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刘伯温的历史资料?

想知道

刘伯温画像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文成,汉族,温州文成县南田人(旧属青田县)。元末明初军事谋略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使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亮。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目录[隐藏]早年生活 仕途生涯 辅佐朱元璋 晚年生活 著作 作品选摘 诗 词 名言家族 子女悲剧性结局——《明朝那些事儿》 刘伯温传说早年生活仕途生涯辅佐朱元璋晚年生活著作作品选摘 诗 词 名言家族 子女悲剧性结局——《明朝那些事儿》刘伯温传说

[编辑本段]早年生活  刘伯温自幼聪颖异常,天赋极高。在家庭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好学深思,喜欢读书,对儒家经典、诸子百家之书,都非常熟悉。尤其对天文、地理、兵法、术数之类 更是潜心研究,颇有心得。他的记忆力非常好,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而且文笔精彩,所写文章非同凡俗。他14岁时入处州郡学读《春秋》,17岁师从处州名士郑复初学习宋明理学,同时积极准备科举考试。天生的禀赋和后天的努力,使年轻的刘伯温很快在当地脱颖而出,成为江浙一带的大才子、大名士,开始受到世人的瞩目。他的老师郑复初就曾对刘伯温祖父说:“他日这个孩子必定会光大你家门楣,振兴刘氏家族!”西蜀名士赵天泽在品评江左人物时,将刘伯温列为第一,将他与诸葛孔明相比,说刘伯温他日一定会成为济时大器。刘伯温果然是人中之杰。他于元统元年(1339年)考取进士,从此进入仕途,开始他在中国历史舞台上的精彩表演。 [编辑本段]仕途生涯   刘伯温庙前刘伯温的塑像最初,刘伯温希望为元朝政府效力,通过做官来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他在中进士后不久,被任命为江西高安县丞,后又任元帅府都事。但是他的建议往往得不到朝廷的采纳,他的才能反而受到朝廷的压制。刘伯温非常失望,先后3次愤然辞职,回故乡青田隐居。刘伯温隐居青田期间,潜心著述。他将自己的思想和对社会、人生的见解进行了一番总结,创作了著名的《郁离子》一书。而当此之时,全国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全国各地反元起义风起云涌,元王朝的统治已摇摇欲坠,但各支反元义军又互相纷争,各不相让。刘伯温静观天下形势,经过一番分析,认为在众多的起义军中,以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最有真龙天子之气,他领导的一支红巾军才是推翻元朝、建立新江山的队伍。 [编辑本段]辅佐朱元璋   朱元璋 公元1360年,义军统帅明太祖两次向隐居青田的刘伯温发出邀请,刘伯温经过深思熟虑之后,终于决定出山辅助明太祖,希望通过助朱氏打江山来实现自己治国平天下的宏伟大志。与当年诸葛亮“隆中对”相似,刘伯温初次与朱氏相见,就提出了“时务十八策”。明太祖一见刘伯温之后,更是大喜不已,从此将刘伯温视为自己的心腹和军师。
  刘伯温出山之后,忠心耿耿地为朱氏政权效力,积极为明太祖出谋划策。他为朱氏制订了“先灭陈友谅,再灭张士诚,然后北向中原,一统天下”的战略方针。而明太祖得到刘伯温的辅助,正是如虎添翼。他基本上按照刘伯温为他定下的战略、战术行事,先用诱敌之计大败陈友谅,挫其锐气,再于公元1363年在鄱阳湖与陈氏决战,将其势力彻底消灭。第二年,又依计将张士诚的势力消灭。然后,明太祖派部队北上攻打元朝首都北京,同时准备在南方称帝。
  公元1368年,明太祖在南京登基称帝,正式建立大明皇朝,改元“洪武”。为朱氏最后平定天下、开创朱明皇朝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刘基,作为开国元勋之一,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为了表彰刘伯温的特殊贡献和巨大功勋,明太祖还下诏免加刘伯温家乡青田县的租税。这是处州地区惟一不加税的一个县。不久又追封刘伯温的祖父、父亲为永喜郡公。
  洪武三年(1370年),刘伯温被任命为弘文馆学士,受“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称号,赐封诚意伯,食禄241石。至此,刘伯温本人的事业和青田刘氏家族的发展,都如日中天,达到了最辉煌的鼎盛时期。 [编辑本段]晚年生活  作为一代军师和智者,刘伯温料事如神,他深知自己平时疾恶如仇,得罪了许多同僚和权贵,同时也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因此,他在功成名就之后,毅然选择激流勇退,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辞去一切职务,告老还乡,回青田隐居起来。
