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害者有罪论,背后的心理学原因

如题所述

受害者有罪论,背后的心理学原因

什么是受害者有罪论?

受害者有罪论,即认为受害者之所以被害,是因为其自身存在问题的一种言论。受害者有罪论与"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思想截然相反,不考虑事物的因果关系发生概率。

“受害者有罪论”的思想不仅会给受害者及其家人还造成二次伤害,会导致犯罪事实被模糊,给犯罪者和潜在犯罪者侥幸的暗示。从某种程度上说,“受害者有罪论”就是为犯罪者辩解,相信“受害者有罪论”就是纵容犯罪。

“受害者有罪论”心理学原因

在任何时候,如果有人质疑受害者本可采取某种方式来避免侵害,那么TA在一定程度上就参与进了“受害者有罪”的观点之中。

例如,一个人被扒窃但有人会责怪他不应该把钱包放在身后的口袋里。

例如:一位女性被骚扰但是有人责怪她穿的暴露。

人们可能并未意识到他们在用更轻描淡写的方式来指责受害者。

比如当你听闻某个犯罪事件时,你会想如果你是受害人的话,你会更加小心翼翼,这也是一种温和地指责被害人的方式。

促使这些人指责受害者的最大原因是所谓的:公正世界假说

该假说认为,人们生活在一个公正的世界里,得到的都是他们理应得到的。不幸的人所遇到的不幸都是咎由自取,而幸运的人则心安理得地享受着他们应得的奖励”。

让受害者为自身的不幸负责,也是为了避免承认出乎意料的类似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一-即使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正确的”。

南方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心理学会《暴力心理学》杂志的创始编辑雪莉·汉比说道:

“这是一种善恶有报的观念。人们迫切地需要相信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情都是因果报应”。

人们会指责受害者以换取自己的心安

人们往往认为自然灾害不可避免,但却认为自己更有能力避免成为受害者,因为他们可以未雨绸缪,采取自我保护的措施。因此,有些人很难接受受害者没有把责任归咎于自己。

这种行为有助于让他们认为坏事不会发生在自己头上。他们能继续保持安全感。

例如:邻居家的孩子受到霸凌是有原因的,一定是因为他们的家长做错了什么,而这种事情一定不会发生在自己孩子的身上。”

例如某些自我保护课程的心理治疗师。他们会教导女性如何更加小心翼翼并避免成为受害者。这点更需要避免被“受害者有罪论”。

集体价值观和个体价值观

集体价值观更强势的人倾向于保护一个群体或一个团体的集体利益,而个体价值观更强势的人则更注重公平和保护个人利益。

支持集体价值观的人更倾向责备受害者,而支持个人道德价值观的人更可能同情受害者。

如果报道聚焦于受害人的经历和故事——即使以同情的笔触一一也可能会增加受害者被指责的可能性。

当犯罪者变成主语时,该研究的参与者对受害谴责程度和及责任划分程度明显下降。

研究表明,如果报道集中在受害者的经历和故事上一一即使是也以同情的笔触——也可能会增加受害者被指责的可能性。

人们会对自己所熟知的受害者产生更强烈的同情,但空倒搽灿归癌啊哀隘吧霸盎艾霸敖 拌挨唉岸唉岸摆崩抱唉罢按氨犯罪的媒体报道有时会增加人们指责受害者的倾向。人们在媒体报道中看到的受害者通常是陌生人,这些故事会引发认知失调——认为世界公平公正的执念与生活并不总是公平的事实之间的认知失调。

受害者有罪论:让我们需要明白

一、接受坏事有时的确会发生在好人身上。

二、一些看似正常的人也会做坏事。

三、受害者不一定完美但犯罪者一定有罪。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3-06-19
受害者有罪论背后的心理学原因涉及到归因错误和公正世界信念等认知偏差。
归因错误是我们对行为结果的原因的解释,常常把成功归因于个人因素,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在观察他人的不幸时,我们倾向于把原因归结于受害者自身,而非外部因素。比如,当看到一个穿着暴露的女性被骚扰,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是她自找的,如果她不那样穿,就不会被侵犯。这种观点忽略了外部因素,如加害者的行为和社会的环境。
公正世界信念认为在这个公正的世界里,人们得其所应得,所得即应得。持有这种信念的人可能会认为,受害者的不幸是由于他们在过去的行为或个性导致的,因此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应得”这种遭遇。然而,这种观点忽略了现实的不公正和随机性,也忽略了加害者的行为可能并非由受害者能够控制。
此外,道德预设也会影响我们对受害者的看法。在某些情况下,人们可能会根据预设的道德标准来评价受害者。例如,对于性侵案件,有些人可能会质疑受害者的可信度,如果受害者之前的行为被认为有违道德标准,他们可能会认为受害者“活该”受到这样的待遇。
总的来说,受害者有罪论背后涉及到多种心理学原因,包括归因错误、公正世界信念、道德预设等认知偏差。这些心理因素导致人们对受害者的不幸遭遇做出不公正的评价,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因此,我们需要警惕这些心理因素,避免对受害者造成二次伤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