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的课堂组织形式能较好的兼顾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能力的培养

如题所述

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集成的可能性

集成观认为,知识转化为能力,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联系实际,加强思维活动,逐步实现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助于巩固知识、加深知识。《辞海》对智力的定义是:指人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集中表现在反映客观事物深刻、正确、完全的程度上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质量上。由于知识与能力在教学中统一于智力(或智能)的形成和提高,这为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集成提供了可能性。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作为物理教学过程中相互促进的两种重要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角度讲,知识的获取与能力的培养是有效学习的“左膀右臂”。

总之,集成观认为,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是相互联系的,主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培养,在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积累知识,尤其是可以迁移的“活知识”。

这一观点具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但仍暗含割裂地看待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

3.3融合观

由于我国教育方针本身存在知识与能力的内在联系,知识与能力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这为我们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融合提供理论基础。

融合观认为,知识与能力在大学物理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两者互相促进,互相补充。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对知识进行加工以使学生易于接受并通过板书等形式呈现给学生,其中必然伴随教师的知识重整能力和课堂监控的运用。而课堂上,学生情绪调节,集中精力,记忆、判断,质疑和同化,都表现为不同形式的能力的运用。因此,融合观认为,在大学物理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都必须注意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融入能力培养,培养能力时融合知识传授。

在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中,知识分为三大类九个小类,它们是:具体的知识(包括术语的知识、具体实事的知识),处理具体事物方式方法的知识(包括惯例的知识、趋势和顺序的知识、分类和类别的知识、准则的知识、方法论的知识),学科领域中的普遍原理和抽象概念的知识(包括原理和概括化的知识、理论和结构的知识)。从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可以看出,传授知识的同时融入能力培养才能全面掌握各种不同知识。

总之,融合观认为,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是对立统一的,知识与能力可以在教学中相互促进,统一于学生的素质提高的目标中。

3.4互构一体观(协同观)本文认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含义只是相对的,人们对它们的定义也多是静态为主,实际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都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的动态的过程。随着一定的知识的掌握,相应的能力也就开始形成。

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个人的认识、观念和行为,知识也是智力、个性、品德等发展的重要基础。传统的智育中的问题是,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忽视形成、掌握知识和技能所必需的智力活动方式,“双基”教学实施中对能力的重视不全面,忽视心智技能(程序性知识)的教学。

在组织得当、方法合理的知识传授过程中,就能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力,同时发展智力,即进行真正的智育。在教学中,使传授的知识较好地转化为能力,需要对知识的性质、份量结构、教学具体思想、教学方法等精心安排。

知识主要以符号、事实、结论、概念、原理、法则等形式呈现。知识是技能和方法的基础,它指导技能的形成,使技能更准确和精练,能力更稳定。能力一旦形成也会加深和巩固知识的理解、并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条件和手段。在一般正常情况下,掌握的知识、技能越多,智力就更好地发展,掌握知识、形成新能力的过程也就更顺利。因此,至少可以说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基本技能或能力的形成是统一于教学过程中的。

从参与活动的角度讲,知识是人们活动的定向工具,是行动的“向导”和指南,直接制约人们活动过程。能力(技能以及技巧)是运用知识作用于客观世界以取得期望结果的活动能力。一切企图离开知识而培养能力和把知识的掌握仅看作是磨练思维的“磨刀石”的看法,是受“形式训练说”的影响的。而“形式训练说”依据的“官能心理学”,后者把心理说成是一种精神实体的功能,是错误的。运用智慧获得的知识、技能才是真正掌握的活知识、巧技能。

总之,我们认为,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教学中应协同进行。


2.3知识和能力的联系

由于知识的提取必须是有意义的,而技能则具有一定的自动性。另外,有的技能或技巧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属于经验层面。知识是概念和理论系统,能力主要是心理机能。因此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是线性关系。作为一种心理结构的形式,能力一方面依赖于知识、技能的掌握水平,即能力的学习是相关知识、技能不断学习与掌握的过程;另一方面依赖于已掌握的知识、技能的进一步概括化和系统化。知识、技能的进一步概括化和系统化又是在实践基础上通过知识与技能的广泛迁移而实现的。因此,知识、技能的掌握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能力还是智力的关键因素。

我们认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不仅不可分割,而且应加大它们之间的联系。

3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的历史考察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的看法,中国学界曾有不同的观点,本文选择有代表性的几种观点,以考察人们对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认识的历史过程。

3.1割裂观

新中国成立至1970年代,中国教育界限于当时环境,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作为普通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课程教学的两个基础目标,简称“双基”,相应的出现“双基”教学(主要特征是着重于基本知识或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或能力的教学)。

基础知识是知识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并居于核心位置的部分,表现为每一个学科中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基本法则、基本符号系统等。基础知识具有相对稳定性。基本能力一般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基本创新能力等。这在事实上已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作为两个较独立的教学目标,即割裂地看待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将其看作两个分离的教学过程。虽然也有将“双基”进行补充,但未根本改变对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的认识。这造成了有些学校侧重知识传授,有些学校侧重能力培养,意识不到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总之,割裂观认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是相互独立的两种教学过程,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可以分开教学,主张对它们平行设计教学步骤和教学组织形式。

