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管理中的平衡计分法(BSC)?

平衡计分法(BSC):平衡计分法是从财务、顾客、内部业务过程、学习成长四个方面来进行的绩效衡量的一种考核方法。

平衡计分卡(The Balanced Scorecard,BSC)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和RSI公司总裁戴维·诺顿(David Norton)针对企业创建的组织绩效评价工具。卡普兰和诺顿在1992年1—2月的《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平衡计分卡——驱动业绩的衡量体系》( The Balanced Scorecard: Measures that Drive Performance ),这标志着最初用于衡量组织绩效的平衡计分卡正式问世。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平衡计分卡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企业、政府、军队、非营利机构等各类组织的管理实践。
平衡计分卡作为一个以战略为核心的绩效管理工具,在绩效评价方面的应用已经可以覆盖组织中的每个层级和个体。绩效管理的绩效计划、绩效监控、绩效评价和绩效反馈环节都纳入了平衡计分卡理论范畴,平衡计分卡主要涉及绩效目标的设置和评价指标的选择、绩效沟通和辅导、绩效监测和评估、绩效结果的反馈和应用等内容。
平衡计分卡的主要特点
作为一个新的绩效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具有诸多优势。一方面,平衡计分卡克服了传统财务绩效衡量模式的片面性和滞后性。另一方面,与目标管理、关键绩效指标等绩效管理工具相比,平衡计分卡在目标制定、行为引导、绩效提升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管理优势,能够为组织绩效目标的达成提供有力保证。平衡计分卡具有始终以战略为核心、重视协调一致和强调有效平衡三大特点。
1.始终以战略为核心
卡普兰和诺顿指出,任何一个衡量系统,其目的都应该是激励所有管理者和员工成功执行战略。平衡计分卡以提升战略执行力为出发点,先后探讨了如何对战略进行衡量、管理、描述、协同以及如何实现战略管理与运营管理的有效结合等难题。战略地图和平衡计分卡为组织提供了一个能够从四个不同的层面来描述战略的管理框架,使组织的管理者能够站在全局的高度审视价值创造的绩效结果和驱动因素。
2.重视协调一致
为了实现化战略为行动的目的,平衡计分卡将协调一致提升到了战略的高度,认为协同不仅是创造组织衍生价值的根本途径,也是实现客户价值主张的必要保障,因此有必要形成一套严谨的协同机制以确保战略“落地”。战略地图和平衡计分卡是协同的管理工具,也可以说是协同的操作平台,它们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界定了协同的内容,以及协同效果的衡量指标。
3.强调有效平衡
平衡计分卡所强调的平衡,不是平均主义,不是为平衡而平衡,而是一种有效平衡。这种有效平衡是指在战略的指导下,组织通过平衡计分卡各层面内部以及各层面之间的目标组合和目标因果关系链,合理设计和组合财务与非财务、长期与短期、外部群体与内部群体、客观与主观判断、前置与滞后等不同类型的目标和指标,以实现组织内外部各方力量和利益的有效平衡。
(1)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的平衡。为了弥补传统业绩衡量模式单纯依赖财务绩效指标的局限性,平衡计分卡引入了客户、内部业务流程、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组织发展等方面的非财务指标,对组织绩效进行综合评价,这是平衡计分卡的基本特征。
(2)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的平衡。组织的主要目标是创造持续增长的股东价值,它意味着一种长期承诺,但是组织必须同时创造出较高的短期业绩。当市场竞争加剧而组织可利用的资源相对短缺时,管理上的短视行为和“寅吃卯粮”的现象时有发生,也就是说,短期结果总是以牺牲长期投资为代价实现的。在平衡计分卡中,内部业务流程层面的每一类内部流程为组织带来益处的时间段都不同,管理者可以通过内部流程的组合,形成不同的战略主题,以确保组织的长短期利益能够得以兼顾,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3)外部群体评价指标与内部群体评价指标的平衡。首先,作为社会系统的构成单元,组织的经营管理决策和行为总是受到政府、供应商、辅助厂商、消费者、同业竞争者、行业协会等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它所生产和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只有为目标客户认可,才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其次,股东和董事会成员能够从根本上影响组织的发展方向。此外,组织内部也是一个由不同群体构成的社会子系统,生产、研发、营销、人力资源等不同单元之间的互动,员工之间的人际沟通和工作协调,以及员工个人的职业发展、公平感受和组织承诺等都会影响组织发展。平衡计分卡认识到了在实施战略的过程中有效平衡这些群体的利益的重要性。
