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 BIM,它的具体作用是什么?

如题所述

BIM的英文全称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指建筑信息化模型。

BIM是一个完备的信息模型,能够将工程项目在全生命周期中各个不同阶段的工程信息、过程和资源集成在一个模型中,方便的被工程各参与方使用。

扩展资料

建筑信息的数据在BIM中的存储,主要以各种数字技术为依托,从而以这个数字信息模型作为各个建筑项目的基础,去进行各个相关工作 。

在建筑工程整个生命周期中,建筑信息模型可以实现集成管理,因此这一模型既包括建筑物的信息模型,同时又包括建筑工程管理行为的模型。将建筑物的信息模型同建筑工程的管理行为模型进行完美的组合。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建筑信息模型可以模拟实际的建筑工程建设行为,例如:建筑物的日照、外部维护结构的传热状态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BIM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9-11-02

BIM的英文全称是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指建筑信息化模型。

BIM是一个完备的信息模型,能够将工程项目在全生命周期中各个不同阶段的工程信息、过程和资源集成在一个模型中,方便的被工程各参与方使用。通过三维数字技术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相互协调、内部一致的信息模型,使该模型达到设计施工的一体化,各专业协同工作,从而降低了工程生产成本,保障工程按时按质完成。

扩展资料:

建筑信息的数据在BIM中的存储,主要以各种数字技术为依托,从而以这个数字信息模型作为各个建筑项目的基础,去进行各个相关工作 。

在建筑工程整个生命周期中,建筑信息模型可以实现集成管理,因此这一模型既包括建筑物的信息模型,同时又包括建筑工程管理行为的模型。将建筑物的信息模型同建筑工程的管理行为模型进行完美的组合。因此在一定范围内,建筑信息模型可以模拟实际的建筑工程建设行为,例如:建筑物的日照、外部维护结构的传热状态等。

当前建筑业已步入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引入和普及, 例如CAD的引入,解决了计算机辅助绘图的问题。而且这种引入受到了建筑业业内人士大力欢迎,良好地适应建筑市场的需求,设计人员不再用手工绘图了,同时也解决了手工绘制和修改易出现错误的弊端。在 “对图”时也不再用落后的将各专业的硫酸图纸进行重叠式的对图了。这些CAD图形可以在各专业中进行相互的利用。给人们带来便捷的工作方式,减轻劳动强度,所以计算机辅助绘图一直在受到人们的热烈欢迎。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BIM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2020-05-27

BIM这个词大家一般习惯理解为「建筑信息模型」,网上还会找到各种吹上天的东西。但你真的理解BIM吗?


BIM这个词语是英文单词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缩写,这三个词国内一般的翻译方法为「建筑信息模型」。 

如果我们上网一查,一般还会看到,BIM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几大特点。 

然而,我们知道这些后,还是对BIM是什么,该怎么用,该怎么学习,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那么今天,我们就尝试剥开BIM神秘的外衣,为大家讲个清楚,这BIM到底是什么。 

前面我们说到,国内一般对于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这三个英文单词的翻译呢,是「建筑信息模型」,其实这个翻译是不太合适的。 

在这个解释下,我们会觉得BIM的重点就是「模型」,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工程项目应用BIM这种技术后,收效不明显的原因——用户花了不少钱,投入了大量的人力,最后就得到一个电脑中的模型,感觉看起来很直观很炫,然而并没有什么用。这肯定很不划算的。 

那么对更好的解释应该是什么呢? 

对BIM技术更好的解释应该是:由完全充足的信息构成的、用以支持生命周期管理的,并可由电脑程序直接解释的,工程信息模型。换句话说,BIM就是由数字技术支撑的对建筑环境的生命周期管理。 

这么说大家可能还是有点晕,我们来进一步拆解BIM这三个字母。



B



首先,这第一个字母B,building,不应该理解为狭义的「一栋建筑」,而应该是整个建设领域。


这个领域包括一些常规建筑,以及城市规划,交通工程,环境工程,节能工程,地下空间工程,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景观工程,水务工程,农业工程,给排水与工程,建筑智能化工程,风景园林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等等。 

