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写好一篇关于“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的作文?谢谢!!!!

如题所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几天前,忘了为什么,突然想起了孔子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很简单,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迷惘,只思考而不学习,就则只能停滞不前。 相信任何人都能解释这两句话的意思,但有多少人能切实体会到这两句话所包含的玄机呢? 孔子用简简单单的12个字,就将学习方法的真谛明明白白地总结了出来。 一个人,只是读书,学习,而不去思考自己为什么读书,为什么学习,不深究读了书,学了习做什么用怎么用,只停留在读懂书,而不能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作者所要传递的信息。那么,他也就会因为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迷惘。 相反,一个人,如果只是去思考自己要读什么样的书,要怎样读书,怎么才能取得书中的真经,等到真的面对书时却懒得去读,去学习。这样的人,也只能永远停在原地。 就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个例子来说吧。有多少人能解释它的意思,又有多少人在自己实际学习的时候真正想到要按照这样的方法来学习的呢?恐怕任何人都能做到前者,但很少人曾经意识到,在学习的时候就应该按照这样的方法。这就是学而不思。学了这句话,也知道它的意思,在需要用到它的时候却想不到去运用。这就是因为在学习这句话的时候根本就没有想过这句话还会有用处。更没有想过应该用在哪里,怎么去用。而实际上,这12个字,确确实实概括了学习的最最正确的法则。 孔子的确是圣人啊,虽然他所主张的某些东西不适合现在这个时代,但也有些东西,是在任何时代任何文化群体中都正确的真理。更重要的,他能用最最简洁朴实的语言来概括这些道理,让任何人都能弄懂它们。但悲哀的是,正因为这些东西太朴实了,反而让人们不太重视。可只要你仔细去想一想,这是圣人的话啊!肯定是因为它有着足够的重要性和正确性,圣人才会说出来。宋朝就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现在看来,孔子短短12个字就可以解决天下人的学习方法问题,那半部论语就能治理天下也不是不可能。(何况,说的是半部论语治天下,而不是一部,本来就是主张把论语中不符合时代潮流的东西忽视掉而只运用那些真理的)就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和观念来说,如果能做到让学生懂得这12字,懂得怎样去学习,也将会是一件相当重大的成就啊!不过我个人感觉,如今的教育效果还远未达到这样的程度。试问,有几个人敢说自己在学习的时候就真的想到了这12个字并按照孔老夫子这12个字去学习的啊?不可能,因为考试的分量在学业中所占比重太大,为此,不得不为高分而学,这样就只能放弃思的时间。这不是学生的错。我只假设,如果让学生能按照老夫子的方法去学习,效果是不是会更好些呢?但很明显,有些人还没有体会到这12个字的真正伟大价值,不会运用它们啊。 就是这样,中国出现过很多思想家,他们的成就,有很多都是值得我们去运用与借鉴的。尤其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我们并非没有通向富强和崛起的条件,只不过,还没有人发现和学会运用祖先们留给我们的智慧而已。这只是我在反思自己的时候偶然发现的一点。它只是中国古代许多圣人中的一个人的智慧的一小部分,但就这一小部分就完全可以让我们今天的一些不完善变得更加完善合理。如果我们能充分运用祖先留下的智慧呢? 我只能说,条件并非不存在,只是我们不善于去发掘和运用罢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0-10-13
只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话出自《论语》为政的第15句,其中,“思”的意思为思考,思维。
这一句话的意思为:学习了而不深入思考,就会迷惑;[但]只是去空想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

“学而不思则罔”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注重通过自省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儒家当然也不例外;“思而不学则殆”与“三人行必有我师”相似。

以下是例文:

