望你可以勇敢地站出来,我想,你会更喜欢一个无畏、善良、坦荡、勇敢、真诚的自己。如果你是受害者,一定要勇于反抗,因为这样才会有人保护你。

第3个回答  2022-10-18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陈寿《三国志·蜀书·先主传》


🙍‍♂️青少年自身原因

    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做事容易冲动,不加考虑,很容易使用暴力解决问题。加之青少年自身知识文化水平不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比较差,容易上当受骗,被不怀好意之人利用,很容易被怂恿做冲动的事。一些青少年很容易受恐吓,而隐瞒被欺凌的事实,反而助长了校园欺凌的火焰。


👨‍👩‍👧‍👦家庭原因

    现在社会发展很快,一些父母忙于自己的事业,认为满足孩子物质上的要求即可,却忽视了孩子的成长教育问题。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无论孩子提什么样的要求都会满足,这会导致青少年正确思想观念的形成,在校园很可能因为和一些同学发生矛盾,无法包容他人,通过暴力解决问题。青少年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导致青少年走向不归路的原因之一。


🏫学校原因

    由于校园欺凌和一般的争吵打闹界限有些许模糊,校方很可能会忽视校园欺凌问题的严重性,以至于校园欺凌得不到重视。加之校园设立抵制校园欺凌的课程没有普及,有关抵制校园欺凌的知识没有得到充分扩散,这也是导致校园存在欺凌的原因。


🌆社会原因

    社会上的人员鱼龙混杂,青少年没有过多的社会经验,能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比较差,很容易受社会上不良行为的影响,染上打架斗殴,或者酗酒的不良恶习。一些黑心网吧,让未成年人进入且不限制未成年的使用时间,给未成年人提供烟酒等,他们没有承担起社会责任,使未成年染上恶习,从而在学校“称霸”。


✈️结语:校园欺凌问题是非常值得关注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花朵,各方都应该承担起责任,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远离校园欺凌,健康向阳成长!

第4个回答  2022-10-11

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青少年自身因素

  由于青少年心理发育相对还不成熟,缺乏对规则的理解,还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嫉妒心和自我保护本能。所以,离开家去学校后,在同龄人当中,容易把别人对他的不满、批评等,都当作是一种恶意的诋毁,产生报复心理,甚至是暴力。

  二:家庭因素

  孩子跟父母接触的时间很长,那么家庭教育对于孩子之后在社会中的所做作为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有些家长在孩子面前经常用暴力解决问题还经常骂他人,这样孩子会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部分家长对孩子过分的宠爱,让孩子形成一种以自我为主的坏习惯,不尊重别人。这样看来家庭的教育对孩子也是有很大的影响的,也是产生校园欺凌的原因之一。


       三:学校因素

  师生关系不和谐。在大多数学校,应试教育盛行,德智体美的培养往往被忽视。有的教师不关心学生,尤其是对成绩差的学生,甚至贬低、体罚他们,使学生产生恐惧、抗拒的心理,还有可能导致暴力事件的发生,缺乏法制教育。学校忽视必要的法律教育。学生对法律不太了解。有些错误的观念没有被及时纠正,无法衡量其行为的后果。所以,校园欺凌的发生和程度是很难控制的。

  四:社会因素

  现在,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没有机会和同龄人生活在一起。所以在学校里,与同龄人相处时很容易犯错误,不会处理与同龄人之间的关系。而且,现在到处都是暴力负面信息,包括电影、游戏等,这都会增强学生的攻击性,造成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校园欺凌的恶习需要学校和家庭以及社会共同去努力改善。学校要重视校园的文化环境的改造,这样给学生创建了和谐的生活环境。在教育方面我们需要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法律知识。学校还要注意与家庭教育的联系,这个是绝对不能忽视的,让家长时刻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