所以BIM的B所涵盖的,可以是建筑的某一具体部分,比如水暖电啊、土方工程啊等等,也可以是单体建筑,还可以是社区,更可以是一个城市,甚至可以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这一点我们可以了解到,不仅是搞「建筑」会用到BIM技术,搞设备的、搞材料的、搞园林的,只要你在工程领域中从事一份工作,BIM技术就会和你发生不同层面的关系。



M


BIM中间的字母「I」我们放到最后来说,我们先来看看第三个字母M,modeling。现在国内对这个词的翻译是「模型」,我们说这种理解是很不对的,因为model这个词才是模型,它是一个名词,一个结果。 

而modeling作为一个动名词,所表现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那么我们应该把这个词理解为「建模」,或者更好地理解为「模拟」。 

如果我们把M理解为「模型」,我们就把BIM技术与实际施工建设拆分开了,而实际上国内有很多的工程项目恰恰就是这样做的。 

比如有的企业会单独设立一个BIM小组,把所有关于BIM的工作安排给这个小组来做。 

这样的BIM小组主要工作有两个。第一个工作是在建设开始的时候,根据二维平面图纸「翻」出来一个三维的模型,其实不过是换了一种更炫的表达方式罢了。工程开工后,所有的建造工作还是会按照传统的方式来实施,并不跟BIM产生关系。 

等到工程项目结束了,BIM小组再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修改模型,交出一份竣工版的模型,交差完事。 

在这种工作模式下,BIM就是我们刚才说到的「模型」,它仅仅是一个模型,把图纸或者竣工的工程搬到电脑中,用三维的方式给人看。这样的BIM,自然产生不了什么价值。这也是目前国内第一批从事了BIM工作的人们经常吐槽的地方,钱没少花,夜也没少熬,没创造什么价值,觉得BIM没有用。 

而如果我们按照「模拟」来理解BIM中的M,那就不是这样的工作方式了。我们知道一个工程项目是多方参与的动态结果。 

目前市场上用BIM技术应用最多是在设计阶段,用三维的模型来代替传统的平面图纸,只有设计阶段会应用到BIM,参与方只有设计,而一个工程作为一个产品,设计阶段只是刚刚开始。



我们讲BIM要参与工程的全生命周期。就是在开始动工前,业主就召集设计方、施工方、材料供应商、监理方等各方面一起做出一个BIM模型,注意这里的参与者不仅仅是设计方。比如使用BIM技术的各方,就经常忽略材料和设备供应商在前期流程中起到的作用。 

在这个阶段,我们实际上是在工程真正开始之前,在电脑中把整个项目模拟建设一次。这时候这个模型其实是“拟完成作品的模型”,在计算机中,它已经完成了。 

在实际建造的过程中,参与人员会尽量根据这个模型去进行建设,而要想大家根据模型去建设,最好的办法就是在一开始的「模拟建设」中,各方就都能够参与到「数字模型」的建立中来,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如果说在建模的时候有一方没有参与,比如施工方,那这个数字化模型在实施的时候就会遇到和传统方法中同样的问题。 

举个大家都能听懂的例子,比如我们盖一个房子,门是0.9米宽,屋子里放着一个3米见方的大鱼缸。如果仅仅是设计方把鱼缸的模型花在这个房间里,那是没有问题的,这个模型很容易就能在电脑中被画出来。 

但如果没有施工方的参加,没有过程的模拟,那到了实际施工的时候,就会发现门开好了,鱼缸抬不进来。那么就得把门重新拆掉,搬进鱼缸后再把门装上,这一拆一装,就是传统施工中的浪费。 

大家看,即便是用了BIM技术,我们只是把平面上建筑的完成状况变成了三维的,但鱼缸搬不进来这个情况依然没有得到好转。只有当数字模型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实际进行建造的各方参与进来了,并且在建设的过程中,这个模型是动态的、变化的,不断地再问题出现之前预先解决的,这个模型才有了存在的价值。 

再回到我们房子中的鱼缸的例子,这里涉及到的是设计方、施工方还有设备生产商。这个问题可以这么来解决:要么就是在工序上,我们考虑到先把墙留上一个三米的孔洞,然后搬鱼缸进屋,再把孔洞封上做门,这个是可以的。 