(4)客观指标与主观判断指标的平衡。由于传统的业绩衡量模式偏重于从财务数据上考察员工个人的工作成效和组织的整体经营成果,因此目标管理、关键绩效指标等以往的绩效管理工具在指标设计和权重分配上都强调可量化性,倾向于选择定量指标并给这些指标赋以较高权重,这样难免忽略一些十分重要的定性指标。而平衡计分卡所倡导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仅包括能够即时获取客观数据的财务类指标,还纳入了客户、流程以及无形资产方面的指标。这些指标,尤其是关于无形资产的衡量指标,管理者常常难以根据单一数据对其作出准确判断,而要更多地依赖于亲身体验、主观感受和经验判断。
(5)前置指标与滞后指标的平衡。为了加强对于绩效的预测、监测、评价和控制,平衡计分卡对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四个层面进行了区分,其中财务和客户层面描述了组织预期达成的绩效结果,而内部业务流程和学习与成长层面则描述了组织如何达成战略的驱动因素。根据这一逻辑,平衡计分卡将前两个层面的指标界定为滞后指标,而将后两个层面的指标界定为前置指标。在此基础上,平衡计分卡依据动态管理的原则,将每一个层面的指标按照因果关系进一步划分为前置指标和滞后指标。一般来说,对工作过程或阶段性成果进行衡量的指标为前置指标,对工作的最终结果进行衡量的指标为滞后指标。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12-29
平衡计分法(BSC):平衡计分法是从财务、顾客、内部业务过程、学习成长四个方面来进行的绩效衡量的一种考核方法。不仅考核企业一段时间的实际产出,还会考核下次预测的未来成长的潜力,从企业战略出发,不单单只是考核现在,还会考核未来,以及结果和过程。
第2个回答  2020-01-06
BSC:即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是常见的绩效考核方式之一。
BSC:是从财务、客户、内部运营、学习与成长四个角度
BSC通过使用大量的超前和滞后指标来评价企业是否向着其战略目标的方向前进。特别是超前指标的运用,对于可能引起的财务状况下降的当前活动作出提示。
将组织的战略落实为可操作的衡量指标和目标值的一种新型绩效管理体系。
第3个回答  2020-01-09
平衡计分法(BSC):平衡计分法是从财务、顾客、内部业务过程、学习成长四个方面来进行的绩效衡量的一种考核方法。不仅考核企业一段时间的实际产出,还会考核下次预测的未来成长的潜力,从企业战略出发,不单单只是考核现在,还会考核未来,以及结果和过程。
第4个回答  2020-01-06
进入新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变化,税收工作也遇到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纳税人及社会各界对税务机关人员的期望和要
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公务员管理方式已不适应税务机关管理现代化的要求。应用现代绩效管理理论,建立科学的绩效管理机制和体制,客观公正地考核评价税务人员
业绩,调动个体工作积极性,有效提升工作质效,是新时期建设公共服务型税务机关的必然要求。
一、绩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各地税务部门对开展绩效管理工作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通过绩效管理真正能达到预期目的的单位却较少。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管理理念、制度、体制等方面存在问题。

(一)将绩效管理简单定义为考核奖惩

多单位的绩效管理通常是机械地例行公事:每月、每季、每年末接到通知后,填表上报、考核打分、人员排序、划分等级,考评结束后再等待新一轮的开始。为力求
面面俱到,制定考核办法的部门往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关注考评细节,在设计绩效指标时“眉毛胡子一把抓”,致使绩效指标过多过杂。面对几十条甚至上百条
的考核指标,考核者与被考核者易产生反感与抵触情绪,把填表视为游戏,草草应付了事。而考核的结果也主要同薪酬、奖金挂钩,用于奖优罚劣,其他的结果应用
较少。这样的考核如同走形式,忽视了绩效管理所倡导的理念和追求的目标,体现不出真正的绩效,久而久之,还会使大家对绩效管理兴趣索然。
(二)在绩效管理中掺杂过多人为因素

于绩效管理是一项与人的关系极为密切的工作,因此考核中的人为因素不可避免。在执行过程中,有些管理者谨小慎微,“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愿扮黑脸得罪人,
担心打分低会让下属心生怨恨,消极怠工,因而做“好好先生”,采取平均主义;另外一些管理者专制粗暴,把绩效管理作为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