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理论期望模式

如题所述

在弗洛姆的动机作用模式图中,期望理论期望模式描绘了个体行为的四个关键因素:个人努力个人成绩组织奖励个人需要。个人努力是行为强度的体现,它与一级目标——个人预期或外部设定的成绩标准紧密相连。


个人成绩,作为一级目标,是获取组织奖励的工具,而组织奖励又分为内在奖励(如责任提升、发展机会)和外在奖励(如加薪、晋升)两种,构成了二级目标。这些奖励是满足个人需要的手段,个人需要则是激励作用的内在驱动力,代表个体尚未满足的需求。


该理论强调,激励过程中,个体通过两个层次的期望和效价评估来决定行为。期望I涉及目标难度与个人能力的匹配,个体评估行为成功的概率。如果这个概率适中,个体会具备实现一级目标的信心和动力。而期望II则关注个人成绩与奖励的关联,个体预测成绩能否带来组织的奖励,以及这些奖励如何满足他们的个人需要。


三个关键关系需要平衡:努力——绩效关系,个体期待努力与工作表现的关联,过高或过低的目标都会影响动力。绩效——奖励关系,人们追求的是努力后得到的奖赏,如物质或精神回报。最后,奖励——个人需要关系,奖励能否满足个体特定的需要,这因人而异,取决于个人需求和奖励的匹配程度。


由于个体差异,同样的目标对不同人可能产生不同的期望和效价。因此,在激励策略中,考虑这些关系至关重要,以确保激励措施的有效性。


扩展资料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由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Vroom)于1964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期望理论是以三个因素反映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要激励员工,就必须让员工明确:(1)工作能提供给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2)他们欲求的东西是和绩效联系在一起的;(3)只要努力工作就能提高他们的绩效。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