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知研究

如题所述

现如今“幼升小”让家长们产生了无限焦虑,但家长们对于孩子的教育所关心的导向是否正确还是焦虑的心理导致盲目跟从呢?这正是我们今天这篇文章所要探究的。

很多家长把幼小衔接理解成了知识上的衔接:

1. 数学好难,怕孩子理解不了,提前报个班吧?

2. 拼音太枯燥,怕孩子上了小学跟不上,提前上幼小衔接吧!

3. 孩子笔控无力,写字太难看,提前学习吧,免得写卷子乱七八糟!

其实孩子们在学前班学的知识,等到他们上了小学之后,小学的老师还会带着他们学一遍的。有一部分孩子在上小学之前提前学习了知识点,上了小学后总能轻易取得好成绩。但对于缺乏自制力、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来说,提前学习小学知识会让他们觉得这些知识自己都学过,为什么还要老老实实坐在那里学呢?有些孩子甚至表现得非常极端,上课都没法老老实实地坐在座位上听讲,满教室乱跑......随着后面学习的难度增加,孩子的知识储量耗尽了,可是不好的习惯已经养成了,最终跟不上的情况也不乏其人。

可见,这一类孩子接受的所谓的“幼小衔接”是无效的,这种“衔接”还不如不衔接。

所以家长对于幼小衔接应该明确不止是提前会算数、学拼音,学认字,会背古诗文这些以后学的知识,然而其真正的意义是什么呢?

我认为应该从以下这几方面着手:

1. 树立规则意识

小学比幼儿园需要遵守的规则更多,比如:45分钟的课堂,就要从坐得住遵守课堂规则开始,没有规则意识的孩子,进入小学以后,会很难适应小学生活。家长在日常的生活中要给孩子明确规则,不能过于迁就纵容孩子。

如果孩子的课堂常规不好,坐不住、不注意听讲,家长可以让孩子每天在完成学习任务之后,静坐10-15分钟,提高挑战练习集中注意力,给孩子分配冥想任务或反思自己这一天的表现。然后和孩子进行交流,及时对孩子给予表扬,并提出要求每天上课时就要这样集中注意力听讲。

2. 学习习惯的养成

教育学专家孙云晓先生说道:培养好习惯用加法,改正坏习惯用减法。怎么用到学习中呢?比如:今天作业完成后,有质量的只复习一遍拼音,再选择性预习一门科目,明天再选择性加强数学,后天英语......这样一天一天的增加,每天做完作业后的巩固复习、提前预习的习惯就自然的养成了。改正坏习惯怎么用减法呢?如孩子坐不住板凳,一位细心的妈妈观察写作业的儿子,一会喝水,一会撒尿,不到一小时出来四五次,这位妈妈看在眼里却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写作业前给孩子提了个建议:坐下前把该办的事办好,我看你写作业时出来3次完全可以。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下果真少出去一次,过几天妈妈又提议再减少一次,孩子又轻松做到了。要求依次递减,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业写完,既帮孩子克服了不良习惯,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孩子的自信心。

3. 基本自理能力

孩子从小在幼儿园中老师就会提出让孩子多做力所能及的事,请家长不要包办代替,一个独立自主的孩子进入小学后,更容易博得的老师和同学的好感。在孩子坚持做劳动的过程中,自身也在不断得到锻炼。所以适当教孩子学会扫地,擦桌子,有利于孩子进入小学后更好地适应并融入集体生活。

4. 与人交往能力

小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在与同龄的小伙伴交往时形成的。一个常常和同龄的小伙伴玩耍的孩子,自然而然就懂得如何与其他人交流相处。有一些家长不怎么带孩子外出玩耍,这样在孤独中长大的孩子,进入小学以后会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容易与其他孩子发生冲突,要么一言不合就动手,要么性格孤僻不合群,无法很好地融入集体生活。

最后,星星老师认为可以多带孩子增长见识、多阅读,在适合的年龄段做该做的事,不要提前让孩子增加压力,首先家长不要太过于紧张,学习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阅读的过程中教孩子识字,游戏时学习一些基础的数学知识,幼小衔接不是只有知识的储备就够的,我们也要积极培养孩子思维的转变,以及习惯的养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20-11-01
幼小衔接已经和家长朋友们讨论过很多话题了。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都说幼儿园和小学之间有一道鸿沟,这道沟到底体现在什么方面呢?

幼儿园和小学有几个不同?

第一,作息时间完全不同。他在幼儿园三年养成了一套生物钟。忽然到小学,要形成一个新的生物钟。如果没有实现衔接的话,小孩子上小学会出现体弱、多病,其实是孩子不适应的结果。

第二,评价体系,幼儿园孩子不横着比,他是纵着比,你今天不比昨天差,老师就不说你了。评价一个孩子只要不差就可以了,好比我们上幼儿园迟到,就迟到了,上课说话就说话了。没有老师会抓住一点说你违反规矩。上小学突然一下就有一个小学生守则,从各个方面对孩子建立了一个底线。孩子可能适应不了。有的学校60分,有的学校不到90分就不算及格,他的评价体系变成了一个孩子和另外一个孩子之间比。很多孩子突然一下就不适应了。因为这个评价体系的不同,孩子不适应小学,会造成他很多的情绪和行为的不同。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