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寨的历史特色

如题所述

首先,羌族碉楼与村寨的历史非常悠久。据史料记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岷江地区的羌族祖先就 留下了碉楼与村寨的记载。(记者查阅资料,也看到了《后汉书·西南夷传》有羌族人“依山居止,垒石为屋,高者至十余丈”的记载。)虽然全国很多地区很多少数民族也有碉楼,但其有史记载的时间都要比羌族碉楼晚。推测应该是由羌族传播开去的。
其次是非常有特色。处于青藏高原边缘的岷江上游羌族聚居地,这里的地势坡度非常陡,高山深谷纵横交错,土地资源很紧缺,生存条件比平原地区要艰苦得多,而羌族人就地取材,用页岩片石等垒起了碉楼村寨,历经千年而巍然耸立。很好地阐释了人地关系。
第三是拥有非常独特美好的景观,见证了一种古老的、正在消失的生活方式。“羌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几个民族之一,其他古老民族要么融合了,要么消失了。只有羌族一直衍生下来,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活化石。整个村子的房屋连成一片,没有一间是单独的。防御系统有三层:地下有水网;地面有路网,这些街巷特别曲折,也很不平坦;整个村子的屋顶是相通的,又形成了第三道防御网。
而羌族的碉楼目的也在于防御。至于这些村寨究竟主要用哪种材质建造——石头、木头还是夯土,一方面看就地能取到什么材,一方面要看村寨的功能,如果在交通要道和关隘上,那就特别强调其防御性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4-04
《中国历史密码》带你走进古老神秘的母系氏族村落——姜寨遗址
姜寨遗址,位于西安市临潼区北临河东岸的台地上,是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遗存为主的遗址。1972年至1979年,考古工作者对姜寨遗址进行了11次大规模发掘,揭露面积1.658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中国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中发掘面积最大的一处。《中国历史密码》中提到,姜寨遗址的发掘,为研究当时的社会性质、社会组织、生产技术、家庭婚姻制度、社会生产状况及解决新石器时代的序列问题都提供了宝贵资料,向人们展示了一幅原始人生活的丰富多彩的画卷。

图:姜寨遗址考古发掘现场
面对密密麻麻的姜寨遗址平面图,我们仿佛走进了古老的母系氏族村落。在这个南可狩猎、取木,北可种养、捕捞的村落,居住着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的古代先民群体,过着共同劳动、共同享受的美好生活。从考古发掘的情况看,聚落遗迹保存得比较完整,整个聚落由居住区、陶窖场和墓地组成,布局严谨、有条不紊。居住区周围有天然河道和人工壕沟环绕,西以临河为屏障,东、南、北三面为人工挖修的防护沟,东边围沟与公共墓地分开。居住区中心有大广场,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广场周围分布着100余座房屋,分为5个建筑群,每个建筑群包括一座大房子和若干中小型房子,房屋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屋内设有炉灶,均朝向中心广场。居住区内还有窖穴、牲畜圈栏和若干瓮棺葬等分布。

图:姜寨遗址示意沙盘
姜寨遗址出土的文物,数量之大和品种之多也是前所未有的。上万件文物可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装饰品、殉葬品等四大类、两百多个品种。《中国历史密码》中对姜寨遗址出土的文物都做了介绍,这本书不仅有姜寨遗址文物介绍,更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为脉络对文物进行详实展示解读,选取的文物即代表了每个时代的不同特质,又反映了同类别文物在各个时代的发展变化,在文物的变化中体会中华文明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不仅包含陶器、金银器、青铜器等物质文明,还包括儒、佛、道等精神文明遗产的详细知识。每件文物、人物介绍内容有纸本内容和二维码内容,纸本内容较传统文物类图书的文字介绍更加丰满全面,二维码内容则更为充实详细,包罗万象,可谓百科全书。

图:姜寨遗址出土陶埙
从这里,人类摆脱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在这里,人们开始了原始农业、家禽饲养,发明了烧陶、编织、防御、挖窑穴、造房屋、绘画、装饰等技术,把人类文明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原始先民有了立体建筑与平面布置的意识和基本功能,对自然界的认识已经从第一感觉进入了大脑思维的较高层次阶段。可以说,姜寨遗址是中国远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节选自《中国历史密码》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