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袁崇焕不死,明朝会亡于清朝么

如题所述

历史上袁崇焕未能阻止明朝战略劣势的形成
首先我们看袁崇焕本人。
历史上,袁崇焕向崇祯皇帝许诺“五年复辽”,就是说要用五年时间打败后来清朝的前身后金政权,夺回被后金占领的辽东。并且还确定了以辽土养辽人,以辽人守辽土等一系列计划方针。但袁崇焕的五年之期还没干到一半,就失去崇祯的信任下狱身冤死。
很多人都设想,真给袁崇焕五年时间,他可能真能实践诺言恢复辽东呢。
可是,历史恐怕并不那么浪漫。袁崇焕当着崇祯皇帝的面夸下“五年平辽”的豪言壮语,但是一出门有人问起真的有信心与否的时候,他的回答却是“上期望甚迫,故以年慰圣心耳”。
用今天的话说这段话“信息量略大”,首先我们可以看出崇祯的心态是极为急迫的,这种心态可以说为未来洪承畴松锦之战被迫出战遭致大败埋下了伏笔。其次也反映出袁崇焕其实自己也没有把握平复辽东,这时候的他只是应对一个着急的上级的下属而已,只能捡上级喜欢听的话说。
五年克复辽东可能吗?当然不可能。袁崇焕守边期间,能做到使局面不急剧恶化已是不易了。事实上,也正是在袁崇焕任职期间后金完成了对明朝全面战略优势的确立。袁崇焕的“五年复辽”当然不可能实现。
局势的关键,是袁崇焕任职期间明后金双方的外交战。
在明金双方刚开始对垒的时候后金的开局其实是非常不利的,当时努尔哈赤的周边基本没有任何堪称可以信任的盟友,从九部联军到萨尔浒,努尔哈赤一直是属于被“群殴”的状态,甚至连布占泰这样的儿女亲家都常常靠不住。
但是到了袁崇焕主持边务的时期,形势已经发生了大变,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来自叶赫和江夷(布占泰)等的同族威胁基本得到了消除,随着萨尔浒明军战败,后金转入战略进攻,明军基本转入守势。
而这个时候的国际形势就显得相当重要了。虽然后金在战场上转入进攻,但在国际大环境中,仍旧处在明、蒙古、朝鲜三方敌对力量的夹击之中。于是,后金和明双方争夺的焦点就转移到蒙古和朝鲜身上。
而明在东北亚国际环境竞争上的全面失败,正是源自袁崇焕出守辽东的任上。
先说朝鲜。朝鲜一直是明朝的铁杆盟友,最为忠诚的附属国。地理位置上特别容易和明国一起夹攻后金,无论是成化年间的犁庭还是万历年间的萨尔浒战役女直人都是被夹击的一方,皇太极非常了解这一点。于是在1627年发动了“丁卯之役”,第一次征服了朝鲜半岛。
面对后金对盟国的进攻,袁崇焕没有任何实际解决办法。只能通过写信向皇太极抗议表达自己的不满“方以一介往来,又称兵于高丽,何故?我文武兵将遂疑汗之言不由心也。”然后要求皇太极“息刀下之兵,将事情讲析明白。”,可见在真的面对八旗铁骑的时候袁崇焕从来都做不到向崇祯夸口的那样威武,只能象征性出兵绕一圈做个姿势,对于后金根本没有起到实质性的“牵制”。实际上只有书信抗议来进行形式上的“牵制”,结果就是朝鲜在后金的征伐之后,被迫订立城下之盟,从明朝的盟国沦为了后金的附庸。原本三方夹击后金的态势,一下就失掉了右翼。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7-03-27
会,本来袁崇焕的方略就有问题。这是直接原因;
明朝末年小冰川好多年,这个是农耕国家靠天吃饭的时期,粮食大范围歉收。当今年社会碰上旱期,粮食照样歉收;这个是客观原因;
明朝自土木堡后,勋贵力量大幅度缩水,皇权力量不足以压制地方士族,对地方的控制力下降,这个才是主要原因。
像宋朝虽然同样是地方士族做大,但本身制度使得文官体系内部掣肘严重。

所以,明朝末年矛盾重重的情形下,再加上崇祯缺少足够的帝王术教学传承,满清自然十几万人一个推力就倒。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