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乘经典

小乘经典除:《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外还有其他哪些经典,非别讲的哪些内容。

现在所说的小乘,是历史上部派佛教的时候对一切有部的称呼,后来辗转传讹,许多人用小乘来称呼现在的南传佛教。这样的称呼实际上是错误的。南传上座部佛教一脉传承,中间没有中断过,是完全独立于北传的。
北传的经典是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佛灭500年之后),印度佛教发展到大乘佛教的时候,一开始是经西域人翻译,逐步传入中国的。现在北传的《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杂阿含经》等经典,并不完整,而且有所增减。

南传上座部的经典是《巴利三藏》,不是阿含经。
巴利三藏是以巴利语读诵,由佛陀时代一直传诵下来至今。
《巴利三藏》的内容如下:
《律藏》、《经藏》、《论藏》。
现在我们简单地谈一谈《律藏》。《律藏》,巴利叫作Vinayapiñaka,是世尊为诸弟子制定的戒律、教诫和生活的规则。
上座部佛教的《律藏》依缅甸的传统就分为五大册。
第一册叫做《巴拉基咖》,就是波罗夷。
第二册叫做《巴吉帝亚》,波逸提。
第三册叫做《大品》。
第四册叫做《小品》。
第五册叫做《附随》。
其中的《巴拉基咖》跟《巴吉帝亚》这两册,又称为《经分别》,Sutta- vibhaïga。它这里讲到的经主要是指《戒经》——《巴帝摩卡》,就是《比库巴帝摩卡》,《比库尼巴帝摩卡》,也就是比丘的波罗提木叉,比丘尼的波罗提木叉,它详细的解释了律的开、遮、持、犯。
那《大品》跟《小品》呢?《大品》一共有十篇,《小品》有十二篇,加起来是二十二篇。这个篇也就是篇章的意思,巴利就叫khandhaka。古代依梵文skandha,翻译成什么?犍度,或者翻译成揵度。
《经分别》,前面两册注重在“止持”。也就是佛陀规定不能做的。例如说,不能挖地,不能损坏植物,不能在非时食,不能够接受金钱,这些是侧重在不能做的。而《大品》跟《小品》,是侧重在“作持”,就是应当做的。“止持”就是说了不能做,你做了犯戒;但是“作持”,就是你要去做,你不做了犯戒,它们的差别在这里。例如在《大品》里面有个叫《大篇》的,它就讲到了如果人要来求出家,你要如何给他出家?出家的程序怎么样?然后受戒的程序又是怎么样?等他受戒了之后,又要怎么样去教导他,然后,当他离开了戒师,又要怎么样去寻找依止师。又讲到了《诵戒篇》,就讲到应该如何诵戒;《安居篇》,《雨安居篇》就讲到了在雨季的时候应该如何入雨安居。这些都是僧团运作的规范。
第五册叫作《附随》(parivāra),《附随》也等于现在所说的附录,一共有十九品,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前面所讲到的戒的内容。
《律藏》是一切比库跟比库尼都应当认真地学习、仔细地研读,并且确实的遵行的。
三藏的第二藏是《经藏》,《经藏》,巴利就叫Suttapiñaka,是世尊以及圣弟子们的言行集。上座部的经藏一共有五部,即《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部》和《小部》。
《长部》(Dãghanikàya) ,这里的长是篇幅的长,它是收录篇幅比较长的经典,一共收了三十四部经。
《中部》(Majjhimanikāya),收录的篇幅,经文篇幅不长不短,是中等,一共收录了一百五十二经。
《相应部》(Saüyuttanikàya),这里的相应是按内容的分门别类,也就是,例如讲到五蕴的编在一起,讲到六处的编在一起,讲到十八界的编在一起,讲到四圣谛的编在一起,讲到缘起的编在一起,讲到八圣道的编在一起。它是按内容而编在一起,一共有五十六个相应,收录了七千七百六十二部经。
《增支部》(Aïguttaranikàya),这里的增是增添、更善、更上的意思。Aïga,是指“支”,也就是一项一项增上、增加。增支的编辑方法就好象法数,凡是佛陀所讲到的一法将它编在一起,二法编在一起,三法编在一起。例如讲到二法,就讲到有止、观,所以这个有二法;名与色这个是二法。讲到三法,例如说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这是三法;讲到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个是三法。就从一法一直编到十一法,所以《增支部》有十一集,就是把佛陀所讲的跟法、跟数目有关的经文编在一起,一共收录了九千五百五十七部经。
《小部》(Khuddakanikàya),这里的小并不是篇幅小的小,而是指内容很庞杂,它把前面四部以外的所有经典都收录在这里面。比如说《法句》,《法句经》Dhammapada,如果要编在前面的四部的话,它不知道要编在哪里,所以就收录在《小部》。《小部》一共有十五部,它们分别是《小诵》、《法句》、《自说》、《如是语》、《经集》、《天宫事》、《饿鬼事》、《长老偈》、《长老尼偈》、《本生经》、《义释》、《无碍解道》、《譬喻》、《佛种姓》、《所行藏》。在缅甸又再加上了《弥林达问经》、《导论》跟《藏释》,成为十八部。《小部》是经藏五部当中份量最大的,凡是不属于前面四部的,都归于《小部》。
我们再看《论藏》。论,它的巴利叫(Abhidhamma),藏是piñaka,这是对世尊教法要义的精确及系统地分类与诠析。这里讲到的abhidhamma,我们翻译为“阿毗达摩”。abhidhamma是什么意思呢?它是一个组合词。abhi是上等殊胜的、卓越的意思。dhamma是法,法有很多种含义,有时候是指一切,例如我们说的一切诸法;有时候是专指有为法,行法,例如讲到诸法因缘生;有时候又是指法所缘,有时候是指法界,有时候是指法处,有时候又专指善法,有时候是指现象、事物,有时候又专指佛陀的教法。在这里,法是专指究竟、真实的法,特指佛陀所教导的法。
