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源于无意识、还是意识?

爱源于无意识、还是意识?比方说一个未获得自我意识前婴儿心中有爱吗? 求大神帮助

爱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心理学家定义为爱是一种基本的情绪,也有学者认为它是多种基本情绪组成的一种复合情绪。Zick Rubin认为爱有三种表现:依恋,关怀和亲密。这种依恋,关怀和亲密关系从婴儿时期(婴儿-抚养者)就可以建立。Harry Harlow的母猴实验- 给小猴子提供两个“假”母亲:一个是用 绒布做的,但没有食物;另一个用电线做的,并提供食物。所有的小猴子都会选择布妈妈,即使在后期的实验中,布妈妈可能会伤害小猴子(有刺,通电),他们还是会选择布妈妈。这个实验证明小猴子从幼年开始就开始寻求爱的接触,这种本能甚至超过了对食物的追求。John Bowlby和Mary Anisworth做过一个关于儿童依恋行为的实验将儿童的依恋模式分为 安全型,逃避型,矛盾型和混乱型(这个实验和结论也很有意思,不了解的话可以自行搜索),这种早期的这种情感关系应该更纯粹的是一种无意识,出于求生的本能的行为,或称之为”自恋“。早期的情感模式也可以影响成人后和恋人之间的情感关系,甚至能体验在成人亲密行为上(Hazan& Shaver,关于亲密关系发展研究)。爱也可以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在成长过程中它可以被教导和修正(抚养者对儿童早期爱的教育,从自恋到主动爱)。在与恋人接触过程之中,也可以用心理暗示,进行有意识的控制(每天对自己说,“我很爱他,他就是我的生命”,或是“虽然我和他在一起,但是他配不上我,其实我一点都不爱他”)。爱也会受到文化的影响。希望这些可以回答你的问题。关于爱的改变,也要区分的的是从激情爱和关怀爱的不同(就是人们常说的从激情变亲情),个人认为短暂激情的消失是无意识的,但是良好的过度和发展成长期的关怀爱是需要意识维系的。对儿童”爱“的研究,发展心理学家更多采用“依恋”“亲密关系”等关键词。更多阅读资料参考:Harry Harlow的母猴实验儿童依恋行为爱的理论-Sternberg's 爱三角理论社会化复合情绪
希望采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