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语、客家话、潮汕话广东三大方言的演变历史

如题所述



粤语、客家话、潮汕话:广东三大方言的演变历史


位于岭南的广州话,对北方人来说晦涩难懂,常被嘲讽为“鸟语”。但改革开放后,广东成为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大量外来人口怀着赚钱的梦想南下广东珠三角地区,受到了广东人的影响。但是,粤语是怎么来的呢?


让一个从未学过外语的中国人听法语和德语,他大概会觉得这两种语言听起来都像是胡言乱语。同样,大多数北方人对“粤语”的印象是“我听不懂的东西”。其实广东方言主要分为三类:粤语、客家话、潮汕话,分别为广府人、客家人、潮汕人使用。历史上,三种方言进入广东的时间和方式有相当大的差异。


广东方言分布,其中橘色为粤语,绿色为客家话,红色为潮州话。


从广东方言分布图可以看出,粤东地区以潮州话为主,粤北地区以客家话为主,珠三角和粤西大部分地区是粤语的根据地。


最正宗最古老的「粤语」是哪种方言?


不管是粤语、客家话还是潮汕话,对广东这片土地都是“外地人”。早期广东的居民其实是百越人。


百越是一种怎样的存在?现在还不完全清楚,但从“百”字来看,大概是南方各种人的统称,,就像今天北方人把差别很大的广东方言归为“鸟语”一样。先秦的中国人大概对研究当时南方的人如何分类没有太大兴趣,而是用“百越”来概括。当时不仅是广东,南方很大一部分地区都是百越主导。


秦始皇三击百越,岭南终于纳入中原版图。


古越人的语言记载不多。《越人歌》是为数不多的记录古越语的珍贵资料。据说,越人的船夫唱的是楚国的首领Xi的歌。原文是:“秦怎么会给常州呢?秦怎么能给呢?”虽然越人唱什么语言还存在争议,有古越南语、古侗台语甚至古苗语等说法,但任何有文化的人都看得出来,绝对不可能是汉语。长江流域尚且如此,何况在中原人眼中是异乡的岭南。


秦朝灭六国后,继续重点扩张岭南。随着秦朝三次进攻百越,岭南终于被纳入中原政权。秦在今广东设立南海郡,参与平定岭南的兵士在岭南定居,将汉语带入广东。随着中原王朝对岭南控制力的不断增强和南迁,广东逐渐变成了一个以汉语为主的地区。其中,在珠三角,以广州为中心的汉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有特色的方言,即粤语。


但潮汕人和潮汕方言的起源却大相径庭。潮州人有句话叫“潮州人闽祖”,正好说明了一个人祖先的来历。


福建山少地少,人口有限。历史上福建人迁出,中国沿海从辽东半岛到海南岛都有福建移民的后代。林,福建最著名的姓氏,可能是福建移民在中国广泛分布的最好例子。沿海地区的林姓大多可以追溯到福建,甚至山东荣成、文登、辽宁大连的林姓也可以在福建莆田找到祖先。


福建人去哪里,林姓就去哪里。


毗邻福建的潮汕有一个由韩江、榕江、练江三条河流形成的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自然成为福建移民的首选。潮汕的林姓是第二大,占总人口近8%。相比之下,广州的林姓仅排第十,仅占人口的2%,印证了“潮汕人是福建人的祖先”的说法。于是,福建移民带来的闽南话发展成了广东的另一大方言,——潮汕话。


虽然粤语和潮汕话共存于岭南地区,但由于分布区域不同,双方可以说是大体相安无事。但宋代以后,随着一批新移民的到来,粤语和潮汕话都面临着一种新语言的挑战,而这种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就是客家话。


客家话,顾名思义,就是客家人说的方言。虽然有人认为客家人南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但就地方志而言,客家人南迁岭南的时间晚于广府人和潮汕人。当时广东肥沃的平原地区已经基本开发完毕,所以客家人往往居住在不易开发的山区,如兴宁、梅州等地。宋初《太平寰宇记》年有记载,星美仍以社窑为主,但梅州客家人仅300余户,潮州无客。不到百年后,星美地区的《元丰九域志》客家人已经“反客为主”成功。


