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如题所述

 一、地理学科教学是实现环境科学教育的主渠道
  在中学各科中,涉及环境教育的主要有地理、物理、化学、生物。其中地理学科与环境科学有较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首先,两大学科都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三大科学领域交接带上的边缘学科;其次,两大学科的研究对象都是以人类为中心的地理环境;第三,两大学科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协调人地关系,寻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为主旨;第四,两大学科都涉及全球环境问题及其防治。
  诸多的相似性和交叉性使地理课程中有着丰富的环境教育素材,是中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初中地理新课程教材中,渗透了大量环境教育的题材和内容。因此,在地理学科中渗透环境教育是当前地理教学的基本任务之一。进行环境教育可以从不同方面、各个层次、多个角度展开。多年来,中学地理教学主要依据课本进行教学,学生的思维空间被局限与课本知识中。笔者根据近几年初中地理新课程的教育教学的实践,初步总结了把地理教育与环境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二、捕捉教材中的环境知识,时刻结合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加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初中地理新课程采用把地理要素单独列出和与区域地理结合的两种方式,其中渗透了大量环境教育是内容,尤其在八年级上册中,环境教育的内容渗透在了地理教学的每一个角落。教材安排的人口分布、地势地形、水土资源以及经济发展等板快,都把环境问题作为一个重点。我一方面利用书本提供的素材,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在学生中进行环境教育,如对教材中的一些环境教育的漫画,我采用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看图即兴谈感想等方式,加深环保意识;另一方面,结合当地当时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根据书本知识以及自己所调查搜集到的资料,就对书本上提出达到问题写一些小论文,学生的这些作品也就作为他们的平时成绩记载下来。如结合八年级上册73页的《小鸟的悲哀》等一组漫画,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在发表自己的感想后的基础上,让班级没一个组合作选题写出一篇相关的小论文,并进行评比。由于贴近生活,又加入了评比竞争机制,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环境意识也得到了加强。
  三、加强地理教学和环境教育信息的开放性,体现教学结论的开放性,增强学生的环保观念。
  在环境问题普遍存在的今天,环境问题的发展变化是非常迅速的,详实生活中源源不断地为我们提供着新的信息。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时,仅限于地理课本中的环境知识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也不利于学生真正了解和理解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动态。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加强教学信息的开放性。一方面,教师应从现实生活中选择多元化的环境信息,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教会学生如何寻找并利用现实生活中的环境信息来学习和探索。
  造成环境问题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这些因素在不同的地区和时间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也因时因地而异,解决环境问题的重点和方法有因时因地而异。由此可见,环境教育结论应是开放性的。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时,教师不应该也不可能强求学生对每个问题都得出完全一致的看法,而应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和独特的意见,教师再根据一定的科学原理引导学生讨论所得结论的合理性,最后得出一个或多个较为合理的结论。更主要的是大大提高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水平、辨证全面分析环境问题的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达到环境教育的真正效果。如在对水污染的环境问题的研究中,就带领学生着重对无锡市区河道内水体污染的原因进行了调查,得出了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河道上游水质的日益恶化;二是河道周围有些工矿企业的污水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放到河道中;三是河道周围的各种餐饮业排放污水;四是河道内各种机动船只的污染;五是生活污水的污染。同时,组织学生参观芦村污水处理厂,了解本市排污现状以及污水处理的状况和具体过程。然后就这几种原因及了解到的污水处理知识组织学生讨论应该采取的措施,让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的环保观念得到了增强。
  四、增强地理环境教育的活动性,提高学生的环境能力。
  地理科学和环境科学都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时,应该冲破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和活动性。在教学中,应该更多地以活动的思路设计教学,把学生的活动有机地引入到地理课堂教学中来。这样可以改变课堂中学生总是“坐着听”的局面,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使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如上课时让学生交流自己的社会调查资料;就某个问题让持不同意见的双方进行辩论;对某些环境问题的产生进行模拟实验等等都会有很好的效果。
  相对而言,环境科学比地理科学更具有实践性和社会性,因此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尤其需要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在课外活动与现实生活中获取资料、分析问题、提出方案,并在实践活动中应用和检验。在组织环境教育的课外活动时,应突出应用性、可操作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比如在对家乡水资源环境调查中,第一次进行实地调查时就先让学生对太湖的环境有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根据他们各自的观察和各自的兴趣,让他们就一个很小的侧面来具体调查家乡水资源的情况。如有的同学专门研究市区河道内水质情况,有的同学专门研究污水防治的问题,有的同学专门研究游客对水环境的看法的问题等等。同时,还特意组织部分学生到野外山区,进行了为期4天的山区野外考察,对水源头的水质状况的进行探究调查,让学生亲身体验水质日益恶化的现状。然后根据调查汇总成为一篇调查报告。这些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帮助学生掌握一些环保工作的基本方法和应用能力,使学生在发展智力的同时,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交往。这也正是在新课程素质教育的要求。
  五、学以致用,加强环保宣传和环保行动。
  在进行一个阶段的环境教育或开展了一次比较大的环境教育的活动后,每一个同学要把自己的体会或在活动中的体验感悟写下来,再配以大家在活动中的照片,在学校以专题墙报的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还走出校门,到社区中以标语和专栏的形式向社会进行环保宣传。学生们在进行宣传的过程中,自己又得到了一次自我的再教育,又一次的强化了环保理念。为了让大家的环保理念真正落实到每个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在学生中开展征集《每日环保一件事》的活动,每个学生都要求自己提出一条必须做到的环保措施,由学生相互监督,比如有些同学提出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使用一次性筷、节约用水等等,这样,也就真正促进了学生的环保行动。
  总之,环境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极其重要的内容。地理学科在环境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应该在教学中始终贯彻。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都应使环境教育渗透到地理学科教学每一个细节。同时,环境教育还应该落实到课外探究活动之中,让学生在采用课堂与课外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环境意识和环境能力,加强学生的环保行为,使环境教育真正成为中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