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宗教报刊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

近代宗教报刊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

在线等

中国新闻事业历史发展的第一阶段,自1815年开始,至1895年结束,其最基本的特点是:近代报刊因外国传教士传播福音的需要而在中国诞生,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人等各色人等的共同努力下“渐行于中土”(王韬,2002:p171),其中商业性报纸发展为报业的主流。但是,直至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中国报业市场与舆论阵地始终为外报所垄断。

以1815年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起点,其依据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1815年8月5日,英国基督教传教士威廉· 米怜(William Milne)在南洋马六甲发刊中文《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主旨。这份报刊虽然在南洋地区出版,但其创办意图并不是为了影响南洋人,也不是仅仅为了影响南洋地区的华人,而是为了影响所有的中国人,因而被新闻史学者认定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戈公振认为,《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为我国有正式报纸之始”(戈公振,1927)。此后,虽有学者曾提出过一些异议,提出应以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发刊的中文《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或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出版的葡萄牙文《蜜蜂华报》为历史起点,但都只是一家之言而已。然而,自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至1839年禁烟运动发生前,外国传教士虽然视近代报刊为其传教的重要工具,但因当时的满清封建王朝在思想文化上实行言禁政策而始终难成气候,发展的步子极为缓慢,二十多年间仅出版过6份中文报刊。其中,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仅有《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和《各国消息》两份,前者出版5年但时断时续,后者创刊半年即因禁烟运动兴起而告终。这些外国传教士主办的中文报刊,在性质上都是宗教性的报刊,旨在向中国人传福音,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宣教工作,虽然有不少介绍西方文化与知识性的内容,但就报刊应以传递信息为首要功能而言,似不能予这些宗教性报刊以过高的历史评价。至于这一时期外国商人或传教士在澳门、广州两地出版的10多份葡文或英文报刊,基本上是在华外人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意见的媒介,对中国人、中国社会乃至中国报业的发展影响甚微,因而不足以构成一个独立的历史发展阶段。1839年后,禁烟运动、鸦片战争接踵而至,近代报业的发展因时势险恶而一度中辍,仅在澳门存有几份外文报刊以作为在华外人之间沟通信息的工具。1841年1月香港为英国侵略者强占后,香港报业开始兴起,其规模和影响立时超过澳门,但对中国人与中国社会的影响力还是极其微弱的。1845年,英文《中国丛报》(Chinese Repository)重回广州出版,但并未能带动广州报业的勃兴,其自身也在广州孤军奋战7年后悄然停刊。

直至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后,在华外报才开始出现成规模、不间断地向内地扩展的势头,外国人在华办报活动的步子日趋加快。在华外报大发展的主要标志,一是中文报刊的复兴与发展、特别是商业性中文日报的迅速发展。中文报刊的复兴与发展,首先应归功于外国传教士知难而进的开拓精神,因为我国各地出现的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绝大多数为外国传教士所首创。例如,在香港,《遐迩贯珍》创刊于1853年,成为我国在鸦片战争后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刊;在上海,《六合丛谈》创刊于1857年;在宁波,《中外新报》创刊于1858年;在福建,中文方言、拉丁文拼音报刊《教会使者》创刊于1860年在福州创刊;在汉口,《谈道新编》创刊于1872年;在北京,《中西闻见录》创刊于1872年;在台湾,中文方言、拉丁文拼音《教会新闻》创刊于1885年;在厦门,中文《厦门新报》创刊于1886年;……而且,这一时期外国传教士创办或主办的中文报刊,包括《遐迩贯珍》在内,虽然在性质上仍然属于宗教性报刊的范畴,但在宣传内容上大多转而以时事政治为主,包括著名的上海《万国公报》。

但是,发展势头最迅猛、并最终成为报业发展主流和报业市场主体的,则是外国商人创办的商业性中文日报。1857年11月3日,我国第一份中文报纸《香港船头货价纸》在香港创刊,初为英文孖剌报馆出版的中文版,后改名为《香港中外新报》,1873年后改版为日报并脱离英文孖剌报馆。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后,一批独立创办与出版的商业性中文报纸在上海、广州、香港、天津等地先后问世,其中办得最成功并成为当时商业性中文日报典范的是上海的《申报》,创刊于1872年4月。《申报》成功的经验,一言以蔽之,就是中国人阅读的报纸必须由中国人来办。《申报》的创办人美查(Ernest Major)虽然是个英国商人,但他明白这一道理,因而把编撰工作全部交给了秀才等中国文人。这些中国文人将我国固有文化和表达形式与西方新闻纸的形式和格调相结合,开创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适合中国读者需要的近代中文报纸风格。此外,商业性中文报纸之所以成为中国报业发展的主流,还在于它们注重经营与管理,使广告数量与日俱增。

这一时期在华外报大发展的另一主要标志,则是在华外报网的建成及其对中国报业市场与新闻舆论阵地的不断蚕食并最终形成了全面垄断的局面。六七十年代后,随着外国商人、传教士以及其他人士的深入各地,在华外报由南向北、由东向西不断扩展,至九十年代维新运动兴起之前,一个以上海为中心,以广州、汉口、天津、香港、澳门等南北重要城市为基地,散布于8个省的14个城市的外报网络基本建成。上海报业的发展,始于1850年8月英文《北华捷报》(North China Herald)的创刊。上海之所以能够发展成为中国的报业中心,首先是由于外国人在上海的苦心经营。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将上海作为其侵华重心,使上海迅速发展成为我国的工业、商业和对外贸易的中心,为上海报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其次,五六十年代发生的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太平军攻占了上海周边地区,导致大批有经济实力和文化素养的中国人为避战祸而进入上海租界地区,不仅进一步巩固了上海报业发展的经济基础,还使上海中文报刊有了较大的读者群。正因为上海有读者群,因而上海出版的中文报刊才有可能发展成为全国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1872年4月创刊的中文《申报》成为当时中国商业性中文日报发展得最成熟的典型,成为所有中文报纸之楷模。

