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入选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工作法100例案例有哪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4-12-16
惠州仲恺高新区:开展“仲恺一家亲”帮扶困难异地务工人员

一、背景
仲恺高新区全区有近30万企业员工,其中约24万为异地务工人员,该类群体对仲恺高新区发展举足轻重。自启动仲恺高新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工作以来,区委、区管委会特别重视对异地务工人员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让异地务工人员在仲恺找到家的感觉,如在教育方面,关注异地务工人员困难子女就学,在全市试点推行教育电子券,符合条件的外省籍异地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读民办小学或初中可通过电子公共教育券获得财政补助。2014年,为进一步扩大困难异地务工人员的帮扶范围,仲恺高新区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创新提出开展“仲恺一家亲”活动,全区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与困难异地务工人员施行结对帮扶,帮助异地务工人员解决实际困难,取得明显效果。
二、做法
(一)“点上”与“面上”有效结合。
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确保帮扶工作不留死角,全方位、多层面地推进困难异地务工人员帮扶工作。一是区领导坚持“三个一”率先垂范。16名区领导班子成员以“一对多”的形式,分别联系帮扶3名困难异地务工人员,通过驻区期间上门走访、节日慰问、邀请座谈、电话询问、网络互动、书面信函等多种途径,深入困难异地务工群众开展扶贫调研,广泛了解他们的发展需求。坚持开展“三个一”措施,即召开一次“会诊”会,分析异地务工人员困难的原因,研究提出有针对性对策和帮扶工作计划;坚持每月不少于一次电话联系,了解其生产、生活情况;每季度不少于一次上门走访,协调解决困难异地务工人员遇到的困难。同时根据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及时更新信息,调整帮扶举措,做到心中有数,统一规划,确保帮扶工作取得实效。截止目前,区领导班子成员走访异地务工人员52次,落实帮扶资金5万多元。二是实施“321”党员干部帮扶工程。通过企业推荐、镇(街道)工会审核把关,区总工会筛选公布等程序,在全区各企业选出352名最困难、最迫切需要帮扶的困难异地务工人员,与我区274名党员干部建立“321”帮扶,即1名单位主要负责人、1名正科级以上干部、1名副科级以上干部分别联系帮扶3名、2名、1名困难异地务工人员,进一步扩大帮扶的范围,党员干部“因困施策”,多措并举帮扶帮扶对象。三是推广“亲青天使”全员帮扶计划。我区以社区综合服务中为平台,党员干部通过开展“亲青天使”课堂、壹家亲学堂“暑期夏令营活动”、“美丽圣诞 你我同欢乐”等系列“亲青天使”帮扶计划,丰富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暑假期间的户外活动。同时,在全区扎实开展“五色”党员志愿者爱心助困志愿服务,通过开展“五色”党员志愿者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单亲母亲、困难女工及残疾人等5类人群结对帮扶活动,引导全区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真正把志愿服务触角深入基层、深入家庭,把温暖关怀送到困难群体的身边。据统计,今年以来,全区455名党员志愿者报名参与爱心助困志愿服务活动,资助困难群众565名,资助金额27万多元。
(二)“输血”与“造血”有效结合。