或者我们需要鱼缸的生产商设计一个可以拆装的鱼缸,每一个部件的尺寸都能够搬进门,这也是可以的。 

到了实际的项目中,我们面对的可不仅仅是一个门,和一个鱼缸。我们遇到的会是各种千奇百怪的问题,有的是空间尺寸的问题,有的是施工工序的问题,有的是意外出现的物体挡住了一扇窗造成的采光不足的问题,有的是物料进场时间安排不合理互相等待耽误工期的问题,有的是装好的东西必须拆下来重装引起浪费的问题,等等等等。 

BIM,就是要在这些问题在现实中发生之前,大家在电脑模拟的模型中发现他们,提出方案,解决后再次模拟,持续的预先解决问题的过程。 

所以这个M翻译为模拟,它不仅仅是设计的阶段和最终竣工阶段的一个交差的工作,它应该是贯穿在整个建造过程中的。 

刚才我们也说到,一个工程项目可能遇到的问题,不仅仅是门和鱼缸碰撞的问题,还会遇到形形色色其他的问题,那么我们就知道,光是把尺寸这个事儿解决了还是不够的,这就要回到我们BIM中间这个字母I上来了,它才是BIM技术的灵魂。 



I


最后我们看看这个字母I。I是information,也就是信息。这个信息分为几何信息和非几何信息两种。我们先说说几何信息。 

刚才我们举的例子中,门的尺寸和鱼缸的尺寸,就是几何信息。BIM模型的一大用处,就是用几何信息来解决碰撞的问题。它可以检查鱼缸是不是和旁边的桌子碰撞了?也就是说,模型中如果这两个东西碰撞了,那再实际建造过程中,我们要么把鱼缸挪开,要么把桌子挪开,一挪开可能又会碰撞到其他的东西,碰撞检查就是用电脑自动地计算各个物体在空间中是不是互相打着架了,来预先解决这样的问题。 

除了这个模型的尺寸大小信息之外,所有的信息都叫做非几何信息。还是回到我们的例子,刚才说了两种解决方案,第一种是先搬鱼缸,在补孔洞开门,那这个先搬鱼缸,再开门的顺序,就是一个信息。第二种方案,是要求生产商生产出可以拆卸安装的鱼缸,那么这个鱼缸该拆装成几份,按照怎样的顺序安装?是购买方自己装还是有人上门给安装?上门安装的时间、地点、联系电话,也同样是一个信息。 

再比如预先开洞的这个墙,史什么样的材质?是不是能够承受足够的内力,使建筑不至于倒塌?这是一个信息。安装后的鱼缸是不是需要螺栓来固定,螺栓的尺寸型号是什么?这还是信息。 

这些信息,都是用几何信息无法表达的,都是要被各方参与者为了提前发现问题和方便管理,放到BIM模型中去的。 

当然,我们这个例子只是为了让大家都能理解的一个简单例子,而一个项目中被成功运用的非几何信息的多少,往往决定了这个项目BIM技术运用的深度。 

我们来看看项目中都有哪些信息要被运用。 

项目概念阶段:项目选址模拟分析、可视化展示等等。 

勘察测绘阶段:地形测绘与可视化模拟、地质参数化分析与法案设计等等; 

项目设计阶段:参数化设计、日照能耗分析、交通线规划、管线优化、结构分析、风向分析、环境分析等等; 

招标投标阶段:造价分析、绿色节能、方案展示、漫游模拟等等; 

施工建设阶段:施工模拟、方案优化、施工安全、进度控制、实时反馈、工程自动化、供应链管理、场地布局规划、建筑垃圾处理等等; 

项目运营阶段:智能建筑设施、大数据分析、物流管理、智慧城市、云平台存储等等; 

项目维护阶段:3D点云、维修检测、清理修整、火灾逃生模拟等等; 

项目更新阶段:方案优化、结构分析、成品展示等等; 

项目拆除阶段:爆破模拟、废弃物处理、环境绿化、废弃运输处理等等。



这些信息,在传统的设计和施工方式中,也一直存在,它们一般是用文字或者表格的方式记录在工程项目中的,很难整理,用的时候也很难对应。 

我们的BIM技术,就是要把这些information,放到我们实时变化的模拟中去。 

BIM技术在一种近年来流行的建筑项目交付模式-集成项目交付(IPD)中得到广泛应用。BIM把项目交付的所有环节即建筑设计、土木工程设计、结构设计、机械设计、建造、价格预估、日程安排及工程生命周期管理等所有的信息加以联合和互相合作。简单来说,就是BIM使得建筑业能够像一般的工业产品那样,实现信息化,高效率的进行生产。


