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如何评价杨贵妃

历史学家如何评价杨贵妃

她的优点和缺点都是:美丽、漂亮、聪明、活泼、天真、具备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因此她得到玄宗得宠幸,也因此让玄宗迷恋她而不理朝事,而导致国家衰败。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还创作的一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描述了唐明皇和杨贵妃真挚的爱情。

其中最经典的语句: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关于《长恨歌》,这里我只简单讲一下它的主题及这个主题产生的思想基础。我认为《长恨歌》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对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故事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生死不渝的坚贞爱情的歌赞和向往,对李杨爱情悲剧结局的同情、惋惜和感伤,流露了对一去不复返的开元盛世及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唐玄宗的怀念之情。至于为什么主张诗歌讽渝现实的白居易能写出怀念历史上一度昏庸的玄宗、同情事实上不一定值得赞美的李杨爱情的诗,一些研究者认为,主要有两点思想基础,一是在中唐时期流传着谈论开元遗事的风气,其中渗透着人们对玄宗的怀念之情;二是与白居易个人感情经历有关。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1-02-25
一个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
第2个回答  2011-02-25
杨贵妃(719-756),小字玉环。出身弘农大族杨氏,不仅容貌倾城倾国,而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精通音律,擅歌舞琵琶。本为玄宗儿子寿王李瑁的正妃。
开元二十五年,宠妃武惠妃病逝,玄宗因此郁郁寡欢。在心腹宦官高力士的引荐下,唐玄宗把目光投向了美貌绝伦且富有才情的儿媳杨玉环,并且运用巧取豪夺的方式,先是凭借为玄宗已经过世的母亲窦太后荐福的名义,令杨玉环出家,继而赐道号“太真”,纳入宫中。
天宝四年,唐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遂册立杨玉环为贵妃。由于玄宗早已不再册立皇后,杨贵妃成为无冕之后,后宫第一人。
杨玉环才貌过人,与本就擅长音乐歌舞的玄宗有共同的文化品味和追求,加之生性聪慧可人,善于讨玄宗欢心,宠冠后宫。
玄宗到了晚年怠于政事,贪图享乐。自从纳杨玉环为妃,更懈怠朝政。虽然杨玉环并无政治野心,入宫以来比较安分守己,不插手权力之争和朝政大事。但是她也无政治远见,生活奢侈。而玄宗出于爱屋及乌的心理,大量任用贵妃亲属,贵妃的姐妹的赏赐就占用了大量国库储备,且贵妃家人仗着皇帝的宠爱,飞扬跋扈,不得人心。贵妃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权倾朝野。杨国忠一届庸人,志大才疏,任人唯亲,穷兵黩武,加剧了唐朝的衰落。加之与太子和安禄山不和,极力排挤打压二人,造成局势动荡,间接加速了安史之乱的爆发,天宝十四年,即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开始局势并未恶化到不可收拾,哥舒翰死守潼关,一时处于相持阶段,但是杨国忠为了速战速决抢占功劳,同时打压有权力欲望的太子等人,以巩固杨家的地位,唆使杨贵妃等人劝谏唐玄宗,吹枕边风,最终玄宗下令哥舒翰主动出击,结果潼关失守,玄宗带杨贵妃等人仓皇西逃,走到马嵬坡时,兵疲人怨,众怒汹汹,杀死杨国忠,六军不发,唐玄宗迫于兵谏,赐死杨贵妃,贵妃时年38岁。
杨贵妃本是封建时代一个普通的贵族女性,美丽而富有才情。虽然由于对政治的无知和盲目的家族观念,间接为杨国忠的祸国殃民推波助澜。但是整体来说,她并无政治野心,为安史之乱付出生命的代价也着实昂贵了些。所谓红颜祸水,不过是历史学家为了给君王掩饰和推卸责任。唐朝的由盛转衰,关键因素在于玄宗晚年的懈怠朝政和用人不当,而杨国忠之所以能兴风作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晚年的玄宗多疑,借他的手来分化其它重臣的权力,压制异己。作为封建时代的女子,一身荣辱系于君王,她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是身不由己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