每次在读到这句话时,都忍不住会自动翻译作“读史不读经则罔,读经不读史则殆”。
我不愿意把读书的事别做一格,不赞同那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我觉得这样说的人真是太拘泥于表面上的形式了。前文中孔子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的“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就表现出了一种通达。读书是认识世界或者说是认识自我的一种方法,就和通过感官来认识是一样的。关键不在于通过什么方法来认识,而在于取得了什么样的认识。
<世说新语>里自新篇第二讲戴渊与陆机的事。戴渊做强盗,率领一帮少年刚好抢到陆机头上,陆机却一眼看中戴渊是个将才。戴渊当时的表现是“据胡床指挥左右,皆得其宜”。这种才能可以由读书得到,也可由实践得到。如果陆机拘泥,就要再详察一下戴渊的背景,是兵书娴熟,还是经验丰富呢?历来读书人与不怎么读书的人互相瞧不起就是被这种拘泥所害,读书人嫌弃别人不知书,不怎么读书的人嫌弃书呆子没有实际经验。陆机却是个很通达的人,当时就对戴渊说:“卿才如此,亦复做劫邪?”充满赞叹。这样的陆机与子夏是相通的,他对戴渊的看法是“不论戴渊有没有像世俗所认为的那样‘学’过,他都认为戴渊已经‘学’了。”
似乎有些扯远了,我希望做到的是不拘泥于表面上的形式,不读书的人也可“谓之学矣”,而这一条中与思相对的学,也未必非要是实践,笃行,习其事之类的行动。读正史是一种很好的学,读<论语>则是孔子引领之下的思。
然后说一点个人的体验吧。
我以前读<史记>,总觉得读不下去,尤其读到某些议论,觉得很迷茫。有两方人马相互争论时,更是觉得很疑惑,因为听来两方都很有道理。于是痛感读<论语>一类书的重要性,不读经而只读史,如同在迷宫中盲目打转,走得再勤劳,也走不出去。
近来读<论语>,有时十分烦燥,一是觉得自己表达不出,一是觉得缺乏事实来与之印证。这样又痛感读正史的重要性。
说到读经与读史,我觉得最理想的状况当然是有一个很好的既渊博又敏锐的老师来指点。老师会在讲经时,引史为证;讲史时,以经正义。
这样的老师如可得,我愿意让他从天上掉下来,狠狠砸痛我的脑袋。如其不可得,也要时时警惕自己,把经史参差交替着读,不可偏废。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9-23
  每次在读到这句话时,都忍不住会自动翻译作“读史不读经则罔,读经不读史则殆”。
  我不愿意把读书的事别做一格,不赞同那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我觉得这样说的人真是太拘泥于表面上的形式了。前文中孔子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子夏的“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就表现出了一种通达。读书是认识世界或者说是认识自我的一种方法,就和通过感官来认识是一样的。关键不在于通过什么方法来认识,而在于取得了什么样的认识。
  <世说新语>里自新篇第二讲戴渊与陆机的事。戴渊做强盗,率领一帮少年刚好抢到陆机头上,陆机却一眼看中戴渊是个将才。戴渊当时的表现是“据胡床指挥左右,皆得其宜”。这种才能可以由读书得到,也可由实践得到。如果陆机拘泥,就要再详察一下戴渊的背景,是兵书娴熟,还是经验丰富呢?历来读书人与不怎么读书的人互相瞧不起就是被这种拘泥所害,读书人嫌弃别人不知书,不怎么读书的人嫌弃书呆子没有实际经验。陆机却是个很通达的人,当时就对戴渊说:“卿才如此,亦复做劫邪?”充满赞叹。这样的陆机与子夏是相通的,他对戴渊的看法是“不论戴渊有没有像世俗所认为的那样‘学’过,他都认为戴渊已经‘学’了。”
  似乎有些扯远了,我希望做到的是不拘泥于表面上的形式,不读书的人也可“谓之学矣”,而这一条中与思相对的学,也未必非要是实践,笃行,习其事之类的行动。读正史是一种很好的学,读<论语>则是孔子引领之下的思。
  然后说一点个人的体验吧。
  我以前读<史记>,总觉得读不下去,尤其读到某些议论,觉得很迷茫。有两方人马相互争论时,更是觉得很疑惑,因为听来两方都很有道理。于是痛感读<论语>一类书的重要性,不读经而只读史,如同在迷宫中盲目打转,走得再勤劳,也走不出去。
  近来读<论语>,有时十分烦燥,一是觉得自己表达不出,一是觉得缺乏事实来与之印证。这样又痛感读正史的重要性。
  说到读经与读史,我觉得最理想的状况当然是有一个很好的既渊博又敏锐的老师来指点。老师会在讲经时,引史为证;讲史时,以经正义。
  这样的老师如可得,我愿意让他从天上掉下来,狠狠砸痛我的脑袋。如其不可得,也要时时警惕自己,把经史参差交替着读,不可偏废。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3个回答  2010-11-03
一个人,只是读书,学习,而不去思考自己为什么读书,为什么学习,不深究读了书,学了习做什么用怎么用,只停留在读懂书,而不能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作者所要传递的信息
第4个回答  2010-10-13
乱编嘛……把你的学习情况编进去,就是先差后来听到了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就好了。相信哥我是全国二级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