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阈值(economic threshold,简称ET)是什么?

如题所述

肖悦岩

病害合理防治时机的一种病害密度指标。即病害的某一密度(病情),病害达此密度时应该采取控制措施,以防止病害种群密度增加而达到经济损害水平。是由经济损害水平派生的,最早由美国昆虫学家斯特恩(V.M.Stern,1959)在防治害虫的研究中与经济损害水平一起提出来的。荷兰扎多克斯(J.C.Zadoks)在植物病害研究中使用行动阈值(action threshold)与之对应。中国通常采用防治指标这一术语。

由于黑德利(J.C.Headly,1972,1982)提出的“经济阈值”恰好是斯特恩(1959)定义的经济损害水平(EIL),在以后的许多引述和解释中常把二者混淆。EIL是权衡一场预计发生的病害在经济上是否值得防治的指标和为了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而控制病害的最佳密度。ET则是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而采取防治行动时的病害密度。在虫害防治中,ET通常小于EIL,但是在使用高效杀虫剂能立即杀死害虫,制止其为害时,ET可能等于EIL。当防治虫态不是为害虫态或存在天敌益菌等自然抑制因素时,ET也可能大于EIL。植物病害的发生规律有别于虫害,从侵染到显症之间有一个潜育期,防治措施难于做到立即或完全终止其为害。扎多克斯分析了多种防治技术所起的控制作用,认为防治效果主要归结为降低流行速率和使病害流行曲线向后推移(见图)。以应用杀菌剂为例,如果已经预测到一场病害将要按图中直线1所示的情况发展,在收获前某一关键期病情将超过EIL。必须采用某一种防治措施降低病害流行速率,以控制病情在EIL以下。从EIL水平点按防治后的流行速率(斜率)作直线2,与原来的流行曲线1的交点的纵坐标值即为ET,其横坐标Ta即为采取行动的时间。由此看出,病害防治中ET总小于EIL,制定ET的依据是EIL、病害流行动态和防治效果。不同生育期有不同的经济阈值。中国现行的多数防治指标是针对化学防治的经验值,由一些植保专家凭经验,参考部分定量研究结果讨论制订的。其中也包含了风险估计、农民心理和病害知识,在实用过程中还要考虑药剂种类、价格、施药技术和环境条件而作适当调整。

经济损害水平和经济阈值的关系

制定科学合理的防治指标可以简化防治步骤,减少滥用农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已经成为现代防治技术体系的重要环节。

菊花病害

chrysanthemum diseases

戚佩坤

世界已知约50种,至1991年中国有20多种。叶、茎、花均为害的有灰霉病(Sclerotinia fuckeliana),主要为害叶的有斑枯病、白粉病、灰斑病(Pseudocercospora chrysanthemicola,Cercospora chrysanthemi)、斑点病(Phyllosticta chrysanthemi)、黑斑病(Alternaria chrysanthemi)、炭疽病(Glomerella cingulata)、霜霉病(Peronospora donica)、锈病(Puccinia chrysanthe-mi,P.horiana,Phakopsora artemisiae)和叶线虫病等,为害茎基和根的有立枯病或基腐病、白绢病(Athelia rolfsii)、菌核病〔Sclerotinia sclerotiorum〕,为害根的有根腐病(Pythium aphanidermatum,Phy-tophthora cryptogea),为害维管束、植株凋萎致死的有枯萎病(Fusarium oxysporum f.sp.chrysanthe-mi)、青枯病(Pseudomonas solanacearum)。各种病毒病(TMV、CMV、ChSV、CBV、ChCMV、PVX、PVY、TAV)。其他国家较重要的黄萎病(Verti-cillium albo-atrum)中国尚无报道。重要的是斑枯病、白粉病及病毒病。立枯病、叶线虫病亦需注意。

斑枯病

又称褐斑病。各地均有分布。叶片上形成圆形至不规则形的病斑,暗褐色,最终黑色,病健界线分明,上生小黑点(病菌分生孢子器),发生多时病斑汇合,叶片变黑枯焦。通常自植株下部向上发展,老叶较易受害。病原物为菊壳针孢(Septoria chrysan-themella),属半知菌、球壳孢目。除菊花外,还为害野菊、甘菊、除虫菊。分生孢子萌发适温26~28℃,在清水中不易发芽,光照对产孢无影响。品种抗病性略有差异,上海的紫荷和鸳鸯,广州的湖上月、迎春舞、秋色、玉桃、紫桂等品种较抗病。气温24~28℃、潮湿多雨容易发病,潜育期20~30天。在北方,病菌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翌年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在华南则无明显的越冬期,分生孢子可终年传播为害,再侵染频繁。病害控制:宜以药剂防治为主,并结合清除病残体,严格选择无病芽或插条;避免密植使植株徒长;种植感病轻的品种;药剂防治以苯298255咪唑类农药和百菌清、敌菌丹等效果较好,混合喷药优于单一喷药,避免喷药后叶面未干即淋水浇花。

