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结婚需要多少聘礼

如题所述

出发:由男方携带六或十二件礼品,鸣炮出发前往女家,将至女家时再鸣炮,女家亦鸣炮回应,表示准备妥当。
我国婚礼,古有六礼,即问名、订盟、纳彩(纳聘)、纳币(纳徵)、请期、亲迎。后来并为四体,即:问名、订盟(送定)、定聘(纳彩、纳币)、亲迎(并请期)。
一、问名
“问名”主要的仪式,是双方交换正式姓名、年庚、生辰八字,使彼此了解两造家族之来历,衡量一下这宗婚姻是杏“门当户对”。其手续先由媒的送女方之“庚帖”于男家,男家将此帖置于神前暨祖先案头上,卜吉。3日内如家中平安无事,则将男方庚帖送女家,女家接受后,或问卜于星相,或即同意合婚。

议婚之初,或有女家托媒妁请男家提出庚帖(字仔),作为“探听”男方之依据。女方如认为适当而吉祥,即将男女生庚合写一谱,送与男家,否则仪将原件退回作罢。

字仔(庚帖),写在红色长方形纸上。中央直书,如女方书“某姓坤造某某年某月某某日某时瑞生”;男方书“某姓乾造某某年某月某某日某时建生”。字数须双数,如单数,男于生字上添“建”。女于生字上添“瑞”。又“字仔”与“八字”虽均称年庚,略有不同,即八字之甲庚必须用于支写,以便作占卜用,字仔则写籍贯、排行等,作为查采之用。俗称“字仔”为小年庆,“八字”为大年庚。

△婚尚未定,不可两家并列,议定后方可。

二、订盟
订,即定议。订盟之礼叫文定,又称小聘,也就是现在的订婚礼。送定,择吉日,由男家备送聘礼至女家。聘礼计为:红绸(用金字甲庚别在红绸上或安金字于帖内)、金花(金簪)、金戒指、金耳环、羊、猪、礼烛、礼香礼炮、礼饼、连招花盆(取意连生贵子古兆)、石榴花等(石榴花取意多子)。
媒的及男家双亲或其亲戚,陪同前往。女家接受聘礼大部分,备12 品件回赠。礼饼则分赠亲戚朋友,作为订婚通知,此叫“分饼”。受赠亲朋,日后须赠贺结婚礼物

举行订婚礼,有“戴戒指”仪式。送定时,男家6 人或12 人(双数)亲至女家送礼,女家将聘礼奉置于神龛祖先案头前供拜。由将嫁女儿捧甜茶上厅,一一介绍与之见面,男家饮茶后各送“压茶匝”之红包于茶杯上。随后女复出,坐在厅堂中央之椅上(双脚另置一矮几表示高贵;出嫁面向外,招
夫面向内),由男家尊长挂戴戒指。戒指有金铜2 个(铜同音同,取意夫妇同心),以红线系结,以示夫妇姻缘。戴戒指完后,清男家人入席,则订婚礼成。也有简化的,将小聘、大聘并合而行,亦即将订盟、纳彩、纳币三礼合而为一,总称为“送定”。

三、完聘(纳彩、纳币)
纳彩并纳币二礼称为“完聘”,或称大聘。具婚书、聘金、币帛(首饰)等物,署“纳币之敬”送往女家,女家也随轻重而回报。完聘礼物由媒人等作陪,送往女家。富贵人家聘礼隆重,其次序是:吹班(乐队)、礼帖(记载礼物项目、仪式次序)、婚书、聘金、大饼、冰糖冬爪、桔饼、柿粿、福
丸(龙眼干)、猪脚、面线、糖果、阉鸡两只、母鸭两只、大烛一对或数对、礼香两束、衣服(新妇用礼服)、手环、金戒指等。

