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佛学八识

如题所述

佛教的识论中,除了常见的六识,唯识宗还提出了末那识和阿赖耶识,形成八识的理论。前五识,从眼识到身识,与六识的分类相同,合称为前五识。第六识即意识,进一步称为前六识。第七识,即末那识,有时称为第七识或单称七识,是前七识的一部分。这一系列识以阿赖耶识为基础,对所接触的环境产生反应,被称为七转识或转识。前六识因其能清晰识别对象,被称为了别境识。第七识末那识则被称为思量识,而第八识阿赖耶识则被认为是异熟识,即储存过去业果的识。

据护法的唯识理论,第六识和第七识在认知过程中有执着于虚妄的我或法的特性,被称为‘六七能遍计’。前五识和第八阿赖耶识则因为没有执着,被称为‘五八无执’。印度的无相唯识派认为所有八识的本质是统一的,主张八识体一说。然而,有相唯识派和唯识宗则认为八识的性质各异,主张八识体别说,即每一识都有其独特的功能和特性。在同时转起的现象中,八个识被称为八识俱转。然而,小乘有部宗等宗派并不认同这种同时并起的观点,与上述理论有所差异。

此外,摄论宗由真谛创立时,还提出了第九识阿摩罗识,也称为无垢识、真如识或真识,被认为是净识,与第八阿赖耶识形成对比,后者被视为妄识或真妄交融。地论宗和天台宗也支持这一九识说。


扩展资料

识, 知道,认得,能辨别:佛教术语,指人的意识、心智、生命力、理智、分别能力。在早期佛经中,它经常与心(Citta)、意(Manas)混用,在意义上接近,但因为用法不同,实际的内涵又有所不同。它主要是用来作为指区别对象的认知能力。。《说文》曰:“识,知也。”《诗·大雅·瞻卬》:“君子是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