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与孟子的人性观及政治主张不同点?

如题所述

孟子性本善,荀子性本恶孟子对人性的规定是与告子的辩论中提出的,孟子的性善论也是对孔子“仁”的思想的一种阐释。告子认为“生之谓性”、“食色性也”《孟子·告子》告子认为人生而具有的欲望就是性,而欲望中最显著的就是食与色了。张岱年先生提出“告子所谓性,与孟子所谓性,实大不同。孟子以人之所以为人之特质为性;告子则以自然的、完全无待教导的本能为性。”孟子用人禽之别体现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认为人与禽兽之间的区别就体现在“几希”上,就是人所具有的道德属性。孟子用人禽之别来说明人性是善的,首先人是一种农畜化的存在,想要之间得以维系存在,人就必须存在良知。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孟子·公孙丑》“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告子》孟子提出“不忍人之心”是他提出人性论的理论基础,以此为基础提出“不忍人之政”的“仁政”思想。孟子认为当人们看到孩孺落入水中时,会心惊感到紧张,会落入水中救人,此时并没有想得到孩子家长的答谢和朋友的赞誉的想法。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继而孟子提出了“四端”的人性善学说。“恻隐之心,人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尽心》仁、义、礼、智就是孟子的“四端”学说的扩充的四种道德,就是人禽之别的“几希”。荀子认为“生之所以然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荀子·正名》荀子认为人性是一种自然属性,不是外在学习和教化所得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孟子认为人的先天属性是恶的,能达到善是有外在文明教化的结果,也就是所谓的“伪”。荀子认为人具有先天质朴的自然属性就是“性”,通过“化性起伪”达到善。荀子得出性恶的结论他认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荀子·性恶》荀子认为人生来就有好利、疾恶、声色等的自然属性和欲望,这些欲望就可能会形成争夺、残贼、淫乱等不良后果,从而使得辞让、忠信、礼义文理等的美好品德丧失。如果没有后天的学习和礼法进行约束人们先天的这种质朴的自然属性就会产生大乱。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是对人性预设上的不同,他们都认为人天生具有自然属性。孟子则是从人所先天具有的道德属性来规定人是性善的,而荀子则是从人的感官层面规定人是性恶的,他们虽然表面看起来是相对的,但是有着共同的目标就是达到善。来源:青年与社会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