聘礼至,女家烧香鸣炮,奉告神明祖宗,欢宴男家送礼人。以坤书(女方婚书)交付媒妁。男家送未礼物,概按其品种领受一部分或原封壁回,如福丸、阉鸡、母鸭,均属男家福分,应退回。猪脚仅取其肉,猪脚骨应退还。而以新郎礼服、衣帽鞋袜、钟绣之类为回礼。“聘礼”:聘礼品物均记于红纸礼帖,其称呼宜双忌一,又多用喜、成、双等吉祥文字。聘礼帖式:谨具婚书成通、启书成封、聘金双封、盒仪成封、训仪成封、锦麟成楹、寿帕双福、色仙成端、金猪成首、喜羊成只、糖屏八拾、福丸满百、梦糖成盒、龙烛双辉。

四、请期
请期为婚姻六礼之一,俗称“送日头”或称“提日”。即由男家择定结婚佳期,用红笺书写男女生庚,此称为请期礼书,由媒的携往女家,和女家主人商量迎娶的日期。经女家复书同意,男家并以礼书、礼烛、礼炮等送女家,女家即以礼饼分赠亲朋,告诉于归日期。

五、亲迎
亲迎系新郎亲往女家迎娶新妇,或称迎娶,即今之结婚婚礼。旧时,上中之家行亲迎,惟中下之家多从略,仅由媒人代往迎娶。而亲迎的仪式,随时代进步,多有改变。

迎娶当日,新郎偕同媒人及亲朋六人或八人作迎亲客(俗称“娶嫁”,即傧相)陪随同行。及至女家,请食“鸡蛋汤”(甜汤内置脱壳煮熟鸡蛋一个)。食鸡蛋汤,(仅喝其甜汤,用筷将鸡蛋戳开或搅动了事)。同时,女家团圆会餐,称食“姊妹桌”,即惜别宴。父告诫:“勤谨小心,早晚听舅姑、丈夫言语”;母告诫:“必敬必戒,三从四德。”新娘难免依依不舍,媒妁催促上轿。新娘叩拜祖先,叩别父母,择定时刻随新郎由西阶步出,而有年高多福之“好命人”扶持上花轿。新娘上轿时唏哭几声,俗称“哭好命”,以示好命。花轿起行不远之地,新娘应放下纸扇或手帕,俗称“放扇”、“送扇”。以示嫁出临别纪念。又说:以此表示抛弃不好“性”癖,以求和顺,俗称“放性地”(性与扇偕音)。一路上,娶嫁滨相放鞭炮,作攘邪之意。花轿至男家门前停,择吉时进入门内,新郎用扇于轿顶敲三下,又用脚“轿门”三次,以示新郎之威严,使新娘顺从易于驾御。而后由“好命人”牵新娘下轿,媒妁撑伞遮天,新郎护送入洞房。

婚宴后,食新娘茶,俗称“闹新娘”,即喝甜茶,闹洞房,以凑热闹。此时以喜句贺新婚,使新娘开口欢笑为娱,并以各种滑稽形态,试探新娘耐性或其性情举动,惟其目的仍为借此机会观看新娘。所谓“食新娘茶”,系由媒人或家人作伴,新郎新娘手端茶盘,以甜茶、冬瓜、糖果敬宾客。宾客接受甜茶而念喜句,饮毕,新郎新娘又来收回茶杯,贺客应以红包置于茶杯为贺礼,亦念喜句祝之。所念喜句为四句对押韵,俗称“念四句”,句意除表贺意,多为吉祥或幽默滑稽之射意,有现成之句,亦有即兴吟作,常多妙句连珠。至于“闹新娘”,其花样层出不穷,每使新郎新娘及其家人尴尬,但闹客反而称快。