在“输血”式提供物质救助的同时,推广相关的就业创业政策,增强其解决困难的本领和内生动力。一是双管齐下当好“救济员”。在端午、“七一”等节日期间,区党员领导干部利用节假日时间,深入企业和困难异地务工人员家中,对联系帮扶对象走访慰问,有针对性地开展送温暖献爱心和捐赠物资帮扶活动,送去慰问物品和节日的祝福。对因病致贫、因残致困等困难异地务工人员,党员领导干部主动为其向区慈善总会申请临时救助资金,帮助解决燃眉之急。如区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杨鹏飞联系帮扶的3名TCL光电科技(惠州)有限公司困难员工均为因病致贫,为解决医疗费用困难,及时向区慈善总会为每名员工申请了5000元临时救助资金,并鼓励其勇于克服困难,早日治愈回到工作岗位。二是领略政策当好“宣讲员”。党员领导干部在走访困难异地务工人员中,积极向困难异地务工人员宣讲各级各类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住房保障等与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惠民政策,解答或代理咨询务工人员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办事程序和法律法规疑惑,增强困难异地务工人员化解困难、改善生活的信心和决心。据统计,活动开展以来,全区党员领导干部共开展政策宣讲600多人次。三是“三帮扶”当好“引导员”。开展技能提升帮扶,结合“双转移”培训,党员领导干部积极发动异地务工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的异地务工人员参加全区免费技能提升培训,提升工作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开展就业帮扶,通过与就业培训中介、企业招聘会的常态化联系,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搭建有就业意愿的困难异地务工人员与用人单位沟通联系的平台,实现就业和再就业。开展创业引导帮扶,通过引导困难异地务工人员参加创业培训、提供创业信息、宣讲创业典型和政策等系列措施,多方式帮助符合条件的人员落实小额担保贷款和相关扶持政策,帮助引进适合家庭经营运作的餐饮、服装、承包种植等项目,着力增强困难异地务工人员的“造血”能力,不断拓宽困难家庭脱贫致富和增收的渠道。
(三)“服务民生”与“帮扶助困”有效结合。
结合仲恺高新区民生事业发展的现状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针对困难异地务工人员的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系列惠民政策,使他们切实感受到仲恺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一是教育资助。实施“优秀异地务工人口扎根工程”和积分制入学等优惠政策,为符合条件的困难异地务工人员子女解决学位问题,并通过联系学校、减免部分学杂费或捐送学习用品等形式,缓解他们的学费压力,促进教育公平。每年研究异地务工子女在仲恺高新区就读民办学校的学费相关事宜,进一步提高“电子教育券”补助标准,其中2014年实行小学补贴1100元/人,初中补贴1700元/人,比2012年试行时分别提高800元和1300元,有效缓解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学费压力。二是医疗帮助。将异地务工人员子女纳入医保范围,异地务工人员夫妻只要有一方参加医保,其子女就可以参加医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民医保”。通过联系医院、送医送药、协调减免医疗费用、动员社会慈善捐助和申请重大疾病援助等方式方法,帮助困难异地务工人员解决看病就医困难问题。三是住房保障。仲恺高新区首批保障房用地面积约为3.6万平方米,第一期公租房房源900套于2013年12月完成建设。为缓解异地务工人员的住房压力,仲恺高新区大胆尝试,将公租房的承租对象面向仲恺高新区中等偏下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在仲恺高新区内稳定就业的无房职工、高新技术人才及在仲恺高新区内稳定就业的异地务工人员。经摇号选房中,有510户符合条件的异地务工人员参与。
三、成效
(一)干部形象在活动中得到树立。区领导带领全区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了解困难异地务工人员的生产生活,听取困难异地务工人员意见建议,改变了以往领导干部坐在机关遥控指挥的工作方式。通过面对面宣讲、心贴心交流、实打实解难,领导干部与困难异地务工人员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使党员领导干部在服务群众中,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党性修养,树立为民务实清廉良好形象,构筑党群干群关系“一家亲”。
(二)群众困难在活动中得到解决。将“仲恺一家亲”活动与“五融五联”、进村驻企、“五色”党员志愿服务等其他品牌活动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政策帮扶、业务对口帮扶和设立扶贫助困基金等形式,帮助困难异地务工人员有效解决了教育、医疗、住房、就业、创业等方面的困难,赢得了群众的赞赏。
