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鲁迅先生称赞所说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句话?(请在今晚之前回答)谢谢!

《史记》是司马迁的一部著作。怎样理解鲁迅先生称赞所说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句话?(请越简明越好。最佳答案再追加悬赏分5分!)

屈原是华夏第一位有真性情的大诗人。他的千古绝唱《离骚》、《九歌》等,确如鲁迅所说:“逸响伟词,卓绝一世,……其思甚幻,其词甚丽,其旨甚明,凭心而论,不遵矩变。”(《汉文学史纲要》)所谓“凭心而论”,就是任凭真性情自由抒发、不设樊笼,从而创造出了波谲云诡、神奇瑰丽的“心灵史诗”,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这影响也有其负面的消极性,即千百年来郁积于中国知识分子心理深层的“屈原情结”:不可一日无君主。一旦失宠,就惶惶不可终日,累累若丧家之犬,要吟些“芳菲凄恻之音”,发些奴才的牢骚。
中国文人中最少奴性,卓然独立的,还是太史公司马迁。他于汉武帝独尊儒学、罢黜百家、学术沉寂、思想贫乏之际,超凡拔俗,遗世独立,以受刑之身忍辱负重,发愤著书,以“倜傥非常”之奇气,著“倜傥非常”之宏文,记“倜傥非常”之英雄,“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确如鲁迅所称赞的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认为司马迁“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文”(《汉文学史纲要》),实质上与评论屈原时所说法的“凭心而论”相通,也是把《史记》看作真性情恣肆而成的杰作。
两汉以降,儒术的精神统治和封建的政治压迫更为严酷,真性情者的命运也更为险恶。公元263年,一代才人嵇康临刑东市,一曲《广陵散》终成绝响。稽康被杀的原因,历来人言言殊,莫衷一是,近来随着人性的苏醒,学界才渐悟真谛:这实质是性情之纯真与名教之伪饰的冲突结果。嵇康一贯傲临世俗,处处以己之执著高洁,显名教为伪饰。这对于全靠虚假伪饰生存的名教中人来说,实在是太大的威胁,所以嵇康为司马氏所不容,千方百计找借口杀掉,就成了必然的事。《文心雕龙•才略》篇说:“嵇康师心以遣论”,所谓“师心”,仍与“凭心而论”、“肆于心而为文”相通,都是以真性情为依据发议论,著诗文。鲁迅一生经十数年、历十数校而沉浸于贤哲嵇康的精神世界中,可谓是这两位真性情的大才人跨越近两千年的漫漫时空而进行的精神交流与心灵碰撞。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07-04-25
说明《史记》的重要性及其价值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东汉末年始称《史记》。《史记》是我国纪传体史学的奠基之作,同时也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开端,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称其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是说其历史学成就。司马迁参酌古今,创造出史书撰写的新体例。自此例一出,历代史书,尤其是二十五史,遂不能出其范围。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举凡治乱兴衰、典章制度,均分门别类,条分缕析。通史、纪传、通典、通考,纪事本末,大都导源于此。《史记》确实是集先秦及汉初之大成的私家著作。分量之大,卷帙之多,内容之富,结构之严,体制之备,均可谓空前。班固说《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善,故谓之实录。”“实录”精神,又堪称绝后。

“无韵之《离骚》”是说其文学成就。司马迁著史绝非局限于文献的收集、整理、考证,也不是以一种冷漠的态度从外部客观地观察历史,他是带着深切的痛苦去理解笔下人物的奋斗和成败,所以笔端常饱含着悲愤。尤其对布衣闾巷之人、岩穴幽隐之士和才高被抑、无可申诉者,更是写得一往情深,感同身受。司马迁在叙事中敢写事实,以致于“显暴君过”,本来已经与屈原相似;其“肆于心而为文”,也和《离骚》一致。所不同者,《离骚》是直抒胸臆,《史记》则寄于笔下的人物。《史记》近于《离骚》的那种悲愤,不一定是得之于学,恐怕主要是因为司马迁的感愤同屈原一致,甚至可以说,因为司马迁生于汉季,比屈原看到了人世间更多的不公不平,所感愤者比屈原还要深广。

总之,《史记》是文学的历史,也是历史的文学,是文学与史学的高度统一。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4-25
同意楼上的说法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