迎宾:媒人先下车,其余的人接着下车,新郎由女家幼辈请出。
介绍:男方亲友依序入女家,媒人正式介绍双方亲友认识,先介绍男方给女家。
纳征:男方抬礼物进入女家,女方接受后并给予红包;将礼物陈列大厅,媒人将大小聘、金饰、礼单点交女方家长,女方亲友将礼物收好,并在神明桌上陈列供品。
奉甜茶:女方长辈请男方亲属依长幼入座,新郎居末。准新娘由一好命妇人引导出堂,捧著甜茶向男方来宾敬茶。
压茶杯:片刻后新娘出堂收茶杯,男方亲友需以红包压茶杯。
戴戒指:在双方家长亲友的注视下,准新娘面向屋外坐在自家正厅中央(若招赘则面向内)的高椅上,低椅翘脚;戴戒指于中指(男左女右)。准新郎将红包交给准新娘。
改称呼:媒人引导双方改换称呼。
祭祖:舅父点烛燃香,媒人在旁念吉祥语,随之由女方父母祭拜神明祖先,禀告婚事已定,祈求保佑。
回礼:女家对男方所送来的礼物和聘金接受一部份.并给男方回礼六或十二件。
订婚宴:订婚仪式完成后,女方备茶点开宴席来招待男方(座位男右女左)女方备鸡腿并附上红包一份给男方幼辈,男方除备压桌礼外并赠给所有帮忙的人红包答谢。
送客:宴毕,男方宾客起程回家,女方幼辈捧面桶给男方客人洗手,送客时不说再见
洞房验贞:在民间被称作“验红”、“授巾”。一般是在结婚之日,由新娘之母送给女儿或者女婿的白色巾帕,以为初行房事时之用,民间也称“喜帕”。 有的地方如广东,授巾之后,新郎新娘关门入室,云雨作爱,而新郎的父母亲友则在门外静候,风流之后,新郎手捧朱盘,盘内放着所授之巾,盖以红帕,其所示新娘为处女新红,众人皆大欢喜,纷纷表示祝贺,并以烧猪送于新娘娘家。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1-03-20

聘金

汉朝时期开始,彩礼不仅是送东西,聘金也是不可少的一项。以前的彩礼并不是女方要多少,而是男方来决定的。因为在古代毕竟是男权社会,所以彩礼的多少更多彰显的是男方的社会地位,也表示男方对女方的重视以及对女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谢。

其实在最早的西周,“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也就是说,最早的彩礼仅需要用币五两而已,从汉朝开始,门阀兴起,许多富商通过赠送一大笔彩礼达到攀附高门的目的。自此彩礼上涨,一发不可收拾,也变成了民间互相攀比的方式。也就是当你的邻居出500两娶媳妇儿,你只能比他多不能比他少,否则就会被嘲笑。

古文记载“婚嫁之具,或移业产之半。”也就是说一场婚礼要花费至少一半的家产。许多百姓承受不起只能借高利贷。东汉时有一个基层官员,虽是基层官员,放在现在也是公务员一职。一直到五十多岁还未婚,原因就是没钱,后来找朋友借了钱才完婚。可见古代男子是非常好面子的。而现在彩礼的多少更多的显示男方对女方的重视,以及女方家庭的面子。

