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 人间词话译文

不要乱七八糟的废话..只要完整译文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月津度迷也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能有此气象 古今之成事业.....恐为晏欧所不许 大家之作......于此二事皆未梦见!!我要这几段的翻译,好的话加分!!!

1、境界有大小之分,但是不能据此来区分它的高下。“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怎能认为不如“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的境界呢?“宝帘闲挂小银钩”怎能认为不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的境界呢?

2、词到了李后主那里眼界才开始扩大,于是感慨变得更为深刻,使词从此从伶工之歌变为士大夫之词。周济认为李煜的词不如温庭筠和韦庄,真是颠倒黑白。“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温庭筠和韦庄的词哪有这样的气象呢?

3、古今那些成就大事业、大学问的人,都必须经历三种境界:第一种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即入门前茫无头绪、求索无门的疑惑与痛苦)第二种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即叩门时以苦作舟、以勤为径、上下求索的执着与忍耐)第三种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即功夫到处,灵犀一点、参透真谛、已入门中的喜悦与释然)这些话只有大词人才能讲得出来。但是如此解释诸词,恐怕晏殊、欧阳修等人是不会同意的吧。

4、名家高手的作品,言情一定会沁人心脾,写景一定会让人耳目开阔如临其境。其辞脱口而出,真切自然,没有雕琢斧凿的痕迹。这是他们观察细致真切,理解透彻深刻的原因。用这一标准衡量古今的作者,应当是妥帖正确的。所以我才会感慨北宋没有好词。(PS:我把人间词话翻遍了,没找到后面的“于此二事皆未梦见”,实在抱歉~~~)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9-05-29
http://www.ccview.net/theory/rjch.htm#item2
一、白石二语

白石之词,余所最爱者,亦仅二语,曰:“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注】
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二、双声叠韵

双声叠韵之论,盛于六朝,唐人犹多用之。至宋以后,则渐不讲,并不知二者为何物。乾嘉间,吾乡周松霭先生著《杜诗双声叠韵谱括略》,正千余年之误,可谓有功文苑者矣。其言曰:“两字同母谓之双声,两字同韵谓之叠韵。”余按:用今日各国文法通用之语表之,则两字同一子音者谓之双声。如《南史·羊元保传》之“官家恨狭,更广八分”,“官家更广”四字,皆从k得声。《洛阳伽蓝记》之“狞奴慢骂”,“狞奴”两字,皆从n得声。“慢骂”两字,皆从m得声也。两字同一母音者,谓之叠韵。如梁武帝“后牖有朽柳”,“后牖有”三字,双声而兼叠韵。“有朽柳”三字,其母音皆为u。刘孝绰之“梁皇长康强”,“梁长强”三字,其母音皆为iang也。自李淑《诗苑》伪造沈约之说,以双声叠韵为诗中八病之二,后是诗家多废而不讲,亦不复用之于词。余谓苟于词之荡漾处多用叠韵,促结处用双声,则其铿锵可诵,必有过于前人者。惜世之专讲音律者,尚未悟此也。

【注】
周春,字屯兮,号松霭,清代学者。
梁武帝,名萧衍,南朝梁代诗人。
刘孝绰,名冉,南朝梁代诗人。
李淑,字献忠,北宋文学家,有《诗苑类格》,今佚。
沈约,字休文,南朝梁代文学家。
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四》引陆龟蒙诗序:“叠韵起自如梁武帝,云‘后牖有朽柳’,当时侍从之臣皆倡和。刘孝绰云‘梁王长康强’,沈少文云‘偏眠船弦边’,庾肩吾云‘载碓每碍埭’,自后用此体作为小诗者多矣。”

三、叠韵不拘平仄

世人但知双声之不拘四声,不知叠韵亦不拘平、上、去三声。凡字之同母者,虽平仄有殊,皆叠韵也。

四、唐诗宋词盛衰

诗之唐中叶以后,殆为羔雁之具矣。故五代、北宋之诗,佳者绝少,而词则为其极盛时代。即诗词兼擅如永叔、少游者,词胜于诗远甚。以其写之于诗者,不若写之于词者之真也。至南宋以后,词亦为羔雁之具,而词亦替矣。此亦文学升降之一关键也。

【注】羔雁,小羊和大雁。古代卿大夫相见时所执的礼品,后泛指应酬礼物。

五、误解“天乐”

