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章句序原文翻译及赏析

如题所述

【原文】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间,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俯焉以尽其力。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

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著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

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其他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间,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复沉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坏乱极矣!

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顾其为书犹颇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辑之,间亦窃附己意,补其阙略,以俟后之君子。极知僭逾无所逃罪,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则未必无小补云。

淳熙己酉二月甲子新安朱熹


【译文】

《大学》这部书,是用来说明古代大学教学的原则和方法的。自从上天降生人类以来,(上天)就无不赋予每一个人以仁义礼智的本性。然而由于人与人的天资和智力存在差别,所以不是每个人都能有条件知道自己本来就应该具备这些善良和理智的本性从而努力保全它。一旦有聪明睿智并且能充分发展其善良本性的人出现在社会群体中,那么,上天必定赋予他一个使命,让他担当亿万民众的君主和导师,让他治理和教化民众,以恢复众人本来应有的善良和理性的本性。这就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之所以承受天命而成为人民的君师和榜样的原因,也是承担教育职责的司徒、典乐之类的官职之所以设立的原因。

夏、商、周三代兴旺发达,生产、生活法则以及社会生活典章制度等逐渐达到了比较齐备的程度,在这样的基础上,从王宫到国都以及普通街巷,无不设立学校。人到八岁,上自王公的子孙,下至老百姓的子弟,都进入小学学习,小学教学的内容是:日常生活基本技能、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礼仪、音乐、射箭、驾车、识字、计算等文化知识和技能。待到十五岁,则自君王可继位的太子和其他儿子,到公、卿、大夫、元士之正妻所生的儿子,连同老百姓中的优秀子弟,都进入大学,大学教学的内容是穷尽事理、端正本心、修养自身、管理人的原则和方法。这又学校教育分为大学、小学,教学内容有所区别的情形。

古代学校的设置是如此广泛,教学方法的次序和内容是如此详细分明,而所教的内容,又都是君主亲身经历的经验、教训和心得,不要求学习人民群众日常生活规则和伦理之外的知识,正因为这样,当世之人没有不学习的。这些学习的人,没有不知道自己所固有的天赋本性的,也没有不明白自己的职分所应当做和不应当做的,从而各自埋头尽力来做好自己的事情。这就是往古盛世朝廷上政治修明,社会上风气和美,而后世赶不上的原因。

周朝衰落后,贤圣之君没有出现,上述学校的教学体制不能推行,教化荒废,风俗颓败。在这样的时代,才有像孔子这样的圣人,得不到君主和导师的地位来推行他的治理教化,于是他就特意去总结先王的法则,讲习、传诵以传教后世。例如,《礼记》中《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等篇,都是小学的内容,以支流末节的形式流传下来。而这一篇《大学》,则是在小学学成的基础上编写的有关大学的教学方法,外在的,有关于大学规模的明确说明,内在的,有关于课程安排的详细讲解。孔子的三千弟子,没有一个没听过孔子讲解这些内容的,却只有曾子明白其中的真义,于是作了传,来解释《大学》经文的本义,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和说明,传播到后世。

到孟子逝后,这样的传授就中断了,虽然他们写的书还在,可是能懂的人就很少了。从此以后,普通学者诵读记忆词句文章所下的功夫数倍于小学,却没有用处;那些异端虚无寂灭的说教,他们所谓的高妙超过了《大学》却无实际内容。其他权谋术数之类一切以成就功名利禄为目的说教,以及形形色色的技能、技巧等等,用来欺骗世人、愚弄群众、堵塞仁义的东西,又纷纭庞杂地出现于他们中间,使得君子不幸不能得知大道的要领,平民百姓不幸不能得到政治修明的恩泽。昏暗不明,德教不行,这样沉重的社会弊病反复发作并积累沉淀为痼疾,到五代之时,衰败、混乱到了极点。

上天的运行循环往复,没有逝去而不复归的。大宋德行隆盛,政治教化优良而清明。于是出了河南程氏(程颢、程颐)两位夫子,继承孟子的传统,开始尊崇、信奉《大学》这部书并不断传扬,又将传下来的古书重新编辑,阐发其中的旨趣和深义,从此以后,古代大学教育学生的原则和方法,古代圣贤经传的宗旨要义,才光芒四射地重新显现于人世。虽然我朱熹才能不足,还是有幸从我老师那里闻听并学习了二程夫子的学说。只是二程夫子有关《大学》的论说多有散失,所以我不成自己的狭隘浅陋,搜集了他们的言论并加以重新编辑,其间也把我自己的见解写入书中,补充了其中的缺漏和疏略之处,等待以后的学者纠正。我深深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僭越妄为而一定会受到责难,只是对于为国家教化民众、移风易俗的意愿,学者修养自身、管理别人的方法,就未必没有一点点裨益了。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