客家民居


随着客家人口的逐渐增多,山区人口承载力低的劣势凸显。于是客家人迁徙到珠江三角洲,再次改变了广东的语言分布。如明代嘉靖年间《广东通志》记载“若伏博罗与河源离府近,读音相同”,说明两地当年不说客家话,但随着客家话的逐渐进入,博罗、河源现在以客家话为主。随着客家人对粤语区的逐渐渗透,粤语与客家人的矛盾逐渐增多。


当时广东游客之间的矛盾相当严重,用各种套路进行全方位的人身攻击。值得注意的是,在两个民族存在竞争关系的今天,他们往往会说自己是当地的原住民。比如美国印第安人、澳大利亚原住民、新西兰毛利人,他们都认为自己应该是各自国家的主人,因为他们在当地的居住历史远远长于近代迁入的欧洲殖民者。但是,在那个年代,无论是说粤语的广东人,还是说客家话的广东人,都没有太大的兴趣自称广东人。而是极力把自己描述成“中原贵族”的后代,其他人都是当地的蛮夷。如顺德黄杰编著的《广东乡土历史》一书中说客家人“既不是广东人,也不是中国人”。


在这种背景下,粤语和客家话也被视为正统的象征和证据。广府方面,昌迪《广州音说》的说法是:“广州话与隋唐韵书相合,是别人所不及的.广中人之所以声音好听,是因为中原人迁徙到广中已经一千多年了。今之广音为隋唐中原之音,故与隋唐韵书之核心息息相关。”我们先把粤语提升到隋唐时期的原声位置。另一方面,客家话“硬而直”,“吵”。


对于这种明目张胆的抹黑,客家人当然也不甘示弱。比如客家徐《丰湖杂记》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记载:“客语虽与大陆各省略有不同,但其读音却很正,故能背井离乡,遍游大陆,处处互通;不过还是没有母语强。土著还是因为我的母语叫我客人,我的客人还是因为他的母语叫自己客人。对于到地球来的客人来说,地球的风俗和语言与古


早期的南向汉语虽然成功地“加强和统一”了当地的百越语,但到了客家人南迁的时候,广府人已经在珠三角站稳了脚跟,拥有了政治、经济、文化优势,显然不可能“加强和统一”。


随着广东人口的不断增加,当地人和游客之间因生存竞争而产生的对立情绪也随之滋生。再加上清廷挑事,甚至引发了大规模枪战。比如今天的四市,当地人和游客之间的厮杀尤为激烈。据《十四年仇杀,杀人百万》。


长期大规模的争斗对客家人的伤害远远大于广府人。虽然客勇善战,但珠三角毕竟是广府的大本营。广府人在打不垮、逃不掉的时候,一般都会有一些亲戚朋友可以投靠。相比较而言,客家人如果被迫背井离乡,往往无处可去,沦为土匪,成为保皇党的目标。


珠三角的客家地区不多,纯客家人的东莞樟木头镇算是个例子。


最终,清廷为了解决厮杀问题,将珠三角的部分客家人遣送回粤东甚至外省老家。今天,许多赣南客家人的祖先经过争斗后从广东迁移到江西。这一系列的变化导致了珠三角客家人口的锐减。比如象牙在四义打仗前,客家人约占当地总人口的五分之一,尘埃落定后只占百分之三。客家人在珠三角的势力已经大减,客家话也就失去了在珠三角进一步扩张的可能。


自从本地人与客家人争斗的尘埃落定后,珠三角的广东人在与客家人的竞争中获得了决定性的优势,分散的客家人也逐渐被广东人同化。根据近几年的研究,只要粤语和客家话杂居的村落,说粤语的人比例达到10%以上,整个村落就会逐渐选择粤语作为交流语言,取而代之的是客家话被粤语“强音同音”。但在以客家话为基础的梅州、惠阳等地,客家话的地位依然牢不可破,粤语对此也无可奈何。粤东潮汕方言对窗外发生的一切充耳不闻,继续经营自己的三亩地。这样,广东三大方言终于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平衡,正式形成了各自为政的格局。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