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后宫地位排名

如题

在清朝,将后妃分为八等级,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皇贵妃为一品等级,贵妃为二品,妃为三品,嫔为四品,贵人为五品,常在为六品,答应为七品。

扩展资料:

秀女入宫后,一般封答应。然后其中一些晋升为常在、妃、嫔、贵人。贵人以上得出自世代显贵人家,贵人以下只须从拜唐阿子女中挑选。有的秀女配近支宗室或皇子、皇孙。至于皇后,一般先由太后从近支王公大臣的女儿中挑选,由皇帝册封。日后,皇帝不喜欢还可以撤换。

清王朝把选择后妃看成一大政治。清王朝选择后妃,主要从满族中挑选,其次是从蒙古贵族中挑选,目的是为了加强与蒙古贵族的联系。佟洵、侯久萱《清宫后妃》根据《清皇室四谱》编制的《清宫后妃表》,列出12帝后妃187名,除8名未标族名外,12名是女真族,136名是满族,蒙古族21名,汉族9名,维吾尔族1名。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清朝后妃制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20-05-07

清朝的后宫排位的一般情形如下:

皇后(1人),皇贵妃(1人),贵妃(2人),妃(4人),嫔(6人),贵人(不定员),常在(不定员),答应(不定员),宫女(不定员)。
同时期官女的平均数目,清朝最少,约两千以下。

以上人员,除宫女外其他的都是皇帝的正式妻室,永远不能脱离宫廷。她们中间,嫔以上分居东西十二宫,各有专房,贵人以下就分配给她们一起住。宫女名额按地位来分,一般情形是:皇后配备宫女10人,皇贵妃、贵妃8人,妃、嫔6人,贵人4人,常在3人、答应2人。

扩展资料:

在清朝,将后妃分为八等级,为: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还有最小的官女子:就是可以陪皇帝过夜的宫女)。

后金时期

关外努尔哈赤时期还没有后妃制度。这时妻妾没有名号,称“福晋”或“格格”。努尔哈赤的16个妻子都叫“福晋”(下面12帝后妃表中,其大福晋姑且依后来的制度称为皇后,其他称妃子)。

皇太极时期,后妃制度逐步完善。天聪六年(1632年)二月,已册立了中宫福晋、西宫福晋(具体何人不详)的皇太极,选择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为东宫福晋。第二年,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生皇太极第六女。天聪九年(1635年),生皇太极第九女。同年九年十月初七日,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被皇太极给了叶赫部的南褚。其后事迹不详。《清史稿·后妃传》中,未提及扎鲁特博尔济吉特氏改嫁他人之事。

其后,皇太极建立了五宫:中宫清宁宫、东宫关雎宫、西宫麟趾宫、次东宫衍庆宫、次西宫永福宫。

入关后

入关后,后妃名称多了起来。顺治十五年(1658)决定采用礼官建议,乾清宫设夫人1名,淑仪1名,婉侍1名,柔婉、芳婉都是30名。慈宁宫设贞容1名,慎容2名,勤侍没有定数。此外还有女官。然而这个制度并没有真正执行。同时“福晋”、“格格”的称谓仍然存在。

康熙后典制完善了,用“福晋”和“格格”称呼后宫嫔妃的情况才消失。后妃设皇后1名,居中宫,皇贵妃1名,贵妃2名,妃4名,嫔6名贵人、常在、答应,没有定数,分居东西12宫。东宫有景仁宫、承乾宫、钟粹宫、延禧宫、永和宫、景阳宫,西宫有永寿宫、翊坤宫、启祥宫、长春宫、咸福宫、储秀宫。每宫都有宫女供役使。

清中、后期

嘉庆帝逝世后,道光帝对父亲嘉庆帝的遗孀、诸位庶母晋尊升位,例如:如妃晋尊为皇考如贵妃、安常在晋尊为皇考安嫔。此后,先朝妃嫔晋尊升位,成为清帝登基后的惯例。此惯例延续至清末。同时,道光帝的多位妃嫔降位在清朝诸帝后宫比较少见,如彤贵妃连降三级亦是罕见。

晚清时,同治帝、光绪帝的后妃人数与前朝相比大为减少。同治帝仅一后四妃,光绪帝仅一后二妃。

参考资料:清朝后妃制度 百度百科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2个回答  推荐于2017-08-16
清朝的后宫排位的一般情形如下:
皇后(1人),皇贵妃(1人),贵妃(2人),妃(4人),嫔(6人),贵人(不定员),常在(不定员),答应(不定员),宫女(不定员)。
同时期官女的平均数目,清朝最少,约两千以下。
以上人员,除宫女外其他的都是皇帝的正式妻室,永远不能脱离宫廷。她们中间,嫔以上分居东西十二宫,各有专房,贵人以下就分配给她们一起住。宫女名额按地位来分,一般情形是:皇后配备宫女10人,皇贵妃、贵妃8人,妃、嫔6人,贵人4人,常在3人、答应2人。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第3个回答  2014-06-18
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宫女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4个回答  2019-08-12
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