  刘伯温在青田过了2年的隐居生活,本来希望远离世间是非争夺。但是,他的智慧和才能实在太高,他的名声实在太大了,他甚至被民间百姓渲染成了一位活神仙般的人物,这就无法避免政敌的嫉妒和皇帝的猜疑。洪武六年(1373年),刘伯温的政敌胡惟庸当了左丞相,指使别人诬告刘伯温,说他想霸占一块名叫“茗洋”的“有王气”的土地做自己的坟墓,图谋不轨。早就对刘伯温放心不下的明太祖,听到诬告后果然剥夺了刘伯温的封禄。刘伯温非常惶恐,于是亲自上南京向明太祖谢罪,并留在南京不敢回来。后来,胡惟庸升任右丞相。胡惟庸乃是天下第一大奸臣,可与秦桧相提并论。刘伯温更加忧虑,终于一病不起。
  洪武八年(1375年),刘基虽然不良於行,仍然和所有在京官员一样,参加元旦的早朝,随後在奉天殿做了一首《乙卯岁早朝》,这虽属於歌功颁德的应酬文字,但诗中仍可以看见刘基的心情。正月中旬,宋濂的门人刘刚来到刘基的住处,商请刘伯温将宋濂一百多卷的作品,择取精华部分编辑成书,以便诵读,也请刘基为新书写一篇序文。他毫不犹豫的答应了。正月下旬,刘基感染了风寒,朱元璋知道了之後,派胡惟庸带了御医去探望。御医开了药方,他照单抓药回来煎服用,觉得肚子里好像有一些不平整的石块挤压在一起,让他十分痛苦。
  二月中,刘基抱病觐见朱元璋,婉转的向他禀告胡惟庸带着御医来探病,以及服食御医所开的药之後更加不适的情形。朱元璋听了之後,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了一些要他宽心养病的安慰话,这使刘基相当的心寒。三月下旬,已经无法自由活动的刘伯温,由刘琏陪伴,在朱元璋的特遣人员的护送下,自京师动身返乡。回家後,拒绝亲人和乡里为他找来的一切药石,只是尽可能的维持正常的饮食。
  几天之後,刘基自知来日无多,找来两个儿子交代後事。交代完後事时,又让刘琏从书房拿来一本天文书,对他说:「我死後你要立刻将这本书呈给皇上,一点都不耽误;从此以後不要让我们刘家的子孙学习这门学问。」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化群众,效果一定比刑罚要好,影响也比较深远,一旦部属或百姓犯错,也较能以仁厚的胸怀为对方设身处地的着想,所裁定的刑罚也必定能够达到公平服人,和警惕人改过自新的目的;而法律若能尽量简要,让人民容易懂也容易遵守,便可以避免人民动辄得咎无所适从,又可以建立政府的公信力和仁德的优良形象,如此一来,上天便会更加佑我朝永命万年。」又继续说道:「本来我想写一篇详细的遗表,向皇上贡献我最後的心意与所学,但胡惟庸还在,写了也是枉然。不过,等胡惟庸败了,皇上必定会想起我,会向你们询问我临终的遗言,那时你们再将我这番话向皇上密奏吧!」最後於四月十六卒於故里,享年六十五岁。六月,葬於青田武阳夏山。
  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朝廷赠他为太师,諡号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县是1948年析置的新县,县名就是为了纪念刘基。。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因刑部郎中李瑜的建言,朝廷再度讨论刘基的功绩,并决议刘伯温应该和徐达等开国功臣一样,配享太庙。
  据说,刘伯温死前曾预言胡惟庸必败,到时明太祖会为自己平反昭雪,他还特留下一封密奏给儿子,要他在日后明太祖想起自己的时候再上奏。5年后,胡惟庸果然垮台。又10年后,刘伯温果然被平反。明太祖还赐给刘氏家族金书铁券,特批刘氏成员可凭此免一次死罪。 [编辑本段]著作  刘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在政治、军事、天文、地理、文学等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著有《郁离子》、《覆瓿集》、《写情集》、《犁眉公集》、《春秋明经》、 郁离子《百战奇略》、《时务十八策》、《火龙神器阵法》、《滴天髓》等。
  其中的郁离子,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谓天下後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郁离子」是刘伯温的托称,刘写作《郁离子》的时候,是在他47—50岁,一生中最鼎盛之际,此前的半生他郁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负,後来被夺去兵权,遂弃官归隐家乡青田山中,发愤而著《郁离子》。书成不久,他即出山离家,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协助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
