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学怎样突出学科特点的思索

如题所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所以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各级各类语文教学公开展示活动异彩纷呈,为追求创新,执教者煞费苦心设计各式各样的课堂活动,运用听、看、说、唱、画、演等各种手段,极力创造课堂上的繁荣景象,给人一种生动活泼、眼花缭乱的观感。多媒体课件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运用多了会不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会不会浪费学生关注文本语言的时间?有疑问并没减少跟潮逐风的热情,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学生们动起来了,读、问、说、唱……课堂气氛活跃了,师生互动多了,课堂活动多了,多媒体也用起来了,但语文课堂效率低的问题出现了,致使语文教学陷入了一种新的少、慢、差、费的境地。新课改下的语文课该教什么?该怎么教?语文教师们迷惑了。
学校教科室及时引导语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活动,学习语文新课程标准,开展读书活动,探寻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的路子。坚持平实简易的教学作风,坚持语文课堂朴实无华、真实有效的生态本真,坚持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字、词、句、篇;让学生训练语文基本的听、说、读、写技能。教师尽到了语文教学的职责,学生达到了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搞好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应该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语文教学中的创新应是本真基础上的创新
课程改革要创新,但创新未必就是改革。有些与语文教学规律背道而驰的所谓改革,与新课程理念貌合神离的所谓创新,非但无助于课程改革,相反会葬送课改的前程。语文就是语文,语文也必须永远是语文。因为今日的语文传承的是我们汉民族的语言文学,在几千年的母语教学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和宝贵经验,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没理由全盘否定。因而,创新必须尊重科学,必须尊重语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必须服务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这个终极目的。
二、小学语文课应该相对偏重工具性职能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根本性质。”新课标中的这个要求,大家都是熟知的。但关键是要清楚“工具性”和“人文性”在教学过程中到底是什么样的统一?怎样正确地把握这种统一。
语文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就工具性层面而言,就是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语修逻文;就人文性而言,就是文化积淀和人文情感。语文教学就是要通过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学习和听说读写的训练,让学生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文化积淀,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此可见,语文的人文性总是在语文的工具性价值实现过程中得到体现的。而且这种体现是自然而然、潜移默化的,而不是刻意追求、牵强附会的。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看,中小学生处于语文基础知识字词句章的学习积累阶段,语文基本能力听说读写的训练形成阶段,正是语文工具性职能实现的重要阶段和最佳时期。况且就目前农村学生的语文学业水平来看也很不理想,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不扎实,基本功较差。因而,建议广大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在注意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同时,应相对偏重工具性职能。否则,没有牢固的知识基础,人文性就架空了。
三、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为语文教学目标服务,必须指向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堂好课,少不了出色的课堂教学活动,这也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语文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应是语文的活动,而不能是唱歌、表演、音像欣赏之类非语文的活动。一切游离于课堂教学目标之外的活动,无论它多热闹、多精彩,都是有害于语文教学,影响教学效果的,必须坚决摒弃。
四、正确把握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关系
预设,是教师通过备课预先设定的教学方案,它是课堂教学展开的首要依据。而生成,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生成性资源进行即时配置,调整教学内容而当堂形成的教学方案。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
我们既要注重高水平的课堂预设,又要注重科学的动态生成。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及时控制学生思维的漫溢或任意改道;同时又要积极发掘、充分利用有益的生成资源,引导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达到这一步的关键在于教师课堂驾驭能力和教学机智的完美结合。
总之,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就是要突出语文学科特色,让语文课充满浓郁的语文色彩和情味;就是要坚持每节课都有切合实际的教学目标,每节课都有清晰的教学方向;就是要让每位教师都能“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每个学生都能“用语文的方法学语文”;就是要使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和学科感悟,让所有学生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11-2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所以自新课程改革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局面。各级各类语文教学公开展示活动异彩纷呈,为追求创新,执教者煞费苦心设计各式各样的课堂活动,运用听、看、说、唱、画、演等各种手段,极力创造课堂上的繁荣景象,给人一种生动活泼、眼花缭乱的观感。101教育PPT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