最后还必须提出来讨论的是七十年代后悄然出现的国人自办报刊。不少学者将这一现象的出现作为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但是,当时清政府实行“与己民则禁之,于他国则听之”(陈炽,1987:22)的新闻政策,使国人自办报刊在政府高压下缺乏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根本不可能成为中国改变报业发展历史进程的力量。最早出现的《羊城采新实录》和《昭文新报》,在中国报业史上只是昙花一现而已。在上海出版的《汇报》(1874年创刊)和《新报》(1876年创刊)、在广州出版的《述报》(1884年创刊)和《广报》(1886年创刊)等国人自办报刊,也都旋起旋辄,对中国社会、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的影响十分有限。而且,其数量也少得可怜,自七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维新运动兴起前的20多年时间内仅出现过20种左右。(宁树藩,1996:p113)唯一的例外是在香港出版的《循环日报》。诚然,这份报纸在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王韬主持下,开创了以“立言”为宗旨、以政论为灵魂的民族报业的特色,虽在香港地区能与外报相颉颃,但不可能改变当时外报逐渐垄断中国报业市场与新闻舆论阵地的局面。

参考资料:http://xwsxh.pku.edu.cn/third.asp?id=112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5-10
近代宗教报刊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各类宗教报刊应运而生。这些报刊既是宗教团体宣传信仰、传统和文化的工具,也为社会带来了新鲜的文化和思想。首先,近代宗教报刊带来了新的文化和思想。这些报刊以信仰、宗教为主题,但不仅仅是讨论宗教问题。它们也涉及文化、政治、社会等问题,呈现了当时社会的多元化和变革。例如,清末的《天恩报》就刊载了许多关于社会进步、国家强盛等问题的文章,引发了不少反对声音,这也促进了中国新闻思想的多样化。其次,近代宗教报刊给中国新闻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它们使新闻出版业得以迅速发展,成为了新生行业,进而带动了中国新闻业的发展。这些报刊可以说是中国新闻业的历史积淀,对于培养和提高新闻从业人才、推进新闻传播、宣传文化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近代宗教报刊也为中国社会开放带来了积极影响。在当时缺乏言论自由的社会环境下,这些报刊的出现为社会带来了另一种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它们达到了跨越宗教、地域、文化的目的,来自各个地方、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都在这里交流想法、相互探讨问题。总之,近代宗教报刊在中国新闻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它们的出现和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新闻业的进步,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文化的交流和熏陶。
第2个回答  2023-05-10
近代宗教报刊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自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越来越多的宗教报纸应运而生。这些报纸包括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道德主义等宗教流派的代表性刊物。这些宗教报刊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宗教报刊扮演着宣传教义和信仰、倡导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重要角色。宗教报刊通过宣传教义和信仰,鼓励信徒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促进社会和谐与进步。2.宗教报刊是社会信息的重要来源。宗教教义和信仰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密切相关,宗教报刊对于反映时代动态和社会现象具有特殊的价值。3.宗教报刊是新闻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教报纸在规模、发行、编辑、新闻采集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新闻业特征,为新闻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总之,近代宗教报刊在中国新闻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推动社会进步和传承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第3个回答  2023-05-14
近代宗教报刊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中国对西方文化的接触和传播,各种宗教报刊频繁涌现。首先,宗教报刊在推广宗教教义、传播宗教知识、弘扬宗教文化、动员信徒、发展教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次,宗教报刊也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一面鲜明的政治文化旗帜。宗教报刊通过对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宣传报道,推动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此外,宗教报刊还为中国新闻史上的文字及新闻报道方式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通过使用各种文字和,将宗教知识传递给更广泛的读者,同时也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推进了中国新闻文字现代化。总之,近代宗教报刊在中国新闻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它们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社会变革和文化丰富多元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4个回答  2010-07-02
关于这个问题貌似 人大版的 中新史里有介绍到, 就是外国人在华所办报刊的历史作用里,大多数在华的近代宗教报刊都属于外国人在华所办报刊的范畴,所以其在中国新闻史上地位也应包含在内,你需要灵活变通你所学的知识。至于具体答案这里就不赘述了,大概就是书上讲的那些:其目的是要在中国传播宗教,但本质是要打开中国的大门,为其本国的政治势力,资本,商品进入中国铺路,是为了政治经济利益云云... 但同时又在中国新闻事业的近代化的过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当然这种作用并不是他们的本意,外国人在中国办报纸当然就把国外先进的办报理念,办报经验引入到中国,同时各种印刷技术,等等,最重要的是这些报刊在中国发行,报纸上一些内容影响到了中国知识分子,其中某些先进的西方思想刺激了一些有着觉醒意识,忧国忧民的中国人,把中国人的眼光引向了外面的广阔世界,等等等,反正就是这样的一些话,你看着自己的理解加以运用吧。

参考资料:中国新闻史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