  《郁离子》不仅集中反应了作为政治家的刘伯温治国安民的主张,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观、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文学成就、道德为人以及渊博学识。在写作《郁离子》的过程中,刘伯温的整个思想体系,尤其是对社会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张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统。
  此外,民间亦有多部与刘伯温有关的小说。当中,有说他经常微服出巡,体察民情。亦有说他很会占卜,并著有《烧饼歌》,向朱元璋暗示大明日后所发生的事,甚至明亡之后数百年的事。不过,由于刘伯温早在洪武八年就已离世,使这些故事和预言的真确性存疑。
  《列朝诗集小传》评道:“窃窥其所为歌诗,悲惋衰飒,先後异致。其深衷托寄,有非国史家状所能表其微者、每尽然伤之。”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29

刘伯温(1322年-1375年),字子厚,号伯温,别号石鼓山叟,是明代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刘伯温出生在贫寒世家,年轻时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精通经史,对传统文化有独特的见解。他曾经加入朱元璋的起义军,从事军事活动,并在军队中体现了出色的领导才能。在南京攻克成功后,刘伯温成为朱元璋的重要顾问和将领,参与了明朝的建立过程。刘伯温在政治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坚持留居边疆,积极平定内乱,完成了中原地区的统一。他主张以农业为国家经济基础,注重粮食生产和农田治理,提出了“治水、安民、隆农”的政策,为明代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刘伯温还是文学和艺术的爱好者,他自己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作品以豪放、激昂、意境广阔为特点,影响了后来的文化界。刘伯温在1375年逝世,享年54岁。他的事迹和思想对明代以后的政治和军事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尊称为“明朝开国功臣”和“军事奇才”。他的传记和诗集等也一直流传至今,成为研究明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
第2个回答  2013-11-28
刘基故里--南田又称天下第六福地,人杰地灵,孕育着文成千百年的历史文化。千古人豪刘伯温是历史上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他辅佐朱元璋完成统一大业,建立大明王朝,被后人称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伟人。现留下一批明清建筑,诸如刘基庙、参政公祠、忠节公祠、盘古亭、辞岭亭、武阳亭、刘基故居及刘基墓等。此外,全县尚拥有新石器遗址、宋朝古窑址、摩崖石刻、古寺、古墓、古牌坊、革命纪念地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元至大四年夏历六月十五日出生于南田武阳村。武阳村当时属青田管辖,时人称他为刘青田。明洪武初年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他死后139年,即明武宗正年(1514),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文成公。文成县就是以他的谥号命名的。 刘基是我国历史上卓越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生于元末,自幼聪敏,长大后博览群书,因而才干、学识大大长进。他胸怀救时济世之志,于23岁考中进士,投身仕途。当时的元政权,君主昏庸,官吏腐败,民不聊生。刘基目瞩这种危机四伏的时局,并不气馁,仍以国事为重,清廉刚直,效命朝廷,忠于职守,总想为国家民族干一番事业,可是在元代民族歧视严重的官场上,并不得志。自26岁出任江西高安县丞,长期充任江西行省椽史、江浙行省儒学副提举、浙东元帅府都事、行省枢密院经历之类从七品、七品小官,后来虽小有迁升,一度当上从五品的行省郎中,但旋即仍以七品的资格改授处州路总管府判,浩然之气受到抑制。