《论藏》,在上座部佛教一共有七部论,称为南传七论,或者上座部七论。第一是《法集论》(Dhmmasaïgaõã)或者又称为《法聚论》。dhamma,是法,就是诸法,特指种种究竟法。saïgaõã是指集合、聚集、集合在一起的意思。这部论是整部《论藏》的根源,它很广泛地讨论了种种究竟法。
第二是《分别论》,这里的Vibhaïga,是指分别、解释的意思,在这部论里面把蕴、处、界、根、谛等法义分为经分别、论分别跟问分,三种方式来讨论。经分别是把《经藏》里面的内容罗列出来讨论,然后再以论的方式进行分析,再用问答来反复地抉择。
第三是《界论》(Dhàtukathà),以问答的方式编排,依蕴、处、界来讨论一切法。
第四是《人施设论》,(Puggalapa¤¤atti),puggala是人,pa¤¤atti是概念,在这里面就讨论了各种不同种类的人。
第五是《论事》(Kathàvatthu),这部论是在第三次结集的时候,才由摩嘎离之子•帝思(Moggaliputta Tissa)所造的。他的目的是驳斥当时流行在阿首咖(阿育王)时代的种种邪见,因为那个时候有很多的外道假装成僧人混进佛法,他们把很多的邪见也带进来,于是摩嘎离之子•帝思大长老就在结集的时候,就造了这部论,专门来破斥种种的邪见。
第六是《双论》(Yamaka),它的目的是为了解除种种名相术语含糊不清的地方,再解释它的正确用法。因为这部论所提出的问题都是以一对一的方式来讨论,比如是否一切法都有善因,是否一切善因都是善法,以这样的方式来提问,就是一对一对的方式来提问,所以称为《双论》。
第七是《发趣论》(Paññhàna),这部论在《论藏》里是最重要的,传统上称它为《大论》(Mahà- Pakaraõa),这部论跟前面六论稍微有点儿不同。前面的六部论侧重在分析,分析诸法的名相,而这部论是用二十四缘的方法来贯穿一切诸法。缘就是关系、条件,把前面所讲的法贯穿在一起。如果我们把前面这六部论所讨论的法比喻成珠宝,那《发趣论》就用二十四缘这条经线把所有这些法贯穿在一起。上座部佛教传承认为这部论是最能够证明佛陀具有一切知智的。因为这部论非常复杂,必须得先透过,先了解跟通透前面那几部论,才有可能通达这部论。它属于组织法,前面的属于分析法,这个是属于组织法。把前面几部论里面所讨论讲到的法都整理、统合起来。
我们再看看“阿毗达摩”的来源。上座部佛教认为“阿毗达摩”是佛陀所说的,为什么呢?因为佛音论师说过,“阿毗达摩”并不属于弟子的范围,而是属于佛陀的领域。在解释《法集论》的《殊胜义注》里面提到,佛陀在证悟全自觉之后的第四周,就是第四个星期,坐在菩提树附近的宝屋(Ratana- ghara) 里面省察 “阿毗达摩”,就是在现在菩提迦耶附近的宝屋(Ratana- ghara) ,据说当时佛陀就是在这里面,坐在里面省察“阿毗达摩”的。这里讲到的宝屋并不是说里面都是由宝石所做的,而是佛陀当年省察“阿毗达摩”的地方,世尊在这里就从《法集论》开始思维省察“阿毗达摩”。当他在省思前面几部论的时候,身体并没有发出光芒,但是当他省察到第七部《发趣论》的时候,身体发出了很明亮、强烈的光芒。这种光芒一共有六种颜色,分别是蓝色、黄色、红色、白色、橙色,以及五种颜色的混合色。因为这证明世尊当时在省察非常深奥的法,所以最能够体现佛陀所拥有一切知智的是《发趣论》。我们现在看到佛陀有些佛像的背光里面所发出的这些颜色,呈现出蓝色、黄色、红色、白色、橙色跟五种颜色的混合色,这就是表明佛陀当时在省思“阿毗达摩”。而我们现在看到佛教的六色教旗,也是根据这个典故而设计的,也就是青、黄、红、白、橙,再加这五种颜色的混合色。所以现在我们佛教的教旗是六色旗,是这样来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10-07
1.看大成佛经 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 首先明理 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 《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等
2.看修行的书 明理不求实证 则无意义 目前时代 最好最易成就的 就是藏区的大圆满法 能即生开悟 大圆满法 天赐众生福泽 能修习 当累世修的机缘 甚难得
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
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大手印即大圆满),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 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 灌顶修行
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 不仅仅是开悟 且证量足 能够灌顶加持 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
去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
去拜 丹贝旺旭仁波切 为师
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江央确吉宁玛仁波切
修习大圆满法 能即生开悟
第2个回答  2009-10-07
下载个乾隆大藏经
http://www.qldzj.com.cn/
右边有下载地址佛说大安般守意经 二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
第 678 部 佛说骂意经 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