第2个回答  2021-03-20
中国彩礼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礼记》中就有详细的记载:古代结婚要严格遵循“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 其中“纳征”一听就知道和钱有关。“纳征者,纳聘财也。征,成也。先纳聘财而后婚成。”经此仪礼婚约则完全成立。 不过,“提倡效率”的现代人,把“六礼”直接删繁就简合并成了——彩礼,一步到位。 原本古代互换聘礼的初心,是为了建立两家人的信任,而到了现代,彩礼却变成了一种对婚姻进行人为设阻的形式。 中国正式兴起彩礼制度应该始于周朝,在原始社会,人类生产力低下,那时候娶媳妇男方只需要送一些生产力工具,比如锄头或者石镰,和一些食物、鸟兽给女方就可以了。 而周朝以礼治国,那时候结一次婚就非常麻烦,各道繁琐的程序也提高了结婚的成本。所以也有人说,周朝是中国古代最难娶到媳妇儿的一个朝代。 到了春秋时期,天下大乱,战事频仍,这时候结婚就一切从简了。“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这里抱的布,便是彩礼。只要互相看对了眼,就可以带你回去,宜家宜室。 ***尊儒术,提倡克己复礼,所以汉朝的彩礼钱也不便宜,鸡鸭牛羊一样都不能少。 最开始,远古时代的“聘礼”主要以全鹿为主,后来逐渐被鹿皮和鸟兽所替代,到了周朝和春秋时期,布帛就成了聘礼的主角。从战国开始,聘礼使用金钱,汉朝更是一时风行以黄金为聘礼。 而在包容的唐代,聘礼的重要性就被大大地降低了。《唐律》里面甚至还对“以聘财为信”的彩礼制度作了严格的规定,不同阶层的人对应不同等级的聘礼,不得随便逾越。所以就算是某个暴发户想要送出天价彩礼撑一撑门面,法律也是不允许的。 如果你是李白那样的撩妹高手,什么彩礼都不用,直接写一首诗,就能抱得美人归了。 据《唐史》记载,李白满怀抱负入仕长安,却被玄宗赐金放还。离开京都后,李白携高适、杜甫两位好友游于梁园,并在墙壁上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梁园吟》。诗成后,三人相视大笑而去。其后恰巧已故宰相的孙女宗姑娘游园,看到这首诗时一见倾心,便花了一千两银子买下了这面墙壁,留下了“千金买壁”的佳话。 后来在好友的串掇下,李白就以这首《梁园吟》作聘礼,宗姑娘用粉墙为嫁妆,佳偶天成!看来,能写出一手好文好诗对找对象也是很有帮助的。 从宋代以后,随着茶文化的普及,聘礼里面的“茶礼”又成了必不可少的环节。纳征叫下茶,结婚叫定茶,洞房叫合茶。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富家子弟娶妻,都会以花茶果物为聘,不过富家嫁娶会添上三金(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这种习俗一直承袭到清末民初。 不过,宋明开始,随着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浮夸攀比的嫁娶之风。据明朝徐渭记载:浙东一带嫁娶奢侈之风盛行,“有女虽在襁褓,则受富家子聘,多至五七百金。”(女孩还在襁褓里面,就有富家子弟下聘礼,折合现在的人民币两百多万元) 这也间接助长了一股不好的风气,越是贫困的家庭,越想通过攀附高枝来改善自己的生活。 到了明初,法律提倡门当户对,严令禁止良贱通婚和不问门第,只看彩礼的现象。洪武五年(1372年),朱元璋还专门就此下了一道诏书:“古之婚礼,结两姓之好,以重人伦。近代以来,专论聘财,习染奢侈。宜令中书省集议,定制颁行遵守,务在崇尚节俭,以厚风俗。违者,论罪如律。”啥意思?就是谁要搞什么“天价彩礼”,直接法办!而且,贵贱不能通婚、贫富不能通婚。 但是,这个接地气的法规,在明朝中期以后,就逐渐沦为了一纸空文。各种“霸道总裁爱上农家女”、“天上掉下个白富美”的戏码,不断上演。而且,在有些地区,彩礼甚至沦为了一种炫耀家势的形式,助长着攀比之风。 不过,在古代,天价彩礼毕竟还是少数。大部分小老百姓结婚其实还是很简单的,互送一些食物和生活用品,宴请一下亲友四邻,两家便结为秦晋之好。 《清·婚事杂登》里面有这样一段记载:“礼银六十四两,迎送彩银八钱,叩门彩银四钱,净增彩银六钱,掌翰礼壹两,迎书彩银八钱,物品若干。” 这里提到,清代一个普通家庭娶妻大概需要花费纹银不到七十两,以谷物通用谷物折算法对比,一两纹银大约值现在人民币200元。也就是说,在清代,大约花费人民币14000元左右就能娶到一房媳妇。 说了这么多,大家对古代娶媳妇儿的成本大致也有了一定了解。 其实最后小编想说的是,相爱不易,且行且珍惜。谈恋爱的时候,多走点心,不要被世俗过多影响,毕竟还是要过一辈子,彼此相爱才是最重要的。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