加上此国性农民起义已风起云涌。他面对现实,逐渐认识到元朝灭亡、改朝换代已成必然之势。于是在48岁那年弃官在家乡武阳隐居,著《郁离子》2卷。 元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军下金华,定括苍,仰慕刘基的名声,盛情邀请他出山。这时刘基已50岁,应邀前往金陵(南京),进献"十八策",论天下安危,于色。朱元璋大喜,专设礼贤馆款待。从此,刘基成了朱元璋的主要谋士,宏才大略得到施展。刘基在统一中国创建明王朝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此外,对大明历法、律令的制订、南京城竽宫的修筑设计也曾作出贡献。 刘基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但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刘基却不求名利,不以功臣自居,一再谦让,故官爵比其他功臣低,授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弘文馆学士、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年俸禄240石,也比其他受封伯爵的大臣低。但即便如此,由于他嫉恶如仇,刚正不阿,敢于直言,不久便得罪了丞相李善长、胡惟庸等人,并逐渐失云朱元璋信任。洪武四年(1371),刘基请求告老还乡,退出政治舞台,时年61岁。 刘基还乡后,虽然不与地方官来往,从来不讲自己的功劳,唯棋酒诗文自娱,行为十分谨慎,但仍遭丞相胡惟庸暗算,指使人诬陷他在家乡强占有"王气"的坟地,引起朱元璋疑忌,被夺去俸禄,致使刘基引咎京,不敢回家。后忧郁成疾,吃了胡惟庸派来的太医药后,病情加重,朱元璋遣使护送回家。不久,便不明不白死去了。这一天是洪武八年(1375)夏历四月十六日,享年65岁。
第3个回答  2023-05-06
刘伯温(1311年-1375年),字太初,号钟山,明初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神秘主义者和民间传说人物,汉族,江西南昌人,曾任临安知府、端州知州、湖广安抚使、福建巡抚等职。刘伯温主持过剿倭、平定黄巢、抗元护国等重大军事行动,所写有《征辽录》、《安南志》等军事著作,对明初政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他还是一位擅长卜筮和催化阴气的神秘主义者,在民间传说中,刘伯温的形象常被描述成拥有神异的能力和不世的智慧,被尊称为“刘圣人”。刘伯温的历史来源主要包括史料、纪传体文学作品、传说和民间文化等。其中,纪传体文学作品是对刘伯温生平事迹的最主要记载,如《三朝北盟会编》、《明史》、《定秦传》、《鉴史箴言》等;传说和民间文化中,刘伯温的形象被广泛地使用在故事、戏曲、绘画、雕塑、民间信仰等方面,如《刘伯温三英战吕布》、《义侠传》、《八仙大会》等传说,以及《洪州传统木雕》等民间艺术作品。另外,近年来,随着历史学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一些新的研究成果也对刘伯温的生平事迹有了更深入和更全面的认识,比如《刘伯温:明初豪商与势力重构》、《刘伯温史实考》等专题研究。
第4个回答  2023-06-17
刘伯温(1311年-1375年),字希夷,号东篱,襄阳(今湖北襄阳)人,元代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曾投袁时、朱元璋,后一心投靠朱元璋,全力协助朱元璋建立明朝。刘伯温出生于南宋末年,早年在清明上河图事变中,他跟随其母亲逃难而见识到了战争的残酷和社会的动荡。因此,刘伯温一直对军事和政治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刘伯温在后来加入朱元璋的军队后,成为朱元璋的参谋和重要。他参与了农民起义军的除奸肃贼工作,制订了一系列重要战略,如“连环阵”、“折冲冲阵”等。在明朝的建立过程中,刘伯温担任过吏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务,对于明朝政治和文化的发展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刘伯温的另重要贡献是他所著的《大明一统志》,这是一部详细记载中国古代历史和地理的巨著。《大明一统志》内容涉及人物传记、地方志、典章制度、经济文化等方面,被誉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瑰宝之一。总之,刘伯温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化家,他的贡献和影响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