(三)社会矛盾在活动中得到化解。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是维护广大群众合法权益的现实需要,是保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要任务,也是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仲恺一家亲”活动,组织领导干部深入困难异地务工人员宣讲政策、听取意见、帮贫扶困,有效解决了异地务工人员的实际困难,排查并化解了基层矛盾,真正实现了“仲恺一家亲”。
四、启示
(一)开展“仲恺一家亲”活动,必须出以“真心”。“仲恺一家亲”实质上是对群众和企业的一种帮扶行为,活动的出发点和着力点必须是服务群众、服务企业。党员领导干部要带着真情实意,深入基层、深入企业,了解群众所需所想,站在群众的立场,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只有做到心系群众、为民解忧,才能赢得群众的支持。
(二)开展“仲恺一家亲”活动,必须着力“惠民”。群众利益无小事,要树立干群一家的思想,从为群众谋利益、谋发展的角度出发,科学合理的制定惠民政策,并通过强有力的贯彻执行手段,推动各项惠民政策落到实处,确保群众享受实惠。
(三)开展“仲恺一家亲”活动,必须着眼“长远”。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开展“仲恺一家亲”活动,除了帮助群众解决眼前的实际困难外,更重要的是要着眼长远,坚持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加强培训力度,建立长效机制,帮助群众自主创业、自力更生,不断拓宽困难家庭脱贫致富和增收的渠道,切实帮助群众摆脱困难。

惠州陈江街道青春村:村企共建门诊部 双赢互惠保民生

一、背景
陈江街道青春村位于仲恺六路两旁,村域面积8平方公里,辖梧村、罗庚盘、塘莲、何岭、下埔、后陂、大龙围等24个村民小组,1300户农户,总人口近2万人,其中户籍人口5200人、常住人口(外来务工人口)近1.5万人,是陈江街道最大的一个村。据统计,青春村60岁以上人口约500人,因病致残、因病致贫、因病导致无劳动能力的人达105人,老弱病残人群普遍反映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青春村委会采取两委干部包村联户制度,经走访和入户谈话,反映“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群众占总走访人数的10%以上。为切实有效解决群众看病系列问题,青春村从村企共建模式汲取经验,利用村企共建创造条件,大力推进医疗惠民实事,获得广大村民一致好评。
二、做法
(一)村企合作“办诊”。青春村委会经反复研究考察,首次探索通过村企共建形式开办村级门诊,于今年4月份确定与惠州市岐黄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将面积为600平米的青春村委会办公楼旧址出租给企业开办一家具有内科、儿科、外科、妇科、口腔科、超声诊断、医学检验科、心电诊断专业等项目的“仲恺高新技术开发区青春门诊部”,并聘请专业素质高、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务人员坐诊,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生3名、技师3名、护士5名,基本满足了当地村民普通病症就诊的需求。
(二)村民共享“惠诊”。青春门诊部推出了一系列长期的惠民利民举措,包括60岁以上的本地村民可凭身份证享受一年一次的免费体检,本地村民到门诊部就医可享受检查费50%的折扣优惠,诊疗费、药费20%的折扣优惠等。门诊部正式运营以来,服务对象达1000多人次,平均每天接诊10位本地村民,平均每位村民可节约50元医药费。该项目试行成功后,村委会还将定期组织村民进行免费体检。
(三)租金返还“助诊”。该村委会设立经济联合社,并由经济联合社与企业签订了《村企合作协议书》,在协议中明确了租金反拨方式和各项优惠条款。村委会收取的门诊部租金每年年底与门诊部的医疗卫生福利支出进行抵扣结算,实行多退少补。按照“以人为本,群众利益为先”的理念,抵扣后多余的租金全部用于帮助因病致贫、因贫无能力看病的家庭和个人,以及用于其他需要资金支持的医疗惠民事项。
三、成效
