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如题所述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越来越被重视,环境教育也被列入学校教育课程,不仅如此,每门学科都从不同的角度渗透了环境教育方面的内容。尤其是地理学科与环境教育有着颇深的渊源。
一般来说环境指的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遗产、人文遗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城市和乡村等。新地理课程标准在环境教育内容上对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了解世界人口与人种中能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学习聚落过程中,能举例说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懂得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在认识大洲中能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存在的人口、环境、发展与问题。在认识国家中能举例说出某一国家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方面的经验、教训。在中国地理中,着重对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环境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在认识区域中,能说出各地理单元自然地理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根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以某区域为例,说明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环境教育课程标准指出,中小学的环境教育是使学生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树立正确对待环境的态度,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改善环境,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教育过程。这种教育是一项从幼儿到成人的终身教育。新地理课程标准也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课程的设置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信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中学地理教育的使命。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对课堂教学提出了“六大解放”原则:“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就是要鼓励学生敢想、善想,敢于动脑,善于动脑;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就是要鼓励学生敢干、善干,敢于动手,善于动手;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就是鼓励学生敢于观察、善于观察,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四是解放学生的嘴巴,就是鼓励学生敢说、善说,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就是要扩大学生的活动领域,不把他们局限在狭小的课堂里,也不局限在学校中;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就是要保证学生有时间去独立学习、活动和创造,不要把课程排得满满的,也不要让课外作业多得做不完。”在新地理课本中提供了大量的关于环境的知识,根据不同的要求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结合陶行知先生的“六大解放”原则,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进行环境教育渗透教学。
一、小组活动,展开讨论
在新教材中设立了“活动”平台,可以组织小组进行活动,展开讨论,在讨论过程中悟出环境遭受到破坏的程度及人类如何来保护。在黄河治理这一节中,对黄河的环境问题作了分析,并展开讨论,黄河流域存在洪水威胁、泥沙淤积等问题,近年来又出现缺水断流、水污染等新问题,学生在讨论黄河忧患不断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些因素之间有什么联系?黄河忧患在上、中、下游各有哪些表现等一系列问题中,以黄河为切入点能领悟到水资源的破坏问题,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行综合治理。
我国教育家魏书生说过,“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在讨论过程中,很多学生提出了要绿化环境,保护植被,要控制企业“三废”对河流的排放,要节约用水,要努力学好文化知识,为冶理好环境做贡献等等,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学目的也达到了。
二、收集材料,各抒己见
在渗透环境教育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材料的收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实现他们个人发展的过程。学生能利用现代化网络和图书馆阅读等多种手段进行知识的搜索,在这一过程中就充分展示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能力,有充分的材料后,开展各抒己见活动。在活动中得到同学的掌声和老师的赞赏,学生能真正体会到学习劳动的价值。在气候影响着人们生产与生活中,学生可以根据书本知识,结合生活实际,利用计算机等手段,收集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有何不同,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环境对人类的影响,明白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的深刻含义。学生材料的收集要难易结合,让学生有内容可讲,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简单的基础上展开,然后把学生导入比较难的问题,如分析区域主要的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通过学生的发言,教师的及时补充和总结,一步一步学生就加深对各区域自然灾害和环境问题的理解。同时联系实际生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结合生活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厄尔尼诺现象,臭氧层空洞等,加深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走出课堂,开展实践活动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劳动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间教育学,给我们开辟了教育智慧的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