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朱自清《春》的一个问题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中“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的薄烟是迷蒙的细雨呢?还是炊烟的细雨? 请大师指导,并说出原因

我想虽然是一种自然现象,也是作者朱自清的《春》带来深思的地方,意象单纯,主题明朗,语言优美,人们往往把它解读为一篇“春的赞歌”。其实这是一种误读。《春》与朱自清众多的写景抒情散文一样,看似晶莹剔透,一目了然,但它却像一杯醇酒一般,蕴涵了绵长而清洌的韵味与芳香,要真正品尝出它的滋味并非易事。在这篇“贮满诗意”的“春的赞歌”中,事实上饱含了作家特定时期的思想情绪、对人生及至人格的追求,表现了作家骨子里的传统文化积淀和他对自由境界的向往。1927年之后的朱自清,始终在寻觅着、营造着一个灵魂深处的理想世界——梦的世界,用以安放他“颇不宁静”的拳拳之心,抵御外面世界的纷扰,使他在幽闭的书斋中“独善其身”并成就他的治学。“荷塘月色”无疑是经过了凄苦的灵魂挣扎之后,找到的一方幽深静谧的自然之境,曲折地体现了他“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格操守;而“早春野景”则使他的梦的世界走向了一个开阔、蓬勃的境地,突出地展示了他要在春天的引领下“上前去”的人生信念。后者自然是前者的延续、转化、提升。但不管这两个世界有多么不同,它们都源于朱自清的一种理想追求甚至是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春》确实描写、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但它更是朱自清心灵世界的一种逼真写照。
体现了作者的心情中闪光点……我想那就是重要的地方
把文章带到他那个环境中就没有错的了,因为他是那个时代的
……
这就我的回答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4-02-28
是迷蒙的细雨,具体地说是溅滴在瓦片上的细雨形成的雨雾。
朱老师说了,春天的雨是最寻常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而且持续时间长,因此便出现了这一现象。

这个我在最初答的时候也考虑到了
我觉得应该是“迷蒙的雨雾”夹杂“吹烟的雨雾”,根据作者的意图,他应该是想描绘一幅那种初春多雨,炊烟夹杂的乡村景象。
就是这样。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14-02-28
是迷蒙的细雨,具体地说是溅滴在瓦片上的细雨形成的雨雾。这样就更形象地描绘出了春雨的特点。

我们可以从《春》前面的句子看出:“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句子中的主语是雨,说它“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而且“密密地斜织着”,持续时间很长,因此便出现了这一现象。

总而言之,“看”引导人们视线,“牛毛”,“花针”,“细丝”,三个比喻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雨中的景色远近结合,动静搭配,描写镜头有全景,有特写,有动态,有静态。表现出春雨沐浴下的安宁温馨的画面,突出了春雨“润物细无声”的特点。
第3个回答  2014-02-28
是雨
细雨打在屋檐上会起一层薄薄的雨雾
如果你去看了
就知道了

而且你把这句话带进文章
前半句写的都是雨
下半句自然也是雨
第4个回答  2014-02-28
等来年春天来了,雨来了,你找个清净点的地方,就会体会到那种烟雨了,不只是屋顶上。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