第 679 部 禅行法想经 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
第 680 部 佛说处处经 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
第 681 部 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 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
第 682 部 佛说出家缘经 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
第 683 部 佛说阿含正行经 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
第 684 部 佛说十八泥犁经 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
第 685 部 佛说法受尘经 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
第 686 部 佛说进学经 一卷 刘宋居士沮渠京声
第 687 部 佛说得道梯隥锡杖经(附持锡杖法) 一卷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第 688 部 佛说贫穷老公经 一卷 刘宋沙门释慧简
第 689 部 须摩提长者经 一卷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
第 690 部 长者懊恼三处经 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
第 691 部 犍陀国王经 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
第 692 部 阿难四事经 一卷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
第 693 部 分别经 一卷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
第 694 部 未生怨经 一卷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
第 695 部 四愿经 一卷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
第 696 部 猘狗经 一卷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
第 697 部 八关斋经 一卷 刘宋居士沮渠京声
第 698 部 孝子经 一卷 失译人名
第 699 部 黑氏梵志经 一卷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
第 700 部 阿鸠留经 一卷 后汉失译人名
第 701 部 佛为阿支罗迦叶自化作苦经 一卷 失译人名
第 702 部 佛说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 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
第 703 部 佛说龙王兄弟经 一卷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
第 704 部 佛说长者音悦经 一卷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
第 705 部 佛说七女经 一卷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
第 706 部 佛说八师经 一卷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
第 707 部 佛说越难经 一卷 西晋清信士聂承远
第 708 部 佛说所欲致患经 一卷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
第 709 部 阿阇世王问五逆经 一卷 西晋沙门释法炬
第 710 部 本事经 七卷 唐三藏法师玄奘
第 711 部 佛说中心经 一卷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
第 712 部 佛说见正经 一卷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
第 713 部 佛说大鱼事经 一卷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
第 714 部 佛说阿难七梦经 一卷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
第 715 部 佛说呵雕阿那含经 一卷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
第 716 部 佛说灯指因缘经 一卷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第 717 部 佛说妇人遇辜经 一卷 姚秦三藏法师释圣坚
第 718 部 佛说四天王经 一卷 刘宋凉州沙门智严共宝云
第 719 部 佛说摩诃迦业度贫母经 一卷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
第 720 部 佛说禅行三十七品经 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
第 721 部 比丘避女恶名欲自杀经 一卷 西晋沙门释法炬
