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含义

如题所述

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依靠的都是关系亲密的人,也就可靠了。

出处:《论语·学而》

原文: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约言符合道德规范,这种约言才可兑现。态度谦恭符合礼节规矩,才不会遭受羞辱。所依靠的都是关系亲密的人,也就可靠了。”

扩展资料:

孔子的弟子有子在本章所讲的这段话,表明他们对“信”和“恭”是十分看重的。

“信”要以义为基础,方能做到践行可复;“恭”要以周礼为标准,方能远离耻辱,也就是保持人与人之间的尊重。不符合礼的话绝不能讲,讲了就不是“信”的态度;不符合礼的事绝不能做,做了就不是“恭”的态度。这是讲的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

信义是社会道德共同之所尚,故古人有一诺千金之说,有重然诺而轻生死者。并非人不重生死,而是信义高于生死,唯其义尽,所以至于仁。

背信弃义者遭人唾弃是信义社会对人的外在他律,人还必须坚持内心的自律,保持一种恭肃近于礼的状态,这样他律和自律相辅相成,从而生发出正体的道德精神之美善,方得以堂堂正正立于天地之间。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1-01

这句话的意思是:所依靠的都是关系亲密的人,也就可靠了。

出处:《论语·学而》

原文: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译文:

有子说:“约言符合道德规范,这种约言才可兑现。态度谦恭符合礼节规矩,才不会遭受羞辱。所依靠的都是关系亲密的人,也就可靠了。”

扩展资料: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孔子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但他却把任何事情都办得很好。

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

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5-06-30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因,孔安国以及皇邢皆作亲字讲。宗,作敬字讲。就是说所亲不失其亲,亦可宗敬。也就是所亲的是仁义之人,是为不失其亲。能够所亲不失其亲是有知人之明,故可宗敬。
朱子解释因,犹依也。是说依靠亦须依得其人。此亦可学。
潘维城以及刘正楠解释因字,是婚姻的姻字。可宗的宗字,程树德作宗族之宗讲。汉儒解释九族,除直系九族外,又有父系母系妻系共为九族之说。因此,程解释:「缔姻不失其亲之人,则亦可等于同宗。
但是我觉得这种说法有些牵强。“因”字在此应解作“依靠”,“因不失其亲”既所依靠的都是关系亲近的人。“宗”在此处为“宗而主之”的意思。这句话是说:(由于)依靠的都是关系亲近的人,(这个人)也就可靠了。这样来解释的话,整章就先从义开始,再谈到礼,最后说到仁,正好和孔子提出的“仁 、义、礼”对应起来,句子也就连贯多了。
第3个回答  2014-01-14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的“因”字是有争论的。有人认为此处的“因”通“姻”,那么“因不失其亲”就是“与之婚姻的都是可亲之人”,这种说法有些牵强。“因”字在此应解作“依靠”,“因不失其亲”既所依靠的都是关系亲近的人。“宗”在此处为“宗而主之”的意思。这句话是说:(由于)依靠的都是关系亲近的人,(这个人)也就可靠了。
第4个回答  2015-06-30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的“因”字是有争论的.有人认为此处的“因”通“姻”,那么“因不失其亲”就是“与之婚姻的都是可亲之人”,这种说法有些牵强.“因”字在此应解作“依靠”,“因不失其亲”既所依靠的都是关系亲近的人.“宗”在此处为“宗而主之”的意思.这句话是说:(由于)依靠的都是关系亲近的人,(这个人)也就可靠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