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川蜀为益州,川、蜀之名因何而得?

呵呵。
我的意思是三国时已经有川和蜀之名了。 以下几位都是大讲三国以后的名字了。

川: 宋设川峡路(注:非川陕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峡西路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川峡四路(梓夔四路),故名四川。即:益州路、利州路、梓州路和夔州路。
蜀: 商周时期,在成都平原建立的奴隶制政权蜀国可能与古史传说中的“三代蜀王”——蚕丛、柏灌、鱼凫有关。大约在夏商之际,蜀人部落从今茂县一带迁徙至成都平原。“三代蜀王”之后,大约相当于中原西周时期,杜宇王朝建立,其间蜀国的都城迁至郫邑(今郫县),杜宇王朝采用君主世袭制,势力强大,其势力基本覆盖了整个四川盆地。大约相当于春秋早期,杜宇氏禅位于治水有功的蜀相鳖灵,鳖灵建立了开明王朝。

你没看见蜀的称号是商周时期就有了吗?
至于川,那是唐朝之后才开始出现,三国何来川之名,你三国演义看太多啦,三国志才是官方正史.
PS:《三国演义》中多次出现「西川」这个地名。如第5回写吕布「体挂西川红锦百花袍」;第38回写诸葛亮隆中对策,又有「西川五十四州」一语。由於《三国演义》和据之改编的戏曲、曲艺的广氾传播,「西川」、「西川五十四州」等说法早已为人们所熟悉,很多人又把「西川」等同於今天的四川。然而,这样的说法和认识却是不正确的。

首先应当指出,东汉三国时并无「西川」这个地名。东汉全国分为十三个州部(司隶校尉 部统辖京畿七郡,相当於一州),其中,西南地区设置益州,其辖境包括十二个郡、国,共 一百一十八个县,相当於今天的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的大部、陕西的汉中地区以及甘肃、湖北的一小部分。到了三国时期,益州属於蜀汉政区,其辖境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郡县的设置有所改变。所谓「西川」,作为行政区划名,始於唐代,至德二年(757年),将原剑南 节度使分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和剑南西川节度使,剑南东川简称「东川」,剑南西川则简称「西川」。到了宋代,又设置西川路。从此,「西川」一词便为人们所熟知。中国的「说话」 艺术正是从宋代开始发达起来的,宋、元以来的「说话」艺人习惯了这一地名,并在不知不觉中把它用於三国题材的创作,元代的《三国志平话》中就多次出现「西川」一词。罗贯中 在《三国演义》中沿用这一地名,也并不奇怪。但是,用唐宋地名来取代东汉三国政区,甚 至让书中的东汉三国人物使用唐宋地名,毕竟是错误的。

在《三国演义》中,「西川」一词在大部分情况下指整个益州;有时则与「东川」对举,指益州西部地区。二者都不正确,而前者错误尤甚。唐宋的「西川」仅仅相当於今天的四川中西部的一部分,比东汉三国的益州小得多,怎能把它同益州混为一谈呢?

至於「西川五十四州」,更是大错特错。这裏的「西川」当作「益州」,但东汉总共只有十三州,三国总共也只有十七州(其中魏、吴各置荆州、扬州,实际只有十五州),益州仅为其中之一,怎麼可能包括「五十四州」?其所以出现这样的严重错误,是因为隋唐以后,州的地位越来越低:唐代的州属节度使管辖,如剑南节度使就统领二十五州;宋代的州位居「路」之下,如西川路就统领十余州。宋、元以来的通俗文艺作者把唐宋的州混同於东汉三国的州,每每致误,所谓「西川五十四州」便是非常典型的一例。据《后汉书˙郡国志》,「五十四州」当作「五十四县」,指作为益州主体部分的汉中、巴郡、广汉、蜀郡、犍为五郡 所辖县的总数(益州其他郡、国系少数民族聚居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06-11
额 就是这样 川: 宋设川峡路(注:非川陕路),后分设西川路和峡西路,再分西川路为益州路和利州路,分峡西路为梓州路和夔州路,合称四川,其间设四川制置使,为四川得名的开始.川峡四路(梓夔四路),故名四川。即:益州路、利州路、梓州路和夔州路。
蜀: 商周时期,在成都平原建立的奴隶制政权蜀国可能与古史传说中的“三代蜀王”——蚕丛、柏灌、鱼凫有关。大约在夏商之际,蜀人部落从今茂县一带迁徙至成都平原。“三代蜀王”之后,大约相当于中原西周时期,杜宇王朝建立,其间蜀国的都城迁至郫邑(今郫县),杜宇王朝采用君主世袭制,势力强大,其势力基本覆盖了整个四川盆地。大约相当于春秋早期,杜宇氏禅位于治水有功的蜀相鳖灵,鳖灵建立了开明王朝。

