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他怎么会知道那么多事?

很是不解,比如项羽的心情他都知道 靠谱吗?我本人才疏学浅求网友老师解释下,司马迁死后 后人又是怎么记载的历史的 靠什么传播呢 还有那些大诗人好多都是自己遇到场景来灵感吟诗 又是谁记录的呢

20岁那年,司马迁从长安出发,到各地游历。后来回到长安,做了郎中。他几次同汉武帝出外巡游,到过很多地方。35岁那年,汉武帝派他出使云南、四川、贵州等地。他了解到那里的一些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从这里可以知道,他那时候已经知道不少东西了,至少从这里开始,他对民间的生活感兴趣了

司马迁随父亲也到了长安,然后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刻苦读书,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他拜了很多名师做老师。司马迁的家族,就是他这个家族,世代都是史官,而作为史官,他有责任来记载帝王圣贤的言行,也有责任来搜集整理天下的遗文古事,更有责任通过叙事论人而为当时的统治者提供借鉴。那么他的父亲司马谈就有志于整理中华民族数千年历史,试图撰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史著。就是写一部史书,

他父亲开始就已有这么一个理想,他的父亲做太史令之后,就开始搜集阅读史料,为修史做准备。但是司马谈感到自己年事已高,要独立地修成一部史著,无论是时间、无论是精力,还是才学知识都还不够,所以司马谈寄厚望于他的儿子司马迁,希望他能够早日参与其事,最终实现这样一个宏愿。

那么再加上父亲和老师的寄托,他就这样把修著史记作为自己的理想了吧
),司马迁38岁时,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机会阅览汉朝宫廷所藏的一切图书、档案以及各种史料的机会,他一边整理史料,一边参加改历。等到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中国第一部历书《太初历》完成,他就动手编写《史记》。

20岁开始游了一会,后来被抓了,38岁又开始积累,这才有了把握,他的梦想,终究是要由他自己完成!!!!!!!!!!!!

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这时司马迁50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尊宠任职”,但是,他还是专心致志写他的书。直到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史记》全书完成,共得130篇,52万余言。[5]

38岁过几年之后匈奴进犯,他又因谗言被抓,50岁才被放出来,但这是理由吗??既然我还活在世上,为什么不继续,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遭的罪已经够多了,那我的梦想呢??还在,所以我要继续,,,,,,,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5-10-07
司马迁不仅读万卷书,而且行万里路,又因为受到很大的挫折,发愤著书,所以著成《史记》。关于项羽的心情有一部分处于调查,但是细节应该属于合理推测,因为随从的人都死了。而后世,依然有官方修史,也有民间野史,文人笔记。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第2个回答  2011-07-18
客观上来讲《史记》它并非权威,正如你所说的书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当时的场景描述,还有书中众多的具有神话色彩地描写,书中有很多的地方都具有作者自己的主观色彩,尽管如此,史记仍被后人称为经典,可以说就算动用我们现代社会的所有力量来完成这样一部巨作仍然是很有难度的。而司马迁有能力完成除了他祖上的基础更重要的事司马迁身上具有后人无法具备的种种高尚品格。
第3个回答  2015-09-30
人家是书香门第,家里也一直是史官,耳濡目染的,如果再加上自己的努力学习,成为一代史官自然对别人来说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第4个回答  2011-07-19
一部分是根据以前的史书记载

另一部分源自游历各地,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及历史事迹

还有一部分源自独特的个人的分析

历史不可能百分之百的还原,只能尽量接近真实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