信息是死的,信息化是活的,只有信息化,才能真正体现BIM的价值。信息化,也就是利用计算机、人工智能、互联网、机器人等信息化技术及手段,来实现建设领域的智能化,这些手段所应用的信息,是需要被整理和安排好的,才能够被二次利用。 

那么说到这儿,我们再来回顾一下BIM的正确理解,B应该被理解为广义的建筑工程领域而不是单个的建筑,I应该被理解为信息化,而不是简单的信息,M应该被理解为模拟,而不是模型。 

所以对BIM这个词更准确的理解应该是:建筑业信息化模拟。 

那么市面上经常宣传的BIM就是建模,就是学习一款软件,这种说法也就不攻自破了。

第3个回答  2020-08-13

您好,小筑教育为您解答这个问题:

一.全面了解什么是BIM(BIM产生的背景、概念、特点、作用)

1.BIM产生的背景及要解决的问题

1973年,全球爆发第一次石油危机,由于石油资源的短缺和提价,美国全行业均在考虑节能增效的问题。

1975年,"BIM之父"-美国乔治亚理工大学的ChuckEastman教授提出了"Building DescriptionSystem”(建筑描述系统),以便于实现建筑工程的可视化和量化分析,提高工程建设效率。

1999年,Eastman将“建筑描述系统”发展为“建筑产品模型”(Building Product Model),认为建筑产品模型从概念、设计施工到拆除的建筑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均可提供建筑产品丰富、整合的信息。

2002年,Autodesk收购三维建模软件公司Revit Technology,首次将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首字母连起来使用,成了今天众所周知的“BIM”。

2.BIM产生的初衷

从BIM理念产生背景和演变的过程看,BIM理念核心解决的是:工程效率

3.BIM概念的重新解读

BIM没有官方权威的定义,市面上对BIM概念的解释较多,但相对片面,缺少系统认识。

在建设工程及设施全生命周期内,对其物理和功能特性进行数字化表达,并依此设计、施工、运营

的过程和结果的总称。简称模型。——《建筑信息模型应用统—标准》

建筑信息模型(BIM)是指在建设工程及设施的规划、设计、施工以及运营维护阶段全寿命周期创

建和管理建筑信息的过程,全过程应用三维、实时、动态的模型涵盖了几何信息、空间信息、地理信息、

各种建筑组件的性质信息及工料信息。——《建筑信息模型(BIM)职业技能等级标准》

 

4.BIM有什么特点?

01可视化

02协调性

03模拟性

痛点场景:

施工过程中出现工序碰撞造成的返工、窝工等现象,现场布置不合理造成的二次搬运等问题,造成时间和金钱的浪费。

BIM模拟:

在设计阶段,BIM可以进行一些模拟实验,例如:节能模拟、紧急疏散模拟、日照模拟等;

在招投标和施工阶段可以根据施工组织设计模拟实际施工,确定合理施工方案指导施工;

运维阶段可以模拟日常紧急情况的处理,例如地震逃生模拟及消防疏散模拟等。

04优化性

BIM模型提供了建筑物的实际存在的信息,包括几何信息、物理信息、规则信息等。现代建筑物的

复杂程度大多超过参与人员本身的能力极限,BIM及与其配套的各种优化工具提供了对复杂项目进

行优化的可能。

把项目设计和投资回报分析结合起来,计算出设计变化对投资回报的影响,使得业主知道哪种项目

设计方案更有利于自身的需求,对设计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可以带来显著的工期和造价改进。

比如:

又比如:


05可出图性

BIM模型不仅能绘制常规的建筑设计图纸及构件加工的图纸,还能通过对建筑物进行可视化展示、协调、模拟、优化,并出具各专业图纸及深化图纸,使工程表达更加详细。

5.BIM在建筑设计阶段的价值体现:

痛点场景:

在设计阶段中存在的诸如图纸冗繁、错误率高、变更频繁、协作沟通困难等缺点都将被BIM所解决,BIM所带来的价值优势远大于传统的CAD模式。在项目的设计阶段,通过BIM技术,建筑师们可以在三维可视化的空间角度及逻辑思维下进行思考,并能让业主随时了解到自己的投资可以收获什么样的成果。

