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日是什么节日

快些

社日节,又称土地诞,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社日分为春社和秋社。古时代的社日节期依据干支历法来定,后来因历法变动改用阴历定节期。春社按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推算,一般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后,秋社按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约新谷登场的农历八月。

古代把土地神和祭祀土地神的地方都叫"社",按照我国民间的习俗,每到播种或收获的季节,农民们都要立社祭祀,祈求或酬报土地神。

古人认为土生万物,所以土地神是广为敬奉的神灵之一。人们以为该神管理着五谷的生长和地方的平安。二月二是土地公的圣诞,土地公又称福德正神,在中国南方地区,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

扩展资料:

节日习俗:

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是春社日。古时以村为单位祭祀社神,祈求丰收。祭社神先立社,在土坛上用石砌屋,无顶,上贴『社稷之神』红纸,祭祀后,撒肉四周以饷乌鸦。

社日节 南方“二月二”仍沿用祭社习俗,如在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区;此外就是形成了既有类似龙抬头节习俗,又以祭社习俗为主的新“二月二”习俗,如在桂东客家地区。

土地神古称“社”、“社神”,传说是管理一方土地之神。由于“地载万物”、“聚财于地”,人类产生了对土地的崇拜。进入农业社会后,又把对土地的信仰与农作物的丰歉联系在一起。我国南方普遍奉祀土地神,又称“土神”、“福德正神”,客家人称“土地伯公”,并有了祭社神(即土地神)的社日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日节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推荐于2016-08-12
社日是我国古代祭祀社神的日子,也是容桂地区祭拜社神的时节。其实,容桂地区祭拜社神始于南宋(1127—1279)年间。不论官吏乡绅以至黎民百姓,都要在这个时候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其所以选择于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也许是“惊蛰”已过,雨水充足,万物复苏,一年的农事即将开始,人们都希望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欲求一个吉利,于是祭祀社神,且自始及今,一传八百于载,可见这一习俗在容桂地区流传之久。
社日祭神始于周代以前,据汉代载圣所记的《礼记》中的《月令》、《郊特性》、《明堂位》诸篇中,就对这一习俗有所记载。班固所著的《白虎通义》也对此有所记载。《郊特性》云;“社祭土而主阴气。……日用甲”。甲为天干之首,故取春分前后之三甲日举行社祭。但是《书经·马诰》中又云:“越翌日戊午,及社于新邑”。这里记载的是戊日,这是什么道理呢?原来以社祭土,土畏木。甲日属木,木克土,所以远在周代的周人就不用甲日。《礼记·月令》取《召诰》之义,故云:“仲春之月,择元日,命民社”。仲春之月就是农历二月。元日,接近春分前后之戊日。戊日属土,正合祭祀土神,这就是现在还沿用的立春五戊为社日的缘由。
社日有春秋二祭之分,春社祈祷人寿年丰,秋社则报祀社神。汉代以后,一般使用戊日,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适当春分、秋分前后。汉代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始有春秋二社,间中或有四时致祭者。这个习俗,一直沿用至今。
据载,祭土神者曰社。《诗小雅甫田》云:“以我齐明,与我牛羲羊,以社以方。”祭土神之所,即谓社宫、社庙。《左传·昭二五年》云:“自莒疆以西,请致千社。”即“二十五家为社”或“方六里为社”。社公即土地之神。
容桂地区昔日所立之社,必须种树,作为社的重要标志。故谓“社树”。容桂祭社多沿袭古例,在祭祀前一日,社正及诸社人应祭者,各清斋一日,于家正寝,方可祭拜。社日那天,四邻并结宗为社,宰牲牢,为屋于树下,先由社正担任主祭,诸社人也随之祭神,然后飨其胙。社祭时所供之肉,谓之“社肉”也称“福肉”,祭后分给各户。所供祭之酒,称为“社酒”,俗谓饮之可以治耳聋,故有“幼学已忘那用忌,微聋自乐不须医”的诗句。而“社饭”,是社祭时所供的饮食,多以猪羊肉、腰子、奶房、肚肺、鸭饼、瓜姜之类,极之可口。餐后再品者,多取社日之前所采的芳茗,亦称“社茶”。或有在社日扮演杂耍者,也谓“社火”,大抵以滑稽取笑,不可悉记。
社日所降之雨,又叫社公雨,因社公社母不食旧水,故社日必雨,简称社雨。诗云:“数点霏微社公雨,两丛闲淡女郎花。”或曰:“社雨晴时燕子飞,园林何须觅芳菲”。昔日吟咏“社日”的诗赋甚多,唐代张籍《吴楚歌辞》中也有“今朝社日停针线”的诗句。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在他的《观社》中对社日也有生动的描写:“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忽然箫鼓来何处?走煞儿童最可怜!豹面虎头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农一响癫!”诗中把劳动人民在社日祈福迎年求丰收,吹箫打鼓,戴着豹面虎头的脸具,唱歌跳舞的狂欢场面跃然纸上。可是现在许多地方再也看不到这种场面了!鲁迅的家乡还做不做社戏呢?鹅湖山下还有那种“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的情景吗?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容桂地区一些农村富裕起来,同奔小康,社日这个古老的民风又见复苏迹象。每逢社日,各户自动派人参加,自筹经费,祈祷丰年,喜庆丰收,所吃的“社饭”不是昔日的肚肺瓜姜、鸭饼腰子,而是有明堂的“九大簋”佳肴。“社酒”也不是那些“治聋酒”了,而是高级的中西佳酿。正好反映了孔老夫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习俗。社日那天,村民一直饮到金鸟西坠,桑柘影斜,容桂于是又呈现出“家家扶得醉人归”的欢乐情景。