(一)保障了村民当前及长远健康。青春村门诊部运行后,在地理位置、医疗价格、医疗资源上都带给了村民极大的便利,为村民“当前”和“长远”健康提供了双重保障。不仅有效缓解了当前村民看病难、看病贵等系列问题,而且门诊为60岁以上老人提供免费体检、村民体检享受折扣优惠等惠民措施,为村民的长远健康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维护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青春门诊部建立之前,因为距离市区医院较远和费用昂贵的问题,村民生病多数只能选择在本村的私立诊所就医。因此各种私立小诊所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但是质量上却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更因医护素质、管理、服务、设备、价格等条件限制,往往不能令群众满意,甚至出现了不少医患矛盾。青春门诊部投入使用后,以其齐全的证照、完善的服务、较为完备的医疗设备、优惠的价格取得了群众的信任,群众生病看病都聚中在青春门诊部,较之以往大大减少了去不正规诊所、小诊所的次数和频率,生命和财产安全均得到了可靠保障,医患矛盾相对减少,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和谐。
(三)实现了村企共建双赢。青春门诊部采用村企共建的方式,一方面解决了村委会建设门诊部资金不足的难题,另一方面以土地出资的方式解决了企业项目运行的土地问题。在门诊部运行后,村委会以门诊部各项便民惠民的举措树立了村委及村委干部良好的形象,进一步和谐干群关系;而企业以门诊部的稳定经营赢得了效益,真正实现了村企共建的“双赢”。
四、启示
(一)优势互补,民生需求与项目对接互惠共赢。青春村委会班子走家入户了解实际情况后,转换思路,改变传统等、靠、要思想,以创新村企共建模式对症解决村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方面给村民得到实惠,一方面服务门诊在当地有了知名度,为企业创造更多收益。村企共建门诊实现了资源互补的优势,也是村企合作办医模式的一大尝试。
(二)放活思路,积极倡导和鼓励企业和社会机构服务当地公益事业发展。财政补贴作为传统扶贫帮困的方式,往往只能解决燃眉之急,对于因贫无法看病的家庭,财政补贴解决不了长期问题。青春村将闲置的村委会建房出租给企业,并不单纯收取租金,而是以租金补贴门诊,增强了对企业投资的吸引力,鼓励了企业出资参与门诊部投资,并愿以低于市场价格为群众提供服务,有效缓解了村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三)完善制度,村企共建要根据实际进一步完善配套管理制度。村企共建模式由来已久,但是不同领域的“共建”都有所不同,应根据领域和范围的不同制定更符合自身的制度体系。为确保青春门诊部的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实现医药费补贴到每个村民身上,青春村委会与合作企业方签订了《村企合作协议书》,在协议中将合作形式与优惠条款进行明确,并在试行期间及时跟进项目运作情况和存在问题,多方征求各方意见,进一步通过制度完善确保各方利益,实现互利互惠。

惠州仲恺高新区:“政策面对面”基层宣讲活动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一、背景
中央、省、市、区制定了一系列惠民措施,但这些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政策走样、落实缩水等问题。为切实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仲恺高新区从群众需求出发,创新运用“点播式”、“情景式”、“互动式”方法推出了“政策面对面”宣讲系列活动。通过干部送政策下基层的方式,在政策制定者、实施者和受政策影响的群众之间搭建一座面对面沟通的桥梁,切实解决基层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问题。截止目前,全区开展“政协面对面”基层宣讲活动6场次,聆听宣讲的干部群众2300多人。
二、做法
(一)“点播式”宣讲更合群众需求。每场宣讲前深入基层干部群众,通过网上调查和网下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准确了解基层干部群众对什么政策关注度高,对什么政策疑惑最大,从而确定宣讲主题。一方面,在西子湖畔、仲恺官方微信、微博上提前半个月就下一场宣讲主题征求广大网友意见,并将在5月开展为期半个月的“政策面对面”有奖微博征集活动,汲取广大群众对宣讲活动的意见建议。另一方面,每次宣讲前主动走进宣讲所在的镇、街道、村、社区,听取基层干部群众所急所需,及时反馈给区相关部门,综合确定宣讲内容。
