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孙过庭《书谱》十大谜团

如题所述

  一、孙过庭其人

  说起来,孙过庭这一人物可是一个谜。尽管他给后世留下了不朽的《书谱》;但作为官员的孙过庭地位不高,在新旧两《唐书》中似乎也没有传记。也只有孙过庭同时代的文学家陈子昂所撰的《孙君墓志铭》和《祭孙录事文》中有关于他的约略记载。另外,唐天宝年间成书的《述书赋》窦蒙注和张怀瓘《书断》中,亦存孙过庭相关的载录。但是,这些记录和后世北宋《宣和书谱》里所书事迹不尽相同,间存异处。

  关于名字,《书谱》称撰者孙过庭,陈子昂《孙君墓志铭》称孙虔礼,论者认为是另有其人。《祭文》曰:元常既没,墨妙不传,君之逸翰,旷代同仙。能和草圣张芝抗衡的书家,应该就是此人孙过庭吧。

  恐怕似唐人多以字行,称谓之不同乃名和字的混杂而引起。再是吴郡和自署的地名,在唐代的行政地名中不见,从出生于吴地这一地域概念而言,这里是他的祖籍吗?而现籍还是不能明。因此,无论是哪一种孙过庭行状,正确的记录是没有留下了。

  二、孙过庭的生卒年

  著论中涉及孙过庭生卒年,但不管是何种记述,皆扑朔迷离。

  《书谱》曰: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味钟张之余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文尾又云:垂拱三年写记。于此,垂拱三年的三字,始为元字,三为改写。志学之年,按《论语》之说为十五岁。二纪,若以十干为一纪,是十年;若以十二支为一纪,则是十二年。故简单地推算,孙过庭在垂拱元年(685年),时三十五岁(按十干);垂拱三年(687年)的话,就是三十九岁(按十二支)了。

  又如《宣和书谱》曰:文皇尝谓过庭小子,书乱二王。如果此说值得信赖,那么其时间当在唐太宗崩御(649年)之前。由孙过庭可乱二王之程度书法之事,可以推测到他的年龄。然而它的可信性又是如何呢?按《祭文》所载忽中年而颠沛,枉大当年,嗣子孤藐,孙过庭似乎是英年早逝的。《墓志铭》撰者陈子昂,于公元694年遭牢狱之灾,翌年,死在狱中。应该确信,《墓志铭》是作于其投狱之前的。也就是说,孙过庭死于公元694年以前。总之,孙过庭生卒年确实是无法弄清楚。

  三、《书谱》是孙过庭的真迹吗?

  《书谱》确实属于孙过庭所书吗?传记中很难获得他写此书的确凿证据。

  《书谱》文首有吴郡、孙过庭字样,但无书字。文末有垂拱三年记,但不置名字。尽管文章是孙过庭的,可书者同样是他吗?

  今天,虽然在《书谱》和其他文献中留下了孙过庭书法与传记,与之传世的诸如《草书千字文》、《景福殿赋》等,认定是与所谓《书谱》同笔,可这两种咸被判断不是唐代的墨迹,而是后世所伪托。只有《书谱》,果真属唐代之书,而且是孙之真笔吗?

  事实上,清王朝灭亡后,墨迹本《书谱》通过写真、珂罗版的广泛流布而被世人周知是始于1920年。在这当中,似见到由后人所作的多种摹本。主要的理由是:至今所知的《书谱》刻本,享有善本之称的是所谓薛氏本(元祐本),然此本远与墨迹本异趣;那么,还不如说与之相似的则是安刻本(天津本)。

  昭和四年(1929年),松本芳翠在其主办的《书海》杂志发表了著名的《节笔论》。《书谱》即现存的墨迹本是所有刻本的底本,并证明了墨迹本不是双钩填墨的摹写本的事实。其论据为:《书谱》大概是在折叠为八分(2.7cm)为间隔的纸张上书写的。笔锋经过折线而产生冲突的部分,线条出现类似竹节般的不自然笔致,即节笔。

  这种节笔,无论是哪种刻本皆与墨迹本相同,存在这一情形。墨迹本的用笔线条中留下了折行的痕迹,从写真等,若仔细观察节笔部分,笔势自然,决非类似双钩填墨等技术摹写,从而确定了《书谱》乃是真迹。《书谱》笔致清晰,节奏明快,能占唐代名笔之位置。

  四、点去和改写

  《书谱》云: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可谓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云没始写仅数十字,就和前行文字重复,用旁点加以订正(点去),可谓是浅陋的目误。

《书谱》中的点去

  这里应该是书钟张云没的,极靠近前行的钟张信为因眼花缭乱而误写。这误写极相似于抄写他人文章。书写自己的文章,从开头就犯这样的目误是颇为粗忽的。不禁对撰者孙过庭《书谱》为他自己所书产生了疑问。

  《书谱》中,像这样的衍文,用旁点的方法消除,即点去的部分,在整篇中竟有十数处,其中有几处所犯的都是同样的单纯的目误。例如第83~84行中的然消息多方性情不一乍刚柔以合体或蒙十七字实为后文第266~267行的文字(或后文书以忽),这决不是简单的目误所能说明的。

  还有如第69行点去的轻重之,旋即又改为挥运之再续写的情况。这就无意中流露出是一边在推敲一边在改写的形迹。确实如此,《书谱》末行垂拱三年写记,开始写作元年,之所以改为三年,恐怕是孙过庭在垂拱元年写的是草稿,三年中边推敲边修正改写。

  即使是相距甚远的文字,也会因目误而被点去。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也不是他未曾研究周边的文章所致。例如第164~165行中的其有显闻当代,遗迹见存,无俟抑扬,自标先后。在第152~153行曾一度书写而被点去,第183行再次书写而又点去。何故出现如此反复点去?其中之谜却是难以揭开的。

  五、序文还是全文?

  现存《书谱》文章之前,有宋徽宗的瘦金体题签:唐孙过庭书谱序。北宋内府的藏品目录《宣和书谱》中有书谱序上下二之记载。但是,《书谱》文章中,自始至终,不见序文。而且卷末的十行是跋语文体,最后以垂拱三年写记完篇。那么,《书谱》果真是序文,抑或全文?

  类似跋语的十行中,有今撰为六篇,分成两卷之语,若以《书谱》全篇观之,应该是有六篇之分的。清代朱履贞在《书学捷要》中对《书谱》试作六篇的分段,而现存《书谱》的是前两段,后四段佚散,也即是失去了下卷。

  近年,有关对《书谱》的文章相继发表了六篇分段说。有中国的朱建新,日本的西川宁、松井如流、西林昭一等。各人的分段之说稍有出入,不完全一致。大致上宁可把《书谱》看作序文的文体,而且从谱的意思而言之,《书谱》当是列叙书家之优劣和品第。

  启功先生认为,唐张怀瓘的《书断》又称《书谱》为《运笔论》,殆以既无谱式而称之为谱,义有未合,故就序文所论,为立此名,俾符其实而已。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