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怎样的

如题所述

爱有许多误区。爱得不得法,你就害了学生,爱得不明白,就步入了误区。所以,爱学生需要智慧。
一、给学生愿意接受的爱
有很多教师像父母一样,教育孩子总是苦口婆心、喋喋不休。以为自己说这也是为他好,说那也是为他好,不论学生是否能接受,是否愿意接受,只是自己在那一厢情愿地依照自己的方式,给学生所谓的“爱”。心总是好的,但往往事与愿违。很多时候这些“唠叨的爱”,只会起反作用,学生非但听不进去,反而更易起逆反心理。你让他向西去,他偏往东行。甚至对老师的这种“爱”不屑一顾,视而不见。久而久之,教师的威信也受到挑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很多老师困惑不解。这充分证明,我们教师不会爱学生,不知道孩子能够接受怎样的爱,愿意接受怎样的爱。东西虽是好的,但不是他们想要的,他们肯定也不会珍惜;道理虽是对的,但如果天天讲大道理,摆事实,即使是真理,他们也会愚钝而麻木。
所以,仅凭一腔热爱,满腹豪情,理直气壮的爱,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智慧的眼睛去发现学生的所需;需要智慧的心灵去探究孩子的心理。让他们知道老师的爱,理解老师的爱,乃至接受老师的爱,自觉回应老师的爱,甘心报答老师的爱。这样,教育才会有效果,才会长久。
二、不要溺爱“优等生”
品学兼优的“优等生”,是许多老师和家长眼中的佼佼者。由于他们成绩拔尖,因此对“优等生”的感情几乎是天生的,是不需要培养的。没有哪位教师会不偏爱优等生。因此,这些受宠于家长老师的”尖子生”
,一般具有以下特点:1、长期处于学生尖子的位置,比较自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2、在畸形的升学率压力下,有点”优等生”之间容易产生互相嫉妒、勾心斗角的狭隘情绪和学习上的不正当竞争。3、从小就处在受表扬、或荣誉、被羡慕顺境中,面对挫折不堪一击。尤其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很多老师只注重优胜的分数,”一好遮百丑”
,把他们其他方面的优点,也有意无意地夸大了。致使他们所独有的思想偏差、人格缺陷,在很大程度上被教育者忽视。
凡此种种,都因为我们就像溺爱孩子的家长一样溺爱着”优等生”
。根据我的体会,在培养优生问题上,应该注意以下两点:1、帮助”优等生”认识自己。
引导优生对自己的人格修养、知识框架、能力结构等综合素质进行科学地分析与评价,让他们充分发挥潜力,发展自己应有的才华。通过对自己求学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进而有针对性的发展自己。
训练”尖子生”受挫心理。2、长期处于“金字塔尖”的优等生,很少品尝失败和被冷落的滋味,所以他们挫折承受力相对较弱。作为教师,首先不可将优生的身份和地位在班上特殊化,应与其他学生一视同仁。其次优生担任学生干部都不宜搞“终身制”。组织构建教育学生能屈能伸,能上能下的学生干部机制。对优生犯错误切不可迁就,而应该严肃批评。
三、更多关注“后进生”
喜欢优等生几乎是每位教师的共性,而难就难在同样喜欢后进生。因为他们反应迟钝,教育教学效果不明显,学习成绩不佳,总是拖班级后腿,像包袱,是累赘。所以,很难被老师喜爱。几乎每个班级内都会有个别的“特殊人物”。老师不会去在意他上课是否学会,作业是否完成。因为“朽木不可雕也”,而被一届届教师忽略着,排斥着,歧视者。。。。。。。而他们也似乎早已习惯于这种忽视,已接受自己是差生的事实,孤独而自卑,躲在被遗忘的角落,自暴自弃。。。。。。
有人说:“没有不想当将军的士兵。”我说:“没有不想学好的学生。”谁不渴望被家长、老师和同学关注?谁不希望被众星捧月般赏识?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相信每一位后进生都会有“向善”的心理。他们也想学好,只是由于他们长期的懒散,缺乏自制,缺少自控,形成了很难改变的不良学习习惯和不端正的态度。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其实,差生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家长、老师的不闻不问。正是这种种的不关注,造就了今天的遗忘,明天的更差。。。。。。
所以,针对后进生,我们应深入了解,研究调查,找准其之所以“差”的原因,对症下药。
爱,是教育的前提。对后进生来说,这种爱尤其应该是真诚的。当然后进生的教育很难一劳永逸。我们不可能通过一次谈心、家访或主题班会,便使后进生从此成为一名优秀生。“犯错,认错,改错,又犯错,又认错”这是后进生普遍存在的循环。我们应该给他们再多一点的关注关心,再多一点的耐心与信心,“携子之手,与子共同前进”。
教育,不应该只关注分数。教师的天职不只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我们绝不能仅以成绩好坏论英雄。熟不知我们教育的主体应当是千千万万不断完善发展的人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