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三分天下的故事

如题所述

刘备初露锋芒,但经常寄人篱下,无法实现自己的志向。他虽有关羽、张飞等虎将,但深感自己缺乏一位谋臣,帮自己出谋划策。公元207年,刘备驻扎在新野,谋士徐庶向他推荐了隐居的奇才诸葛亮。于是刘备亲自去隆中(今湖北襄阳西)登门求教,才有了千古佳话“三顾茅庐”。

在刘备第二次去卧龙庄求见诸葛亮不遇后,曾留下一封书信。在信中刘备表达了自己“久慕高名”,但“两次晋谒,不遇空回,惆怅何似”的诚意。在略述了平生志向后,刘备希望诸葛亮可以出山辅佐,

“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并说自己要“斋戒熏沐”后再来拜访,其思贤若渴的心情跃然纸上。身为皇叔能如此礼贤下士,可以说仁至义尽了。正是感于刘备的赤诚之心,诸葛亮才同意出山辅佐刘备打天下。

诸葛亮(公元181-234),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三国蜀汉琅琊郡阳都人(今山东省沂水县)。少年时父母双亡,逐随叔父避乱荆州,隐居躬耕于南阳隆中,常自比管仲、乐毅,爱唱《梁父吟》,结交庞德公、庞统、司马徽、黄承彦、石广元、崔州平、徐庶等名士。

他身高八尺,容貌甚伟,而且博览群书,对时势有其独到见解,很多人都认为他非同常人,其智谋亦为大家所公认。

在答应刘备出山之际,诸葛亮好似一位预言家,在隆中就给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以及刘备如何成就霸业,预言将来必是三分天下。他说,曹操地广人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可与为援而不可图”,刘表、刘璋暗弱,可以代之,取荆、益为根据地。然后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治,遇到时机,再分两路大军北伐,最后完成统一全国的事业。

不过,虽然答应刘备出山,但诸葛亮并非世俗中人,对于滚滚红尘中的名利都看得极淡。他嘱付弟弟诸葛均说:“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

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后来诸葛亮临终前在给后主刘禅上表中说“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也。”

这就是诸葛亮的胸襟,他出山辅佐刘备并非为了功名利禄,为了人前显贵,光宗耀祖,而是为了顺应天意的安排,去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其非同常人的智慧辉映在三国的历史中,也让今人赞叹不已。

扩展资料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

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亮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7-12-16
刘备三顾茅庐求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让他先取荆州(今湖南湖北),因为荆州有丰富的资产;再取益州,益州刘璋昏庸无能,西川有地利,足可作为资本和曹魏、孙吴三足鼎立;再取天下。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12-05-18
要用一个故事当然要用,三国演义里面诸葛亮:隆中对这个故事来回答。
故事是说刘备去茅庐找诸葛亮请教安邦之策,诸葛亮给他分析了天下形势,叫他取了荆州再搞益州,和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刘备听了大喜。
第3个回答  2012-05-18
看三国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