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霸凌中施暴者的心理因素

如题所述

家庭暴力中的受害者,在校园霸凌中往往成为施暴者。校园霸凌有多种形式,包括嘲讽、散布谣言和人格侮辱,这些行为虽不明显,却对学生造成深远的伤害。
促使欺凌者进行校园欺凌的因素包括:
- 个体因素:施暴者可能自我评价过高,认为自己在各方面优于被欺凌者。他们可能拥有极强的自尊心、嫉妒心和报复心理,或是感到孤独或不安全。个性好斗,喜欢冲突或攻击他人。有时,低自尊或缺乏自信也可能导致欺凌行为。
- 人际因素:一些施暴者在同学中很受欢迎,具有较高的社交地位。另一些可能因为想要支配他人,或是受到同伴的压力而模仿同伴的行为,从而参与欺凌。
- 家庭因素:不良的家庭环境,如父母有暴力倾向或关系紧张,可能导致孩子学会用暴力的方式处理问题。错误的管教方式,如过分强调学习成绩而忽视人品教育,也可能培养出欺凌行为。
被欺凌的对象往往是那些性格内向、焦虑、顺从,自尊心较低的学生。他们在学校朋友少,或有突出的外表特征,如身材矮小、体重过重、青春痘较多等。有特殊学习需要或某种疾病的学生,或是成绩优异者在某些情况下也会成为欺凌的目标。
旁观者在校园欺凌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可以选择介入保护受害者,但常常因为害怕自身受到伤害或失去朋友而选择旁观。影响旁观者行为的因素包括趋利避害的本能、责任扩散效应、人际关系、社交规则和自我效能感。
在校园欺凌中,施暴者可能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根据情节的严重性,施暴者可能会面临罚款、行政处罚,甚至在某些情况下会承担刑事责任。减轻或免责的情况包括积极道歉、赔偿损失并取得受害者谅解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