第 722 部 佛说身观经 一卷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
第 723 部 佛说无常经(临终方诀附) 一卷 唐三藏法师义净
第 724 部 佛说八无暇有暇经 一卷 唐三藏法师义净
第 725 部 五百弟子自说本起经 一卷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
第 726 部 佛说五苦章句经 一卷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
第 727 部 佛说坚意经 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
第 728 部 佛说净饭王般涅盘经 一卷 刘宋居士沮渠京声
第 729 部 佛说兴起行经 二卷 后汉外国三藏康孟祥
第 730 部 长爪梵志请问经 一卷 唐三藏法师义净
第 731 部 佛说譬喻经 一卷 唐三藏法师义净
第 732 部 佛说比丘听施经 一卷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
第 733 部 佛说略教诫经 一卷 唐三藏法师义净
第 734 部 佛说疗痔病经 一卷 唐三藏法师义净
第 735 部 佛说业报差别经 一卷 隋洋川邵守瞿昙法智
第 736 部 佛说十二品生死经 一卷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
第 737 部 佛说轮转五道罪福报应经 一卷 刘宋天竺三藏求那跋陀罗
第 738 部 佛说五无返复经 一卷 刘宋居士沮渠京声
第 739 部 佛说佛大僧大经 一卷 刘宋居士沮渠京声
第 740 部 佛说大迦叶本经 一卷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
第 741 部 佛说四自侵经 一卷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
第 742 部 佛说罗云忍辱经 一卷 西晋沙门释法炬
第 743 部 佛为年少比丘说正事经 一卷 西晋沙门释法炬
第 744 部 佛说沙曷比丘功德经 一卷 西晋沙门释法炬
第 745 部 佛说时非时经 一卷 天竺三藏法师若罗严
第 746 部 佛说自爱经 一卷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
第 747 部 佛说贤者五福德经 一卷 西晋沙门白法祖
第 748 部 天请问经 一卷 唐三藏法师玄奘
第 749 部 佛说护净经 一卷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第 750 部 佛说木槵经 一卷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第 751 部 佛说无上处经 一卷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第 752 部 卢至长者因缘经 一卷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第 753 部 佛说普达王经 一卷 失译人名今附西晋录
第 754 部 佛说鬼子母经 一卷 失译人名今附西晋录
第 755 部 佛说梵摩难国王经 一卷 失译人名今附西晋录
第 756 部 佛说孙多耶致经 一卷 吴月支优婆塞支谦
第 757 部 佛说父母恩难报经 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
第 758 部 佛说新岁经 一卷 东晋西域沙门竺昙无兰
第 759 部 佛说群牛譬经 一卷 西晋沙门释法炬
第 760 部 佛说九横经 一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
第 761 部 佛说五恐怖世经 一卷 刘宋居士沮渠京声
第 762 部 佛说弟子死复生经 一卷 刘宋居士沮渠京声
第 763 部 佛说懈怠耕者经 一卷 刘宋居士沮渠京声
第 764 部 佛说辩意长者子所问经 一卷 元魏沙门释法场
第 765 部 无垢优婆夷问经 一卷 元魏三藏瞿昙般若流支
第 766 部 佛说耶只经 一卷 刘宋居士沮渠京声
第 767 部 佛说末罗王经 一卷 刘宋居士沮渠京声
第 768 部 佛说摩达国王经 一卷 刘宋居士沮渠京声
第 769 部 佛说旃陀越国王经 一卷 刘宋居士沮渠京声
第 770 部 佛说五王经 一卷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第 771 部 佛说出家功德经 一卷 失译师名附三秦录
第 772 部 佛说栴檀树经 一卷 失译人名今附汉录
第 773 部 佛说頞多和多耆经 一卷 失译人名今附西晋录
第 774 部 禅秘要法经 三卷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
第 775 部 阴持入经 二卷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 是
第 776 部 佛说因缘僧护经
第3个回答  2009-10-07
南传佛教(小乘)佛教是上古佛陀的古道,是原始佛教一成不变由南边传过来的,是上座部长老组成的,后世称为上座部,他不同于北传的汉传大乘佛教,也不属于藏传密教
上座部佛教念诵的是巴利语的三藏佛经,不是梵文的佛经,而且只承认《阿含经》,并没有大乘的其他经典
第4个回答  2009-10-07
楼主,法是没有大小的。所谓的大小是指的发心。小乘这个词确实对南传上座部有贬低的意思。以后请用南传佛教来代替吧。呵呵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