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九是从每年阳历12月下旬初冬至逢壬日开始。不过现代社会已经很少有人知道,哪一天是壬日,比较认可的一种说法就是从冬至节气这天数九就开始了。从冬至这天开始算每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之后,也就是刚好八十一天就“出九”了,意味着冬季结束了。
在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冬至"九九消寒歌",俗称"九九歌",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气候、物候变化情况,同时也表述了农事活动的一些规律。不过因为我国地跨北温带和亚热带,各地气候冷暖变化不一样,所以各地的"九九歌"的内容也不一样。从理论上说冬至这一天白天最短黑夜最长,应该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刻,但是事实上,四九才是寒冬中一段最冷的时间。
在我国的明、清代时民间还有“画九”、“写九”的习俗,有些地方三九比四就冷,有些则是四九比三九冷。不过整体上,三九会更冷一些。所以冬季进补是=就像俗话说:“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冬至是最寒冷的时候,也是阳气开始生成的开始。冬至作为廿四节气中最后一个节气,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大部分北方地区的人们都会吃饺子,而南方人多吃汤圆。
冬至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藏之终,生之始,故也称“亚岁”,重要性仅次于除夕,在古时候冬至和过年一样,放假七天,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祭天盛典就是在冬至日,在我国的澳门,冬至依旧是法定的公共假日。当然冬至到了,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寒邪,此时阴寒之气最重,要多着衣、注意防寒保暖,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户外活动。
数九,又称冬九九,是中国民间一种计算寒天与春暖花开日期的方法。所谓“数九”,是指从“冬至”当天算起,九天为一个单位,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从“一九”数到“九九”,冬寒就变成春暖了。
在我国古代,北方地区的人民由于御寒条件比较简陋,寒冬也被视为威胁,面对天寒地冻生恐惧感。 当时的人们为挨过漫长冬季,遂发明以“数九”的方法进行消遣,以打发时间缓解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