参考资料:百度知道.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第2个回答  2007-05-12
社日是我国古代祭祀社神的日子,也是容桂地区祭拜社神的时节。其实,容桂地区祭拜社神始于南宋(1127—1279)年间。不论官吏乡绅以至黎民百姓,都要在这个时候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其所以选择于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也许是“惊蛰”已过,雨水充足,万物复苏,一年的农事即将开始,人们都希望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欲求一个吉利,于是祭祀社神,且自始及今,一传八百于载,可见这一习俗在容桂地区流传之久。
社日祭神始于周代以前,据汉代载圣所记的《礼记》中的《月令》、《郊特性》、《明堂位》诸篇中,就对这一习俗有所记载。班固所著的《白虎通义》也对此有所记载。《郊特性》云;“社祭土而主阴气。……日用甲”。甲为天干之首,故取春分前后之三甲日举行社祭。但是《书经·马诰》中又云:“越翌日戊午,及社于新邑”。这里记载的是戊日,这是什么道理呢?原来以社祭土,土畏木。甲日属木,木克土,所以远在周代的周人就不用甲日。《礼记·月令》取《召诰》之义,故云:“仲春之月,择元日,命民社”。仲春之月就是农历二月。元日,接近春分前后之戊日。戊日属土,正合祭祀土神,这就是现在还沿用的立春五戊为社日的缘由。
社日有春秋二祭之分,春社祈祷人寿年丰,秋社则报祀社神。汉代以后,一般使用戊日,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适当春分、秋分前后。汉代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始有春秋二社,间中或有四时致祭者。这个习俗,一直沿用至今。
据载,祭土神者曰社。《诗小雅甫田》云:“以我齐明,与我牛羲羊,以社以方。”祭土神之所,即谓社宫、社庙。《左传·昭二五年》云:“自莒疆以西,请致千社。”即“二十五家为社”或“方六里为社”。社公即土地之神。
容桂地区昔日所立之社,必须种树,作为社的重要标志。故谓“社树”。容桂祭社多沿袭古例,在祭祀前一日,社正及诸社人应祭者,各清斋一日,于家正寝,方可祭拜。社日那天,四邻并结宗为社,宰牲牢,为屋于树下,先由社正担任主祭,诸社人也随之祭神,然后飨其胙。社祭时所供之肉,谓之“社肉”也称“福肉”,祭后分给各户。所供祭之酒,称为“社酒”,俗谓饮之可以治耳聋,故有“幼学已忘那用忌,微聋自乐不须医”的诗句。而“社饭”,是社祭时所供的饮食,多以猪羊肉、腰子、奶房、肚肺、鸭饼、瓜姜之类,极之可口。餐后再品者,多取社日之前所采的芳茗,亦称“社茶”。或有在社日扮演杂耍者,也谓“社火”,大抵以滑稽取笑,不可悉记。
社日所降之雨,又叫社公雨,因社公社母不食旧水,故社日必雨,简称社雨。诗云:“数点霏微社公雨,两丛闲淡女郎花。”或曰:“社雨晴时燕子飞,园林何须觅芳菲”。昔日吟咏“社日”的诗赋甚多,唐代张籍《吴楚歌辞》中也有“今朝社日停针线”的诗句。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在他的《观社》中对社日也有生动的描写:“作社朝祠有足观,山农祈福更迎年。忽然箫鼓来何处?走煞儿童最可怜!豹面虎头时自顾,野讴市舞各争妍。王侯将相饶尊贵,不博渠农一响癫!”诗中把劳动人民在社日祈福迎年求丰收,吹箫打鼓,戴着豹面虎头的脸具,唱歌跳舞的狂欢场面跃然纸上。可是现在许多地方再也看不到这种场面了!鲁迅的家乡还做不做社戏呢?鹅湖山下还有那种“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的情景吗?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容桂地区一些农村富裕起来,同奔小康,社日这个古老的民风又见复苏迹象。每逢社日,各户自动派人参加,自筹经费,祈祷丰年,喜庆丰收,所吃的“社饭”不是昔日的肚肺瓜姜、鸭饼腰子,而是有明堂的“九大簋”佳肴。“社酒”也不是那些“治聋酒”了,而是高级的中西佳酿。正好反映了孔老夫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习俗。社日那天,村民一直饮到金鸟西坠,桑柘影斜,容桂于是又呈现出“家家扶得醉人归”的欢乐情景。
第3个回答  2020-12-11

相似回答