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山区的经济发展

如题所述

2004年,八公山区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7.1亿元,比上年增长 16.2%,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6240万元,增长26%。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4.2亿元,增长 40%。主要经济指标创历史最好水平。完成增加值4800万元,同比增长7.5%。区管煤矿全年生产煤炭100万吨,乡镇企业营业收入 20.1亿元,同比增长6.7%。八公山水泥厂被命名为“淮南市十强民营企业”。全区 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12万元,增长1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362元,增 长22.5%,农民人均纯收入3923 元,增长6.6%。
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亿元,增长12%。预计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1.01亿元,增长23%;地方财政收入4787万元,增长26%。
2011年八公山区地区生产总值48.95亿元,增长12.2%;实现财政收入2.85亿元,增长37%;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58亿元,增长26.3%;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1亿元,增长1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31元,增长16.6%;农民人均纯收入8644元,增长17.1%。全年完成旅游项目投资2.62亿元;接待游客32万人次,增长12.3%;实现旅游业总收入5.4亿元,增长10%。
相比2007年,2011年八公山区地区生产总值由22.9亿元增长到48.95亿元,年均增长16.4%;财政收入由8206万元增加到2.85亿元,年均增长28.3%;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8.6亿元。调整统计口径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7亿元增加到31.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7家。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到1.4:74.8:23.8。
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50.60亿元,增长6.1%;实现财政总收入3.08亿元,增长8%;地方财政收入1.45亿元,增长2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541元,增长15.6%;农民人均纯收入9965元,增长15.3%。 2004年,八公山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36亿元,同比增长39%。
2008年1至9月份,八公山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现价产值达8.1553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9494亿元,分别同比增长了23.57%、10.25%。截至2008年11月,该区新增规模以上企业6家,全区规模以上企业数量已达到了18家。
2011年八公山区地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5亿元,增长15.1%。
截至2011年,八公山区内驻有大型骨干企业12个,工矿企业173个,形成 了以煤炭、建材、冶金、化工、纺织、食品、陶瓷、机械加工等为主的门类较为齐全的工业体系。
2012年八公山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0亿元,增长10%;完成工业投资9亿元,增长35%;投入地方煤矿技改1.1亿元,增长60.6%。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家。新庄孜煤矿、李嘴孜煤矿、新庄孜电厂、舜岳水泥公司、舜泰化工公司、亿万达公司、中兴公司、巨万公司等辖区重点煤电化煤机建材企业稳步发展。7个企业“退城进园”工作积极推进。皖淮机械厂整体搬迁稳步实施。亿万达公司年产1.2万辆矿车生产基地建成投产。伟业搅拌站、舜泰化工公司水胶炸药(抽采瓦斯药柱)等项目建成。金桥新型建材公司年产1亿块煤矸石粉煤灰烧结砖二期、吴氏豆制品公司新型复合豆制品生产线技改加快建设。 2004年八公山区兴修水利25项,完成土石方10.5万立 方。 改善农业灌溉面积2500亩,治理低洼地600亩;完成了1462亩淮滨湾行洪区沙耕地治理。全 年粮食产量6072吨,同比增长89%,夏粮产量创历史最好水平。
2012年八公山区实现农业增加值3600万元,增长3%。完成粮食产量8680吨、肉类产量1129吨、水产品产量551吨。现代农业示范园规划批准实施,规划面积2万亩,蔡家湾500亩花卉苗木基地加快建设。南塘野生大豆保护基地启动建设。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新增市级龙头企业2家、专业合作社2个。鑫农养殖合作社改扩建项目建成。实施农田水利项目15个,完成土石方30万方,改善灌溉面积1.1万亩。李嘴孜排涝站更新改造建成。山王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年底竣工。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