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的《鱼化石》包含了怎样的哲理意义?

想请问一下,要从哲理思辨的角度,分析卞之琳的《鱼化石》表达了怎样的哲理?不要从情诗的角度分析,跪谢

这首诗表面上字意浅直,实则诗味深长,晦涩难懂。从诗名副标题和正文的某些字眼,人们很容易把它看成爱情诗,事实上它是一首哲理诗。这可以从诗人的自白中得到应证。诗人曾对本诗作过这样的注释:“鱼成化石的时候,鱼非原来的鱼,石也非原来的石了。这也是‘生生之谓易’。近一点说,往日之我已非今日之我,我们乃珍惜雪泥上的鸿爪,就是纪念。”它们似乎在告诉人们,无论在你的生活中曾经发生过什么,那曾经有过的美好的东西,不管时空如何变幻,仍然会象雪地上清晰的爪印,象永恒的鱼化石,在内心留下美好的回忆。因此对本诗的诗意我们可从两个层面上把握:从浅层面上看,这首诗通过某个人,或者某个非人的生物在讲述着一个曾经有过的过去的故事。其中有往日生活的想象、困惑,也有对往日的追思与留恋。从深层次上讲,诗人从鱼化石中获得的是一种历史与现实、羡鱼与悲己的哲理。鱼化石是无生命的,但诗人却把它视为有灵性的活物,与之对话,甚至艳羡它特有的“怀抱的形状”,向往它:永恒的柔美的“水的线条”。当“你”、 “我”都远了,成为历史,也就成了哲学意义上的永恒。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3-11-11
首先纠正一下,是艾青的《鱼化石》艾青诗歌在艺术上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善于把象征性的抒情同哲理性的思辩结合起来,抒发对生活对生命对人生的真知灼见。具体到本诗则是用哲理性的诗句统领全篇,使象征性更加明朗;同时又用富于启示性和暗示性的生动意象和鲜明形象,拓展读者的思维空间,引导人们探索生命的意义、人生的真谛。这样既避免了象征、暗示的晦涩,又不致说理枯燥,从而达到平易与深邃、象征与哲理的有机融合。首先诗歌描绘了象征物鱼化石的鲜明形象。它曾经是一个动作活泼、精力旺盛,在大海里自由自在跳跃、浮沉的生命存在,但是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火山爆发或地震,把它埋进灰尘,变成了生物化石。多少年以后,它重见天日。此时,尽管作为物质生灵形体是完整的,它“栩栩如生”,“鳞和鳍都完整”,“却不能动弹”,连一丝叹息也没有,有的只是沉默,它的生命已宣告终结。至此“火山”、“地震”、“鱼化石”的暗示性、象征性已十分鲜明。在“文革”时代许多人包括诗人在内不是都有过类似的梦魇般的遭遇吗?但诗人并未仅仅停留在对历史的苦涩咀嚼上,而是在历史的教训中揭示出启迪现实,昭示未来的客观真理——“离开了运动,/就没有生命”,抒发了“活着就要斗争,/在斗争中前进,/即使死亡,/能量也要发挥干净”的胸襟。总之,本诗以“其力大,其思雄”,被誉为“少有的佳作 ”。
第2个回答  2013-11-11
纠正一下。楼上的。卞之琳确实有首鱼化石。 鱼化石
  (一条鱼或一个女子说)
  
  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
  我往往溶化于水的线条�1�7
  你真像镜子一样爱我呢,
  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1�7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