教育史上曾存在两种偏颇的观点。一种是形式教育派的主张:教育目标不在于传授多少知识,而在于加强智力的训练;一种是实质教育派的观点:教学主要是传授学生以生活实用知识,至于发展智力则是第二位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这两种观点是割裂地看待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代表。

3.2集成观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计算机引进教学领域,通过计算机进行教学设计或进行辅助教学开始在我国不断普及。人们开始类比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来重新理解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于是,教学上“集成”的观点渐渐被人们接受。

3.2.1集成的含义“集成”原指工程技术中的一种操作,含义是为了一定的目标,通过一定的优化和简约的方法,将一些元件或制作、加工等操作程序和步骤,组合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系统或过程序列的过程。人们将它的意义借用于教学过程中,对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两个子目标进行分析,并对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过程进行集成,以实现两者在物理教学中互相促进,并且以此提高教学的即时效果和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最终目标。

3.2.2大学物理教学集成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集成观认为,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的集成,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能性。

首先,传授知识与能力培养集成的必要性:集成观认为,促进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集成,从教师方面讲,可以促进教师增加有效教学时间;从学生方面讲,就是增加知识有效学习和能力更多、更快的形成和巩固。由于学习知识与形成能力在教学中有如下有联系:(1)知识内化是形成技能的前提,如心智技能学习初期,常以学习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进行。理解某一技能的要领时,可通过言语和文字来帮助领悟。比如学跳绳时,可记为“掌握节奏,及时抬脚”。(2)知识的学习也需要一定的技能,比如学习技能,知识重组技能等。(3)知识的学习和技能(能力)的掌握都需要明确目的和要求,及时的反馈和适当的练习。能力是知识、经验的熟练化。

4大学物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协同优化的基本框架依据以上分析,我们就从大学物理教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策略两方面构建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协同提高的基本框架。

———在大学物理教学的课程设置方面:(1)优化教学内容中经典部分与非经典部分内容的编排和比例关系,使学生既有扎实的物理基础和物理发展的历史感,又有很强的实践和创新意识和能力。如在经典力学部分穿插电子加速的极限问题;在量子物理部分穿插19世纪末以来人们对“量子”现象的认识历程,及它与经典物理中质点的区别与联系及“量子”概念的实际应用。

(2)在课程的结构上进行一定的微调,以适应不同专业的学生。如对材料专业学生,应相应简介静力学的知识和相应处理问题的方法(如平面力系的简化);对电子学专业,应引入电子在半导体中运动的知识和相应处理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策略方面:改变教学策略,使之有利于培育适应性、创造性的未来人才便是今日教学改革的应有之义。教学策略的选择与实施,必须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这也是教学策略具有变动性和指向性特征的内在原因。

首先,例题教学时,尽量多选择原始物理问题(即实际问题)。第斯多惠说,应把“力求使教学引人入胜(有兴趣)”作为教师遵循的第一条教学规则。原始物理问题恰有激起学生兴趣和探索欲的特点,可以使得学生容易地将相应的知识、能力共同内化。教学中选择的原始物理问题应该有这些特征:a.富于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兼顾文化的传承作用。如在讲述角动量守恒时,可引入辘轳提水,辘轳是中国古代常用的提水工具,曾是重要发明;b.问题中的数据应符合或基本符合真实情况,如人骑自行车的速度约15km/h,子弹出膛速度约800m/s等等;c.问题本身应尽量和学生学习的有关内容同步,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运用简化、抽象思维和建立模型能力,如讲授牛顿运动定律时,可讨论求雨滴下落速度,这要用到空气阻力系数、雨滴尺寸等—

数据,并假设雨滴质量不变,进而粗略地认为重力不变等。

其次,注意物理知识的不同类型对培养学生能力的侧重。如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中,所需要的主要研究方法和着重培养的能力是不完全相同的。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应主要传授抽象方法和理想化方法等,而物理规律教学中应注重归纳、综合的方法和模型方法。相应的能力培养也应有所侧重。

5建议

教育是一项育人工程,应以人为本、以学生的生命整体发展为本。要贯彻因材施教,促进有效指导,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另外,应与学生之间真诚沟通,了解其兴趣、动机、性格。面对网络时代,教师应更加关爱学生,引导他们合理、自主、健康地运用网络,进行专业学习活动和其他有利于素质提升和健康成长的活动,学会在虚拟的社会环境进行非虚拟的社会交流和互动,增进人格健全和心智完善。参考文献

[1]沈壮海.教育学导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6-18.

[2]吴庆麟.教育心理学:献给教师的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0-37.

[3]王聿泼.心理学[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3:2-4,230-274.

[4]陈晓慧.教学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87-88.

[5]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35.

[6]黄锦汉.智力研究文摘[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35-38,47-52,167-180.

[7]徐厚道.教育学通论[M].北京:北京工业出版社,2003:136.

[8]边守正.实用教育学[M].北京:北京图书出版社,1998:201-220.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