BIM技术在设计阶段的应用主要包括:方案比选,协同设计、碰撞检查、性能分析、管线综合、出施工图等。

01设计阶段方案比选

痛点场景:

为客户提供的设计方案可比选范围小且无法直观体会设计成果,针对客户提出的要求修改难度高且工程量大。

BIM价值:

通过BIM3D可视化技术,可以快速生成立体模型,依据客户需求设计多套方案以供比较选择。后期修改时,协调修改方便,可即使将思维及产品与客户沟通交流,最终实现设计最优效果。

真实案例:

浦东新区安置房项目,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建立总体方案体量模型与单体户型模型,对总体不同布局方案各指标进行推敲比选(如建筑排布、配套设施、日照效果等)。并对单体房型进行优化比选(如房间功能布置合理性、空间利用率、入口布置效果、装配式构件组合与拆分的合理性等)。

02设计阶段协同设计

痛点场景:

设计人员分别参与不同设计工作,不考虑其他专业设计因素,后续施工过程协调性而二次拆改,造成大量时间及成本上的浪费。

BIM价值:

BIM技术的协同设计是指建立统一的设计标准,包括图层、颜色、线型、打印样式等,在此基础上,所有设计专业及人员在一个统一的平台上进行设计,建立各自专业的三维设计模型,实时在平台上进行汇总整合分析,从而减少现行各专业之间(以及专业内部)由于沟通不畅或沟通不及时导

致的错、漏、碰、缺,真正实现所有图纸信息元的单一性,实现一处修改其他自动修改,提升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

03碰撞检查

痛点场景:

土建设计师在设计墙体时,没有为暖通等设计预留孔洞,导致安装管道时要重新打孔穿管,甚至将墙体推倒重砌。

BIM价值:

利用BIIM技术建立各专业三维设计模型,将这些模型整合到一起,提前找出在空间上各专业的设计冲突,形成碰撞数据报告,并结合各专业设计人员进行会审,提供解决方案,如提前确认好土建部门需预留预埋的情况,安装各专业管道提前做翻弯处理等。在施工之前解决设计冲突打架的情况,确保设计方案的可实施性和图纸的可建造性,减少返工。

04性能分析

痛点场景:

大型公共设施的安全疏散系统,在设计分析上片面甚至没有,日后紧急状态下无法真正发挥安全疏散系统的价值。

BIM价值:

性能分析主要包括结构分析、能耗分析、光照分析、安全疏散分析等。使用BIM技术可以三维立体地动态查看,使设计分析更加准确、快捷与全面。

真实案例:

大兴机场的设计中,使用计算机技术对建筑光环境、通风、热工等物理环境进行分析模拟,使航站楼更安全,节能,高效。

05出施工图

痛点场景:

在传统的二维平面图纸中,一张图纸需要修改相应信息,必将连带影响其他多张图纸信息的变动,费时费力,出错率高,这种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设计质量的提高。

BIM价值:

基于BIM技术的出图性,基于唯一的BIM模型数据源,任何对工程设计的实质性修改都将反映在BIM模型中,软件可以依据BIM模型的修改信息自动更新所有与该修改相关的二维图纸,由BIM模型到二维图纸的自动更新将为设计人员节省大量的图纸修改时间,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设计质量。

真实案例:

以下为某项目的BIM模型做出的二维施工图纸,其中二维与三维信息联动,一改全改,极大的减少了设计人员的工作量和设计失误。

观点总结:

设计院推BIM存在问题:

由于很多甲方要求,BIM技术在施工阶段应用较火,但最应该大力发展的是设计阶段,现在国内设计院BIM正向设计相对较少,设计师已经习惯于原来的二维设计,变更新方式有阻力,同时BIM三维设计投入的时间和人力相对二维多一些,在固定预算的情况下设计成本会有部分增加,设计院缺少动力主动推进BIM正向设计。

BIM设计价值:

虽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果应用BIM正向设计,对项目整体价值会比较高,工程设计本身也会受益,在前期建模时相对慢一些,但在后面的专业协调和出图阶段会非常有效率。随着国内工程总承包的推进和国家对BIM设计标准的出台,BIM正向设计会逐步应用在工程设计中,设计作为工程全生命周期的头部阶段,设计模型出来后,对后面施工、造价和运维阶段信息共享、协同和效率提升带来很大帮助和便利。

6.BIM在施工单位的应用价值

首先,我们可以看施工行业正在面对哪些挑战:

产业链对于BIM应用需求提升

业主,政府在项目中开始强制要求BIM

可持续施工、精益化施工要求提升

市场竞争更为激烈,需要赢取更多业务

工程质量技术要求越来越复杂

利润空间低

市场运营成本不断提高(工资、材料、价格)

用工荒

业主的不规范行为影响(不合理工期、随意变更设计等)

政府主管部门监控力度不足

招投市场不规范

其次,BIM技术在施工行业的应用

O1招投标

更好的理解工作范围让所有的利益相关方-完全地理解,接受和合作。

02图纸会审

传统的图纸会审:参与人员多、枯燥、效率低下、图纸错误查找不够全面;

BIM图纸会审:根据各专业CAD图纸,由各专业BIM工程师利用中心文件,工作集的方式进行分专业建模。选用具有一定施工现场经验的工程师,在建模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图纸问题,快速的和设计师进行沟通,进行图纸变更。

优势在于:

参与人员少:只有专业BIM工程师;

可视化的沟通环境;

效率高:不需要特意查找错误,模型会展示;

图纸错误查找全面,减少施工阶段的返工现象,节约工期。

03深化设计、方案优化并指导现场施工

根据BIM模型,进一步对节点(比如钢结构、复杂钢筋节点等)进行深化设计,输出剖面图、三维图片等,发给各个专业的施工分包,前期保证图纸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施工时进行现场指导,保证

各细部节点的准确施工。

优势:

更直观

施工出错率少

减少返工现象

04可视化施工方案设计和技术交底

施工之前对于重要复杂的节点位置、复杂的工序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施工技术交底。在讲解文字同时对班组使用三维模型进行讲解,将工序节点造型形式及注意事项通过立体的模型展现给施工人员。特别是一些复杂钢结构安装顺序及节点位置连接方式,通过三维模型更能直观的展示出来。

针对技术方案无法细化、不直观、交底不清晰的问题,应改变传统的思路与做法(通过纸介质表达),转由借助4D虚拟动漫技术呈现技术方案,使施工重点、难点部位可视化、提前预见问题,确保工程质量。

05碰撞检测、管线综合

将各专业模型进行统一整合,利用碰撞检测等方法快速统计出图纸设计存在的问题,以书面报告的形式进行记录,并汇报建设、设计、施工及监理单位。以座谈会的形式各方协商,制定详细的修改原则,之后进行设计调整,确认之后出具各专业深化之后的施工图纸。

通过碰撞检测之后可以将各专业直接的碰撞问题提前解决在施工前的阶段,避免了施工过程中才发现问题导致的返工和耽误工期现象。

06场地布置、施工模拟

施工现场实际可用场地少,材料、设备多,通过三维动态施工平面布置实现可视化现场监管、场地动态布置等功能。

通过三维可视化功能再加上时间维度,可以进行虚拟施工。随时随地直观快速地将施工计划与实际进展进行对比,同时进行有效协同,施工方、监理方、甚至非工程行业出身的业主领导都对工程项目的各种问题和情况了如指掌。这样通过BIM技术结合施工方案、施工模拟和现场视频监测,大大减少建筑质量问题、安全问题,减少返工和整改。对本项目的整体施工进度进行进度模拟(可将施工进度计划导入到BIM软件中),现场与实际进度模型对比,如若某关键部分施工进度缓慢,可以通过模型模拟出来,演示出对后续关键工序的影响,及时调整施工进度。

优势:更短的施工周期:降低总包和分包的履约压力

07基于模型的算量、概预算以及现场材料\设备管理

BIM模型作为一个富含工程信息的数据库,可真实地提供造价管理所需工程量数据。基于这些数据信息,计算机可快速对各种构件进行统计分析,大大减少繁琐的人工操作和潜在错误,便捷实现工程量信息与设计文件的完全一致。通过BIM所获得准确的工程量统计,可用于工程项目的成本估算、成本比较、概预算、材料管理、竣工决算等。

