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的由来历史

如题,普通话是怎么由来的。为什么最后把普通话定为我国的国家语言。

清末已出现“普通话”一词,清廷1909年规定北京官话为“国语”,民国时期多次制定国语读音,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规定国家通用语言为普通话。国语的前身是明清官话,更早之前则称为雅言。

沿革:1909年清政府将北京官话命名为国语;民国时多次制定标准,1918年北洋政府公布了第一套国家认可的国音注音字母,1923年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五次会议决定基于现代中国北方官话的白话文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制定语音,1932年经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后,确定国语标准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以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制定标准后于1955年向全国推广。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扩展资料

推广过程

中国地域广阔方言众多。由于不同方言在沟通上存在一定的障碍,不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沟通交流,因此存在“区域文化岛”的现象,这些“区域文化岛”保留了不同地区的先进文化和民间智慧的精华,但是由于语言障碍无法很好的交流和互相取补,因此,需要有一种共同语来消除“区域文化岛”,将中国广袤土地上所有的智慧黏合起来。

不过推广一门语言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宜操之过急,要恰当处理好地方语言的发展和普通话推广之间的协调性。推广普通话的目标不是要消灭地方语言,而是要消除沟通障碍,但是在推广当中的确出现了消灭方言的现象(例如南宁的平话与白话),所以在推广的时候要把握好力度,明白过犹不及的道理。

因为语言多样性一直是中华文明的宝贵文化积淀之一,就和生物圈中的生物多样性一样,因为多样性,这个世界才能多姿多彩,因为多样性,生物圈才能维持平衡,保证物质流动和能量传递能够正常的进展下去。

语言也是一样的道理,因为语言多样性,才彰显了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和源远流长的历史积淀,因为多样性,才不会所有的人都用一种同样的思维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

北京话、大陆普通话、台湾国语、新加坡华语、马来西亚华语等在语音、词汇等方面有少许差异。要注意的是北京话并不属于一种标准语,因为它是未经整理和标准化的北京城区方言。以上的几种标准语都是以北京话这种方言为基础来进行标准化的产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普通话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09-29
  1、狭义上的普通话起源于上世纪50-60年代;
  2、普通话”这个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1902年,学者吴汝纶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议中国应该推行国语教育来统一语言。在谈话中就曾提到“普通话”这一名称。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学日本时,曾与留日学生组织了一个“演说联系会”,拟定了一份简章,在这份简章中就出现了“普通话”的名称。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他不仅提出了“普通话”的名称,而且明确地给“普通话”下了定义:“各省通行之话。”上世纪三十年代瞿秋白在《鬼门关以外的战争》一文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任务,决不止于创造出一些新式的诗歌小说和戏剧,它应当替中国建立现代的普通话的文腔。”“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应当是习惯上中国各地方共同使用的,现代‘人话’的,多音节的,有结尾的……”
  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
  3、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把普通话的定义增补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第2个回答  2018-12-08
建议查看一下普通话的历史来源。

普通话主体来源于是雍正王朝的官话,清代贵族学习和推广北京官话,在雍正年间在南方方言区推广基于北京音的官话,设立“正音书馆”。公元1909年,清政府设立了“国语编审委员会”,将当时通用的官话正式命名为国语。这是清代汉语首次得到官方命名。

民国时期为了统一全国口音,此时雍正时期的官话取得优势地位但又兼顾全国(主要是古汉语影响),语言委员会又对雍正王朝官话稍作修改。所以最后修改后的话才叫普通话,东北话就是雍正王朝的官话,但是民国又修改过了,东北人说普通话就不标准了

在清朝以前,古汉语的承载者以吴语粤语为代表。但是在元朝时,涌入政治中心北京的蒙古人带偏了真正的古汉语,引入卷舌音,zh,ch等,这个不服尽管去查历史资料。说到底,普通话的主体即雍正官话,只有300历史,或者这样说狭义普通话只有300年历史

举个例子 读古诗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普通话读,不押韵,但是粤语读就押韵多了
第3个回答  2014-10-03
普通话并不是古代正宗的汉语,而是变味的汉语.这是因为普通话是满清官话,是清朝的时候满人统治者的专用语言.英语称为mandarin,其中man就是满族的意思.当时的外国传教士进入北京时,曾把北京人讲的明朝官话的拼音记录下来,发现只有z c s,而没有zh ch sh,是典型的吴语(江苏话)特徵.南方的广东广西和福建等省由于天高皇帝远,古代汉语保留得很好.所以现在的南方人还讲明朝以前的古代正宗汉语,北方人居然称它们为鸟语,这是无知的表现.唐诗宋词用南方的鸟语来念,非常顺畅,压韵压得非常好,但用普通话念,就有问题了.普通话的历史只有400年,400年前中国没有现在所谓的这种"普通话".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8-08-30
广义的普通话至少也有3000年的历史了,狭义的普通话也至少有300年(1728年雍正王朝以北京话作为官话)的历史了。

普通话的历史
根据研究和史料来看普通话的由来最早要追溯到汉民族共同语的产生,但这只是普通话形成的一个基础,新中国成立后的汉民族共同语才叫普通话,同时也是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的通用语。

中华民族共同语是中华民族内部共同用来交际的语言,是识别一个独立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

(一)中华民族共同语

1. 雅言
汉语自古以来有方言,同时也有共同语。汉民族共同语最晚在上古的夏商周时期就产生了。当时的民族共同语叫“雅言”,主要流行于黄河流域,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语言就是雅言。根据历史记载,春秋时候孔夫子时代管共同语叫雅言。孔夫子的出生地用现在的地理方位说就是山东人。孔夫子有三千多徒弟来自当时的各地,古代也有方言,各地的学生都讲自己的方言,孔夫子讲课的时候怎么能够让来自各地的学生都听得明白呢?因为当时有共同语叫雅言,所以孔夫子在讲学的时候用雅言,这样交际没有什么障碍。这种叫做“雅言”的共同语言便是普通话的由来源头。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