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好读书“,为什么”不求甚解“?

如题所述

他“好读书,不求甚解”,为什么不求甚解?这就与他的“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既不追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有什么“会意”呢?没写。我们从陶渊明所写的《读山海经》《咏荆轲》等诗作中可以想见。他从书中得到哲理,得到启示,对当时的混乱、丑恶的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人生有了更透彻的了解。但只能“会意”,不能言传,因而“闲静少言”,只是不说,不是不知。这使我们隐隐地感到五柳先生是一位有知识的人,也隐隐地感到那个社会对他的限制和迫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3-26
他“好读书,不求甚解”,为什么不求甚解?这就与他的“不慕荣利”有关。他读书的目的,是一种求知的满足,精神享受,所以“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并不想“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他既不追求名,也不追求利,只求精神上得到安慰。他有什么“会意”呢?没写。我们从陶渊明所写的《读山海经》《咏荆轲》等诗作中可以想见。他从书中得到哲理,得到启示,对当时的混乱、丑恶的现实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人生有了更透彻的了解。但只能“会意”,不能言传,因而“闲静少言”,只是不说,不是不知。这使我们隐隐地感到五柳先生是一位有知识的人,也隐隐地感到那个社会对他的限制和迫害。
第2个回答  2011-04-01
陶渊明在其《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总以为是他的自谦之词,即喜欢读书却没有真正读懂。后来才感悟到这是一种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方法就其大者而言似有两类,一类是精读、研读,甚至死背硬记,力求甚解,即所谓的“打破沙锅问到底,还问锅渣在哪里”。中国传统治学独尊这一种方法。学人对儒家经典十三经有注、传、集解,或考订形、音、义,或微言大义,便是这种读书方法的产物。在教育中更是贯彻这种读书方法。当时有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应当说,这是求学治学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读书方法,今天亦如此。另一类是泛读、浏览,满足了一鳞半爪而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方法每每为传统治学、传统教育所诟病,以为是一种懒人的办法、不正的学风。其实这是一种偏狭的见解,对中国学术发展的束缚与阻碍甚大。
第3个回答  2011-03-24
”总以为是他的自谦之词,即喜欢读书却没有真正读懂。后来才感悟到这是一种读书的方法。
读书的方法就其大者而言似有两类,一类是精读、研读,甚至死背硬记,力求甚解,即所谓的“打破沙锅问到底,还问锅渣在哪里”。中国传统治学独尊这一种方法。学人对儒家经典十三经有注、传、集解,或考订形、音、义,或微言大义,便是这种读书方法的产物。在教育中更是贯彻这种读书方法。当时有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等。应当说,这是求学治学的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读书方法,今天亦如此。另一类是泛读、浏览,满足了一鳞半爪而不求甚解。这种读书方法每每为传统治学、传统教育所诟病,以为是一种懒人的办法、不正的学风。其实这是一种偏狭的见解,对中国学术发展的束缚与阻碍甚大。
第4个回答  2011-03-21
爱好读书,只求领会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每当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会高兴得忘了吃饭。
这体现了陶渊明对学问的态度和知趣,不在于钻牛角尖,而是有所领会就行。会读书,不读死书,不死读书。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