优势:

算量更精确

—键出量,更快速

不能造假

杜绝人为错误

准确管理现场材料/设备消耗

08构件预制造/预组装

7.BIM技术在造价方面的应用价值

痛点场景:

1、造价管理周期长,涵盖工程建设每个周期,数据海量且计算复杂;

2、传统单机、单条套定额计价软件造成造价管理仍局限于事前招投标和事后结算阶段,无法做到对造价全过程的管控,精细化水平和实际效果不理想。

而在工程造价中应用BIM技术,可以:

提高工程量的计算效率

提高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

提高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能力

提高工程造价分析能力

而在工程造价中应用BIM技术,可以:

提高工程量的计算效率

提高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

提高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能力

提高工程造价分析能力

而在工程造价中应用BIM技术,可以:

提高工程量的计算效率

提高工程量计算的准确性

提高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能力

提高工程造价分析能力

以上是BIM的全面介绍

如果您还有其它BIM相关问题,可通过小筑教育官网寻求帮助。

第4个回答  推荐于2017-11-18
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是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各项相关信息数据作为模型的基础,进行建筑模型的建立,通过数字信息仿真模拟建筑物所具有的真实信息。它具有可视化,协调性,模拟性,优化性和可出图性五大特点。
建立以BIM应用为载体的项目管理信息化,提升项目生产效率、提高建筑质量、缩短工期、降低建造成本。具体体现在:
三维渲染,宣传展示
三维渲染动画,给人以真实感和直接的视觉冲击。建好的BIM模型可以作为二次渲染开发的模型基础,大大提高了三维渲染效果的精度与效率,给业主更为直观的宣传介绍,提升中标几率。

eabim
快速算量,精度提升
BIM数据库的创建,通过建立5D关联数据库,可以准确快速计算工程量,提升施工预算的精度与效率。由于BIM数据库的数据粒度达到构件级,可以快速提供支撑项目各条线管理所需的数据信息,有效提升施工管理效率。BIM技术能自动计算工程实物量,这个属于较传统的算量软件的功能,在国内此项应用案例非常多。
精确计划,减少浪费
施工企业精细化管理很难实现的根本原因在于海量的工程数据,无法快速准确获取以支持资源计划,致使经验主义盛行。而BIM的出现可以让相关管理条线快速准确地获得工程基础数据,为施工企业制定精确人材计划提供有效支撑,大大减少了资源、物流和仓储环节的浪费,为实现限额领料、消耗控制提供技术支撑。
多算对比,有效管控
管理的支撑是数据,项目管理的基础就是工程基础数据的管理,及时、准确地获取相关工程数据就是项目管理的核心竞争力。BIM数据库可以实现任一时点上工程基础信息的快速获取,通过合同、计划与实际施工的消耗量、分项单价、分项合价等数据的多算对比,可以有效了解项目运营是盈是亏,消耗量有无超标,进货分包单价有无失控等等问题,实现对项目成本风险的有效管控。
虚拟施工,有效协同
三维可视化功能再加上时间维度,可以进行虚拟施工。随时随地直观快速地将施工计划与实际进展进行对比,同时进行有效协同,施工方、监理方、甚至非工程行业出身的业主领导都对工程项目的各种问题和情况了如指掌。这样通过BIM技术结合施工方案、施工模拟和现场视频监测,大大减少建筑质量问题、安全问题,减少返工和整改。
碰撞检查,减少返工
BIM最直观的特点在于三维可视化,利用BIM的三维技术在前期可以进行碰撞检查,优化工程设计,减少在建筑施工阶段可能存在的错误损失和返工的可能性,而且优化净空,优化管线排布方案。最后施工人员可以利用碰撞优化后的三维管线方案,进行施工交底、施工模拟,提高施工质量,同时也提高了与业主沟通的能力。
冲突调用,决策支持
BIM数据库中的数据具有可计量(computable)的特点,大量工程相关的信息可以为工程提供数据后台的巨大支撑。BIM中的项目基础数据可以在各管理部门进行协同和共享,工程量信息可以根据时空维度、构件类型等进行汇总、拆分、对比分析等,保证工程基础数据及时、准确地提供,为决策者制订工程造价项目群管理、进度款管理等方面的决策提供依据。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