白粉病

分布普遍,以广州、福州为害较重。被害轻者,叶面上产生白色粉状斑或满布白粉(病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严重时,叶片扭曲变形,枯黄脱落,甚至植株矮化,缺少生机。在合肥、南通、苏州、杭州一带,秋冬病叶上可生小黑点(病菌闭囊壳)。病原物为二孢白粉菌(Erysiphe cichoracearum),属子囊菌,白粉菌目。大多地方不易形成有性态,病原物无性态为菊粉孢,属半知菌,丝孢目。病菌以闭囊壳越冬,北方温室栽培的菊花及华南冬季温度较高的地方以分生孢子或潜伏在芽内的菌丝体越冬,再侵染繁多,气流传播。病害控制:应清除病残体;早期发现病叶立即摘除;发病初期喷施粉锈宁、胶体硫、灭病威等杀菌剂。

病毒病

种类很多,表现花叶、斑驳、皱缩、褪绿、矮化等症状,往往几种病毒复合侵染,使症状更复杂。病原物已报道的有20~30种,中国已鉴定8种:烟草花叶病毒(Tobacco mosaic virus,TMV)、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菊花矮化病毒(Chrysanthemum stunt virus,ChSV)、菊花B病毒(Chrysanthemum B virus CBV)、菊花褪绿、斑驳病毒(Chrysanthemum chlorosis mottle virus,ChCMV)、马铃薯X病毒(Potato viru X,PVX)、马铃薯Y病毒(Potato virus Y,PVY)和番茄不孕病毒菊花株系(Tomato aspermy virus,TAV)。其中TMV与TAV复合侵染很普遍。大多数病毒通过汁液或昆虫传播,有些病毒还可通过嫁接、插条、菟丝子、甚至种子传播。病害控制:应用无病毒植株繁殖母株,不用病毒株作繁殖材料;用热处理或茎尖组织培养脱毒,生产无病苗;积极防虫等。

立枯病

主要为害插条或幼苗。茎基或根颈处变褐细缩,后腐烂,茎组织木质化后一般不倒伏。病原物为瓜亡革菌(见杜鹃病害)。土壤潮湿、盆土用蔬菜地旧土、未消毒的病土或未充分腐熟的肥料均易发病,盆土板结、植株受日灼或生势衰弱亦易被害。病菌习居于土内,可存活多年。寄主范围广,当环境不利于寄主植物生长时侵入为害。土壤传播。病害控制:应无病土育苗,或用新鲜塘泥和充分腐熟的肥料作盆土;盆栽菊花可用哈茨木霉(Trichoderma hazianum)生物防治;用五氯硝苯、福美双或苯298255咪唑类农药土壤消毒。

叶线虫病

中国广州、南京、上海、昆明、合肥均有发生。被害植株顶芽感病时,围绕芽生成的幼叶常畸形,较厚,叶面出现褐色疤痕,有不规则隆起的脊,重者病芽死亡。花芽感病时花畸形,花蕾不能形成。叶片感病时,叶色变淡,初为淡褐色斑点,后呈多角形黑斑,通常由基部叶片向上扩展,严重时叶片枯死,病株外形萎缩。病原物为菊芽叶线虫、植物线虫,垫刃目。寄主广泛,有牡丹、大理菊、翠菊等。病原线虫在根及周围土壤,病残体和野生寄主上越冬。由气孔侵入,全部发育过程在受侵组织内完成。通过水滴、灌溉水、病健叶接触传染,远距离靠人为携带病叶、花、茎、扦插或土壤传播。病害控制:应加强检疫;不用病土或草多的土盆栽;改进浇水方法,不宜淋浇,尽可能保持叶面干燥;根株热处理;土壤以呋喃丹、铁灭威等杀线剂消毒,为害期用杀螟硫磷、西线因、杀线酯等喷洒均有一定疗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