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

如题所述

【摘要】按需分配的理想社会不会凭空到来,就像共产主义的理想制度不能突然实现一样。通过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去激发社会全体成员的劳动积极性,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改革完善现有生产关系,丰富发展生活物质资料,应是必须的奋斗和积淀过程。

【关键词】共产主义思想 按需分配 按劳分配 再认识 【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现阶段的按劳分配并非不要共产主义理想,也并非是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违背,二者不仅不矛盾而且是完全统一的。只有在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才能正确而深刻认识分配理论的科学内涵,并赋之以新的政治意义。

在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正确理解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的内涵

马克思指出,消费资料的任何一种分配,都不过是生产条件本身分配的结果。而生产条件的分配,则表现生产方式本身的性质。在马克思看来,“生产条件”的优劣从某种程度上是决定消费资料分配的关键因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分配方式本质上要取决于可分配的产品的数量,有限的产品数量尚不能满足劳动者一切合理的需求,因而并不具备按需分配的客观条件。同样不可忽视的还有人的因素,由于受到旧有社会体制的影响,在劳动者素质还不够高的情况下,按需分配只会助长不劳而获的心理与行为,人性固有的贪念必将影响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因此,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分配方式,应是较为客观的一种选择。

共产主义作为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是马克思为人类设想的一条和谐幸福之路,“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社会理想得以实现。作为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之一,按需分配的实现的确存在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其中最主要的制约因素依然还是生产力水平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合理性以及劳动者全面发展的程度。部分观点认为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的实行方式,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认识的最大区别还在于形式与实质的差异,按劳分配仅仅是形式上的平等,但仍然是“有弊病”的分配形式。因此,坚持共产主义理想,正确认识分配制度所需的客观条件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才能消除认识观点的肤浅与短视。

在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处理好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的辩证关系

对于是实行按劳分配还是按需分配的争议本身,就是把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对立起来的表现。实际上,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的区别并不在于分配的形式,而在于分配的理想以及对这种理想的追求;只要人类追求和谐社会与幸福美好生活理想的本质不变,分配这种表面的形式就会成为推动这一理想渐趋实现的动力,否则也会成为阻力。

正如上文所述,现阶段实行按劳分配应该是各种客观因素使然,实属“迫不得已”。列宁在《无产阶级在我国革命中的任务》中指出,人类从资本主义只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即过渡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果直接实行按需分配制度,除不具备相应的生产力水平和丰富的物质条件外,还会造成人性弱点的再次暴露,贪欲和懒惰会极大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反而和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愈加遥远。实际上,按需分配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恩格斯所说的“各尽所能”;而“需”的含义也是指个人“合理化”的需求,并非随心所欲的索求。在社会分配关系更为科学而合理的时候,在劳动者素质都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每个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所需的形式和数量应该是最适合社会个体。

按需分配的理想社会不会凭空到来,就像共产主义的理想制度不能突然实现一样。缩小分配差距,最大化满足每个人的合理性需求,实现每个社会个体的全面健康发展,永远是共产主义者的信念和目标。恩格斯在解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含义时指出,按需分配需要有计划、一步步地实现,需要在人人都参与劳动的条件下,去丰富、发展所需的生活资料、享受全面发展所需的资料。可见,通过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去激发社会全体成员的劳动积极性,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改革完善现有生产关系,丰富发展生活物质资料,应是必须的奋斗和积淀过程。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任何不折不扣的劳动所得并不存在,各种公共资金与公益资金的扣除是必须的,这样,在最大化满足所有社会成员各自合理需求的同时,对于那些付出多、贡献大的劳动者,也会相应得到的更多,并不违背“多劳多得”的思想。所以,正确理解并处理好按需分配和按劳分配的辩证关系,才是趋向和谐社会与幸福社会的有效方式。

在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指导下,通过分配制度改革弥补按劳分配的缺陷

按照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的观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存在历史发展的社会基础和可行途径。当然,在我国改革发展的现阶段,运用市场经济规律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和实行按需分配似乎不是相容的,因此才有一些怀疑论者提出否定的观点,将按劳分配和个体利益分配的因果关系置于一切关系之上的狭隘认识,忽略未来美好社会的远大目标理想。基于这一现实的因素,我们目前急需解决的认识问题主要有三个层面:

一是必须坚持共产主义的政治理想,一切实践要以共产主义的政治理想作为指导思想,广大党政干部尤其需要如此。目前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成员整体素质还不够高的情况下,党员领导干部只有一边抓经济建设、艰苦奋斗,一边公而忘私、舍己为人,才能以身作则、树立典范。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并不仅限于发展经济,还要明确为什么发展经济,为谁而发展经济,更加远大的、理想的目标是什么。只有明晰了这一点,共产党的执政宗旨才不会偏离应有的核心。

二是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满足广大群众的合理化需求创造更多物质财富。邓小平同志曾提出,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自然是指发展经济,为社会创造更多物质财富,为奔向按需分配的理想目标而奠定物质基础。按劳分配在现阶段的相对合理性就在于它在一定时期内对于经济发展的激发与促进作用。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是必须的,它不仅是现阶段的现实选择,也是未来阶段新分配制度的预设与铺垫,是演进为按需分配的必经之路。

三是全面推进改革深入,加强社会综合治理,促进社会的公正与公平,以合理的按需分配弥补按劳分配的缺陷与弊端,把我们的社会建设得更加和谐与美好。改革开放之前,社会侧重追求分配公平,甚至于发展到“穷过渡”“吃大锅饭”的极端平均主义。改革开放之后,在分配问题上,社会又侧重效率,产生了一定的贫富分化。但从长远来看,后者所导致的失误可能会远大于前者,因为前者通过政策调整还可以纠正;而后者则没有那么容易和简单,所造成的社会矛盾将更加多元和复杂。因此,在保证生产力发展的前提下,必须进行全方位的社会治理,必须将日渐做大的经济“蛋糕”切得更好。这就要求必须通过顶层设计,并运用法制保障来实现社会财富的合理化再分配,才能使社会分配更趋公平与公正,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达到人人都能过上小康生活的既定目标,最终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作者分别为成都理工大学讲师;成都理工大学副教授)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列宁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0-13
马克思主义认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是按需分配,但是这种分配原则是需要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能适应的。
第2个回答  2020-10-13
这个问题问得好 那就是共产主义最高境界 大同社会
第3个回答  2020-10-13
按需分配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