(二)“情景式”宣讲更符群众实际。“政策面对面”宣讲团成员由精通业务、表达能力强的相关职能部门的分管领导或科室负责人担任,通过机关干部为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做政策宣讲的形式,切实解决群众不了解政策内容,干部不了解群众需求等信息不对称问题。每场宣讲安排3-4个具体政策,每人宣讲时间控制在20分钟左右。宣讲坚持问题导向和群众导向,确保不讲空话套话,宣讲紧紧围绕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和办事流程,并结合当地案例,运用各式各样的“情景”教学讲活政策法规,真正做到有的放矢、通俗易懂。目前,区宣教文卫办、区社会事务局、区住建局、区国土分局等部门已经就积分入学、社会保障、城乡规划、宅基地等政策做了相关宣讲,有效提高了基层干部群众对政策的知晓率和支持度。
(三)“互动式”宣讲更受群众欢迎。每场宣讲活动会场设置成弧形,参会的区有关领导不坐中间、不坐第一排,充分体现活动的亲民性。每场宣讲前下发《“政策面对面”基层宣讲活动意见收集表》,会后及时收集基层群众对活动和宣讲员的评价,以及群众提出的与政策相关的问题,根据群众意见及时优化活动形式,并将群众提出的问题及时反馈给相关职能部门,限期将答复反馈给群众,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每个政策宣讲结束后都设置有奖问答环节,包括观众提问和观众回答问题两个部分,让政府机关干部与基层干部群众直接面对面沟通,并赠送有益身心的纪念品,让整个宣讲活动轻松活泼。
三、成效
到目前为止,我区已深入园区、镇街、村企等不同领域、不同单位,开展多场“政策面对面”宣讲活动,取得了良好成效。
(一)政策知晓率进一步提高。当前农村改革发展正加快推进,人民群众对于好政策的期盼也越来越高,为让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我区制定了一系列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等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惠民政策。通过“政策面对面”宣讲活动,机关干部积极宣讲政策法规,释疑解惑,让老百姓知晓相关政策法规,消除了他们对有些政策、法规的片面理解和模糊认识,进一步提高了政策的知晓率和影响力。
(二)干群关系进一步密切。通过开展“政策面对面”宣讲活动,机关干部与基层群众真正做到了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拆掉了干群之间的“隔心墙”,架起了干群之间的“连心桥”,解决了干部平时深入基层不够、掌握情况不细、交换意见不多、感情交流不深的问题,密切了干群关系,树立了务实亲民形象。
(三)群众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在企业,重点宣讲了积分入学、申请保障房等政策,在农村,重点宣讲了城乡规划、宅基地等政策。通过有针对性的宣讲以及强有力的执行,各项惠民政策得到有效落实。目前,我区恺新家园公租房配租工作工作在有序开展,积分入学、电子教育券等惠民措施已经初见成效,《仲恺高新区2014年惠民工程项目计划》正在稳步推进,群众切实享受到了发展的成果,幸福指数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四、启示
要真正打通落实惠民政策“最后一公里”问题,让群众切实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必须做到“三加强三确保”:
一是加强政策宣传力度,确保政策家喻户晓。在政策宣传上要避免眼睛向上不向下,主动克服对上宣传不惜力,对下宣传不深入的陋习,切实加大对基层一线政策宣传力度,多渠道、深层次宣传好党的政策,让群众对各项惠民政策知根知底。
二是加强信息公开力度,确保政策规范实施。多渠道、多形式做好信息公开工作,严格做到既公开政策依据、办理流程,又公开办理过程、办理结果,内容既要客观实际、简明易懂,又要原汁原味、真实可靠,决不能避重就轻、以虚避实,更不能不公开、假公开。尤其是各村(社区)等基层单位要切实做好“三务”公开,确保群众的知情权。
三是加强专项监督查检力度,确保政策有效落实。有力的监督,是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群众利益不受损的有效保障。各相关部门要加大各项惠民政策的专项监督检查力度,加大对违法违规执行政策干部的处理力度,坚持从严监督、秉公执法,确保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