曾纯甫中秋应制,作《壶中天慢》词,自注云:“是夜,西兴亦闻天乐。”谓宫中乐声,闻于隔岸也。毛子晋谓:“天神亦不以人废言。”近冯梦华复辨其诬。不解“天乐”两字文义,殊笑人也。

【注】
曾觌,字纯甫,南宋词人,其《壶中天慢》(此进御月词也。上皇大喜曰:“从来月词不曾用‘金瓯’事,可谓新奇。”赐金束带、紫番罗、水晶碗。上亦赐宝盏。至一更五点回宫。是夜,西兴亦闻天乐焉。):
“素飙漾碧,看天衢稳送,一轮明月。翠水瀛壶人不到,比似世间秋别。玉手瑶笙,一时同色,小按霓裳叠。天津桥上,有人偷记新阕。
当日谁幻银桥,阿瞒儿戏,一笑成痴绝。肯信群仙高宴处,移下水晶宫阙。云海尘清,山河影满,桂冷吹香雪。何劳玉斧,金瓯千古无缺。”

《宋六十名家词》毛晋(字子晋,明末藏书家)跋《海野词》:“进月词,一夕西兴,共闻天乐,岂天神亦不以人废言耶?”
冯熙《宋六十一家词选》序:“曾纯甫赋进御月词,其自记云:‘是夜,西兴亦闻天乐。’子晋遂谓天神亦不以人废言。不知宋人每好自神其说。白石道人尚欲以巢湖风驶归功于平调《满江红》,于海野何讥焉?”

六、方回词少真味

北宋名家以方回为最次。其词如历下、新城之诗,非不华瞻,惜少真味。

【注】华瞻,言文学作品词藻富丽多彩。
李攀龙,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明代诗人。
王士禛,新城(今山东桓台)人,清代诗人。

七、诗文词创作之难易

散文易学而难工,骈文难学而易工。近体诗易学而难工,古体诗难学而易工。小令易学而难工,长调难学而易工。

八、诗词鸣不平

古诗云:“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故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

【注】
《乐府诗集·子夜歌》:“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日冥当户倚,惆怅底不忆?”
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韩愈《荆谭唱和诗序》:“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

九、习惯杀人

社会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善人。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

十、景语皆情语

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十一、绝妙情语

词家多以景寓情。其专作情语而绝妙者,如牛峤之“须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顾夐之“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欧阳修之“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美成之“许多烦恼,只为当时,一饷留情”,此等词,求之古今人词中,曾不多见。

【注】
牛峤,字松卿,五代前蜀词人,有《牛给事词》,其《菩萨蛮》:
“玉炉冰簟鸳鸯锦,粉融香汗流山枕。帘外辘轳声,敛眉含笑惊。
柳阴烟漠漠,低鬓蝉钗落。须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

顾夐,五代后蜀词人。有《顾太尉》词,其《诉衷情》:
“永夜抛人何处去?绝来音。香阁掩,眉敛,月将沉。争忍不相寻?怨孤衾。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柳永《凤栖梧》“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词又误入《欧阳文忠公近体诗乐府》及《醉翁琴趣外编》。

周邦彦《庆宫春》:
“云接平冈,山围寒野,路回渐转孤城。衰柳啼鸦,惊风驱雁,动人一片秋声。倦途休驾,淡烟里,微茫见星。尘埃憔悴,生怕黄昏,离思牵萦。
华堂旧日逢迎。花艳参差,香雾飘零。弦管当头,偏怜娇凤,夜深簧暖笙清。眼波传意,恨密约、匆匆未成。许多烦恼,只为当时,一饷留情。”

参考资料:http://www.ccview.net/theory/rjch.htm#item2

第2个回答  2009-06-05
有的人写诗词把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的,也有人写出来的诗词感觉不到诗词人的情感。例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就是写出的景物带有自己的情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就是没有写到自己的情感经历,纯粹写景物。写有我之境的诗词人,从主观去看景物,所以写出来的景物带有作者思想的情感。写无我之境的诗词人,客观的看待景物,所以诗词中看不出哪里写感情,哪里描写景物。这就是主观诗与客观诗之间的区别了。以前的人作词,把情感表现出来的比较多,却不一定有能力写出不带感情的诗词,所以写出无物之境的人在众多文人之中能独树一帜。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