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镇化的生态城镇发展模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5

1、生态工业模式:工业向园区集聚,集中建立清洁产业园
此类城镇经济条件比较好,工业企业较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由于有比较优越的地理位置,对其建立绿色产业园创造了条件。
2、生态农业模式: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建立生态城郊观光型和林粮牧业型生态农业
此类城镇位于城市远郊区,主要分布在农业生态功能区内,是城乡居民菜、瓜果、禽、肉的主要生产基地。围绕发展空间领域,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推进生态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城郊观光型生态农业模式
地处城郊的城镇,依托城郊的风貌以及周围区域的旅游环境,充分发挥优越的地理位置及资源优势,围绕林果业、花卉、苗圃等产业,大力开发休闲观光生态农业,实现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的叠加融合与双赢。
(2)林粮牧业型生态农业模式
有些城镇所处区域生态脆弱,植被覆盖低,水土流失严重,低洼地多洪涝灾害。为了改善脆弱的生态环境,必须实行荒坡地植树造林,沟渠排水,把荒山变成绿地。促进农业发展。经济林、果树等都有很好的经济效益。退耕还林的部分地方,可适当种植草业,种草比种树见效快,而且草的适应性强,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保持水土,为畜牧业提供原料,经济效益见效快。
3、生态服务业模式:生态旅游与生态物流模式
(1)生态旅游模式:生态旅游业与维护生态环境相结合
此类型城镇主要分布在自然生态功能区内,具有较好的生态条件,自然风貌保持良好,还有文物古迹等旅游资源,这类城镇在产业发展战略上主要依赖其旅游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同时带动住宿、餐饮等项目,增加多方位需求。生态旅游可以认为是建立在可持续基础上的自然旅游。由于它注重高科技投入和以保护生态平衡为前提,所以给游客提供了良好的生态观光休闲环境。
(2)生态物流模式:生态物流业与现代农业相结合
此类城镇地处铁路、公路的交通枢纽地带,承载一定范围内的物流中转功能。该类城镇在产业发展上有便捷的交通条件和仓储物流业较为发达。因此主要以物流业为主导的生态服务业,促进当地经济的飞速发展,而优越的生态环境是物流业的前提保证。
4、生态居住模式:人口集中居住,集中建设生态居住区
生态城镇化发展要注重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镇的人居环境。生态城镇化建设中,政府要从解决农民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坚持将村镇道路建设、供排水工程、改善村民居住和卫生条件、改变村容村貌等结合起来,水、电、路、通讯畅通。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农民群众进入城镇的整体生活质量,使村镇的人居环境面貌有巨大改变。构建合理的生态城镇体系,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建设生态居住社区,完善各类公共设施配套,塑造便捷、舒适、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人居环境。
5、生态消费模式:践行“低碳消费”方式
生态消费是生态城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要改变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旧的消费方式,构建生态型消费模式,关键是要形成政府、居民、企业三方面联动机制。首先,对于居民而言,要在意识领域树立生态消费观,摒弃“面子消费”、“过度消费”、“炫耀性消费”、“一次性消费”和“便捷消费”的不良消费观念和陋习。其次,政府要加大宣传教育,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同时,针对生态城镇消费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生态消费政策,如酒店一次性用品的管理制度,汽车消费的尾气排放检查,等等。最后,企业要提供更多的生态环保型产品与服务。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