你没看见蜀的称号是商周时期就有了吗?
至于川,那是唐朝之后才开始出现,三国何来川之名,你三国演义看太多啦,三国志才是官方正史.
首先应当指出,东汉三国时并无「西川」这个地名。东汉全国分为十三个州部(司隶校尉 部统辖京畿七郡,相当於一州),其中,西南地区设置益州,其辖境包括十二个郡、国,共 一百一十八个县,相当於今天的四川、云南、贵州三省的大部、陕西的汉中地区以及甘肃、湖北的一小部分。到了三国时期,益州属於蜀汉政区,其辖境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郡县的设置有所改变。所谓「西川」,作为行政区划名,始於唐代,至德二年(757年),将原剑南 节度使分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和剑南西川节度使,剑南东川简称「东川」,剑南西川则简称「西川」。到了宋代,又设置西川路。从此,「西川」一词便为人们所熟知。中国的「说话」 艺术正是从宋代开始发达起来的,宋、元以来的「说话」艺人习惯了这一地名,并在不知不觉中把它用於三国题材的创作,元代的《三国志平话》中就多次出现「西川」一词。罗贯中 在《三国演义》中沿用这一地名,也并不奇怪。但是,用唐宋地名来取代东汉三国政区,甚 至让书中的东汉三国人物使用唐宋地名,毕竟是错误的。

在《三国演义》中,「西川」一词在大部分情况下指整个益州;有时则与「东川」对举,指益州西部地区。二者都不正确,而前者错误尤甚。唐宋的「西川」仅仅相当於今天的四川中西部的一部分,比东汉三国的益州小得多,怎能把它同益州混为一谈呢?

至於「西川五十四州」,更是大错特错。这裏的「西川」当作「益州」,但东汉总共只有十三州,三国总共也只有十七州(其中魏、吴各置荆州、扬州,实际只有十五州),益州仅为其中之一,怎麼可能包括「五十四州」?其所以出现这样的严重错误,是因为隋唐以后,州的地位越来越低:唐代的州属节度使管辖,如剑南节度使就统领二十五州;宋代的州位居「路」之下,如西川路就统领十余州。宋、元以来的通俗文艺作者把唐宋的州混同於东汉三国的州,每每致误,所谓「西川五十四州」便是非常典型的一例。据《后汉书˙郡国志》,「五十四州」当作「五十四县」,指作为益州主体部分的汉中、巴郡、广汉、蜀郡、犍为五郡 所辖县的总数(益州其他郡、国系少数民族聚居区)。
第2个回答  2010-06-10
益州是现在的四川,貌似是当时称巴蜀,因为在周朝以前是巴人和蜀人的居住地。
第3个回答  2010-06-10
在现代,蜀是四川简称,代整个四川省

古代,蜀是西川(起码三国时期就是)

这是资料
辖区秦时设蜀郡。汉设益州部。唐设剑南道,又分剑南东川、剑南西川两节度使。宋设西川路和峡路,后将西川、峡二路分为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称“川峡四路”,简称“四川路”,四川一名由此产生。元时合并四路,设为四川行省。自此,四川省治沿用至今。
取全称中的“川”字作为简称。
又因辖区西部古为蜀国地,故又简称“蜀”。
第4个回答  2010-06-22
川:以川称呼古益州地区是始于唐朝,三国时还没有这个说法,罗贯中是明人,三国演义借用了后世的叫法。三国志里只有巴,蜀,益州的称法。

蜀:中国西南古代民族。大致是从商代到战国后期,主要活动在四川盆地的西部。古蜀人先祖为蜀山氏,是先秦时期一个不同于华夏族群的古老民族。“蜀”字最早发现于商代的甲骨文中,据记载武王伐纣时蜀人曾经相助。蚕丛建立蜀国,称蜀王。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秦灭蜀,置蜀郡,蜀人很快被中原民族同化。后世以族名称呼其所活动的地区。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